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良
【摘要】應用題教學是數(shù)學教學一個重要的板塊,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好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能夠讓學生突破做應用題的難關,培養(yǎng)他們解題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應用題? 教法? 思維?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114-02
新課標指出:“應用題教學,要借助兒童熟悉的事物、圖形、生活實踐,啟發(fā)學生分析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能夠根據(jù)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解答方法,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在進行應用題的教學中,應把握應用題結構特點,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結合多年教高年級應用題教學經驗,淺談應用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應用題結構特點的教學。
每一類應用題都有它的結構特點,一般都有其解題的規(guī)律。解題關鍵也就是要尋找它的結構特點。如“分數(shù)工程應用題”它是分數(shù)應用題的一種,它與整數(shù)工程應用題一樣,都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但是在結構上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1.工作總量不是具體的數(shù)量,相應的工作效率也不是一個具體數(shù)量。2.問句:求工作時間是多少?解題規(guī)律是“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或差)=工作時間”,解題的關鍵:通常工作總量不是具體的數(shù)量,而是用單位“1”表示。相應的工作效率也不是一個具體數(shù)量,而是完成工作總量的時間去除單位“1”表示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幾。理解和掌握這個要點,也就掌握分數(shù)工程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例1:一個工程,甲單獨做要10天完成,乙單獨做要15天完成,兩人合做需要幾天完成?
答:兩人合做需要6天完成。
當學生掌握了解答分數(shù)工程應用題的基礎知識后就可以進行適量的練習,以強化學生對此類題的結構的理解和掌握解題思路。做法如下:
1.出示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比較、討論,列式計算。
(2)一項工程,甲要10天完成,乙要20天完成,兩人合做幾天完成?
在出示三道題的同時,設計了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①這三道題在問句上有什么特點?②你能確定工作總量和工效各是多少?③能說出每題的關系式嗎?④每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獨立思考以上問題,然后列式計算。
全班大部分同學都能準確地編出相應的應用題,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基本題和發(fā)展題之間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求異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解答應用題靈活性、大大地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注重對應用題析題方法的教學。
一般學生感到應用題難學、難懂,其主要原因是教師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所致,缺乏正確的分析方法。因此我注重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方法。
1.圖解法。分析應用題時,把應用題的各條件和問題用線段圖或其他圖形表示出來,使分析的問題具體形象這就是圖解法。
例2:兩筐重量相同蘋果,甲筐取出7千,乙筐加入21千克,這時乙筐的重量是甲筐的3倍,兩筐各原有蘋果多少千克?
(1)引導學生看線段圖分析,根據(jù)線段圖可以看出,把甲筐剩下的重量作一倍量。(7+21)千克剛好是二倍的量。
(2)學生根據(jù)畫出的線段圖以及討論分析后,然后列式解答。
2.分析法。從應用題要求解的未知數(shù)入手,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找出解答最后結果所需要的條件,把其中的一個(或兩個)未知的條件作為要解題的問題,即從屬性問題,然后再找出解這從屬性問題所需要條件,這逐步逆推,直到所找的條件在應用題都是已知的條件為止,這就是分析法。
例3:某生產車間要加工780個零件,計劃用了13天完成,每天實際比原計劃多做18個,實際用了多少天?
讓學生邊讀邊思考:①要求:實際用了多少天?要知道什么?②要求:實際每天生產多少個?又要知道什么?③要求:原計劃每天生產多少個?又知道什么?讓學生思考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列出如下分析思路的圖表進行分析:
根據(jù)思路分析圖,學生很快說解題思路,并列式解答。
三、重視學生多說的解題思路訓練。
學生怕應用題,其原因之一是對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不清,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多說解題思路的訓練。
通過讀題,弄清題意后,讓一些學生畫線段圖分析;一些學生列表分析,然后列出幾道不同的式子:
讓列出①式的同學說出解題思路:先求實際工作效率與計劃的工作效率的比,再求它們的差;又讓列出②式的同學說出思路:設工作總量為“1”,直接寫出兩個工作效率的比,再求它們的差;最后讓列出③式的同學說出。
通過以上的指導教學和訓練,一般學生都掌握應用題的分析方法,懂得如何分析數(shù)量關系,確定計算方法。通過訓練,發(fā)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求異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解答應用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