王佳櫻
“小學時代的愛國,可能只是簡單地唱好國歌戴好紅領巾;中學時代的愛國,可能更多地強調要好好學習,長大之后報效國家;升入大學,對祖國的熱愛則更多地埋藏在了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本期,新時代大學生以獨特的方式,向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上心聲。
記得在這學期一節(jié)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上,老師播放了一個關于同濟土木專業(yè)畢業(yè)生自愿去廣西偏遠山區(qū)工作的視頻——他無懼艱苦條件,把自己的專業(yè)所學充分運用到工作中。在實地訪談中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真正的愛國,就是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把自己學到的一切奉獻給自己的國家,真正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為什么這句話能夠打動我?因為他并非紙上談兵,喊喊口號,而是用實際行動詮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的真正含義。
另一個契機,應同濟新聞臺老師的邀請,在4月12日晚上,我有幸作為導播助理坐在同濟大禮堂的觀眾席正中央,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原局長,同濟大學杰出校友朱永靈所作的建設港珠澳大橋的主題報告和訪談會。
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筑規(guī)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這場報告和訪談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成果、大橋建設中面臨的挑戰(zhàn)和成功經驗、大橋帶來的啟示。
他的奮斗歷程讓我熱血沸騰。隨著一張張PPT的展開,朱永靈述說著港珠澳大橋的一項項建設成果——港珠澳大橋創(chuàng)下了多個“首次”“之最”,它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大規(guī)模鋼橋面鋪裝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大圓筒快速成島技術、世界首次采用半剛性沉管隧道結構體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線管節(jié)預制、世界首創(chuàng)主動式壓接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技術等等,到目前為止,港珠澳大橋已申請專利454項。
朱先生面帶自信的笑容,話語中充滿自豪:“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橋梁走出去的亮麗名片,讓我們感到驕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在經歷了超強臺風‘天鴿‘山竹過境,大橋中間的防水板,一塊都沒有損壞,燈桿一根都沒有彎曲。”
全場掌聲雷動。
朱永靈先生作為這項“超級工程”的總負責人,他傾注了15年的美好年華,提出并貫徹了一系列先進又科學的建設理念。他還提到其他同濟校友們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和重大設備的研發(fā),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需要過多的言語,朱永靈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已經展現(xiàn)了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需要緊密結合,把才華揮灑在與他血脈相連的祖國大地上的赤誠之心。
報告結束后,師生們觀看了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該片總導演、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副主任閆東率主創(chuàng)人員與師生進行了現(xiàn)場交流。這部紀錄電影給我最大的沖擊點是真實,呈現(xiàn)了這座“超級工程”的背后所發(fā)生的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中國橋梁建設者們攻克了重重難關,挑戰(zhàn)著極限。影片聚焦普通勞動者的奉獻與擔當、智慧和汗水,突出人文情懷,著力塑造了新時代中國橋梁人的群體形象。多少個夜晚他們在工作間累到睡著,沒休息多久又繼續(xù)投入到建設中,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那天晚上我連發(fā)了兩條朋友圈,一方面朱先生的講話內容和視頻中的真實畫面都讓我感動至深,另一方面是全場時常響起的整齊響亮的掌聲,這讓我忍不住望向觀眾席,那一張張真誠的面孔和齊刷刷的專注目光讓我越來越愛我們的學校,愛我的祖國。
在采訪朱先生有關港珠澳大橋帶給我們的啟示時,他表示,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健的身體;要有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團隊精神、敬業(yè)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環(huán)境、敬畏大自然,時刻保持風險意識;要懂得感恩。
說到“感恩”,朱永靈向昔日在同濟大學求學期間的恩師們表達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說:“我15歲進同濟大學,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在同濟大學形成的。我的專業(yè)基礎,也是在同濟大學打下的?!?/p>
通過朱先生的動人事跡和港珠澳大橋建設所帶給我的感動,讓我更深入體會和思考了什么是愛國,什么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