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
品王如何的山水畫作品,恰如品其人,令人猶然生敬。王如何,畫如其人,淳厚質樸、心境平靜,他的畫寓巧于拙,筆簡意賅,他的作品“繁冗刪盡留清瘦”,有著虬枝蟠根般的骨感之美。他的畫布白和造勢獨具匠心,讓人賞心悅目,他的筆墨如散文詩一般,筆不到意到,簡約中蘊含著豐富,耐人尋味。
讀王如何的山水畫,最初的印象是生機勃勃、明快靚現(xiàn),繼后你會感到雄強的氣勢中,一切是那樣婀娜嫵媚。當你步入畫的深處,你能體驗到作者的思緒,聽到他的脈搏,在層層暈染,漸漸推進的演繹中領略到作品的詩意美。那是陽剛之氣和陰柔之韻的和諧統(tǒng)一,是飄逸秀美和虛淡恬靜的藝術境界,這境界包涵著“禪”意,是作者心中的“凈土”。
讀王如何的山水畫,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種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他用水墨的技法結合青綠著色,既保持水墨山水的寫意性,又能在蒼茫的墨色之外保持青綠的清新與典雅,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他這種寫意性筆法與青綠著色的結合的藝術嘗試,首先得力于他對傳統(tǒng)筆墨程式的深刻認識,使他敢于在山水圖式的拓展中,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探求的精神將文人畫傳統(tǒng)中最富有文化特色的表現(xiàn)因素與現(xiàn)代人多元的審美取向找到一個結合點。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王如何的這種山水圖式已引起諸多行家的關注。他所使用的彩墨技法即亮彩與墨色的恰當交融,與傳統(tǒng)的青綠山水相比,降低了色彩的飽和度與對比度,使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互相襯托,相融為一。畫面的設色,淡而能深沉,艷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避免了淺薄、火氣、重濁等弊病。正是在這樣一新清淡雅的藝術語境中,才產(chǎn)生出一幅幅具有田園詩般的山水畫意境?;蚬艠?、或稚拙、或清新、或恬淡,有如春風撲面,又如春雨朦朧,一種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躍然紙上。
“十年磨一劍。”王如何執(zhí)著地走著自己的路,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大師的作品朝夕揣摹,時時領悟,結合自己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他功力濃厚,技法全面,所作山水十分耐人尋味,他筆下的山水畫大部分取材于黃土高原三晉大地的太行山和呂梁山,但似乎又不是表現(xiàn)某個特定的地域,而是在詮釋山水畫共有的特性本質。
王如何的畫主次分明,虛實相間,層次豐富,他善于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來完善其構想。處理畫面或由近及遠,層層遞進,或由遠而近,逐漸深入,甚至著意描繪畫的中心部分,順乎自然地向四周延伸淡出。對具體景物的刻畫顯示了他高度的概括能力,他時而突出山石,時而強調樹木、房屋,又常以煙云、流水為主題。在畫中借鑒運用了攝影的景深手法和西畫的用光技術,這使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才情橫溢。
王如何還是一位工于“慘淡經(jīng)營”的畫家,他不屬于那種善于在亢奮狀態(tài)中靠神來之筆展示自我個性的畫家。他的創(chuàng)作總是在反復推敲苦苦經(jīng)營中錘煉而出,因此他的畫開合得勢,取象精微,能在有限的筆墨中,展現(xiàn)出氣勢恢宏、情景壯麗的作品。
梨花時節(jié) 王如何
從可讀性來講,王如何的山水畫始終給人以明美的視覺享受。恰如宋代詩人李廌在《送蘇伯達之官西安七首》寫的:“寄語松陵與太湖,煙波風月爾何如”,能讓讀者獲得一種心靜氣閑的精神享受。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王如何也是善于在心境淡定的狀態(tài)下細細體味大自然的山情水性。他的筆墨運用往往是適其心境而生,故不火,不躁,不奇,不怪,筆因心而運,景因筆而生,其畫品自有一種莊重、沉穩(wěn)、平和的藝術品格。王如何數(shù)十年的努力,能始終把握對中國畫筆墨精神、文化品位的追求,并能在畫壇的巨變與動蕩之中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自己的山水畫結構與藝術語境,十分可貴。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