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習總書記上臺以來,在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中文熱的潮流,中國詩詞大會欄目以及咬文嚼字節(jié)目紅遍大江南北,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重視。作為中華文化載體的語文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有人提出了高考語文分值增重的建議。新課標下的語文高考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尤其是高考作文更是重中之重,對學生發(fā)展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而提升作文命題體系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新課標。筆者試以重慶作文命題為出發(fā)點,探究重慶作文命題的基本理論,分析目前重慶高考作文命題的現(xiàn)狀以及成因,試圖構建重慶高考作文命題提升體系,提出高中實效作文命題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標? 高考作文命題提升體系? 高中作文命題實效策略
【課題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教育研究專項課題項目,“新課標下的高考作文命題研究——以重慶為例”(2013-KS-012)。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72-02
一、學理性探究:新課標下重慶作文命題基本理論探討
我整理了近十年的重慶高考作文的題目,2018年重慶高考作文是對戰(zhàn)機的防護,2017年是根據(jù)古詩句自擬文,2016年高考題目是如何提高語文素養(yǎng),2015年則為感動重慶人的人物,2014年則是以租房為題目,近十年的題目還有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自嘲,酸甜苦辣說高考,在自然中生活等。
近些年重慶作文命題的目光逐漸的投入到重慶當?shù)兀断虻搅丝忌煜さ慕逃?、社會等各個領域。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尊敬平凡人中的精彩人生,使學生能夠在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為平凡但并不平庸的人,成為可以獲得社會認可的人。作文命題也遵循了時代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可寫性、情思性的理論要求。
新課標下,重慶作文命題也更加關注學生。逐漸地向以學生為本的方向進行轉變,提倡自我認識以及自我期待,關注學生自身的價值理念是近些年作文命題的基本理論之一。也逐漸的提出了自然與人類發(fā)展理論,試圖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自然,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近些年,在新課標下的重慶作文命題基本上遵循著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以及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思想性的理論進行命題工作。
二、現(xiàn)狀成因探究:重慶高考作文命題現(xiàn)狀及其成因
(一)重慶高考作文命題現(xiàn)狀
重慶現(xiàn)行的作文命題很大程度上束縛了語文的教學,重慶高考作文命題總體上是圍繞著語文素養(yǎng)、高考等進行設定,雖然近些年有所改變,但是總體上依舊采用這種單一的模式。這種命題方式使高中語文教學緊緊圍繞著高考、教育這一活動進行有目的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教師也在作文命題的指揮棒的指導下,進行傳統(tǒng)式的作文教學,教學內容十分的單調并且枯燥,使學生以及教師成為了語文作文分數(shù)的奴隸。雖然此種模式的作文命題保證了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操作技能,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潛能、文化素養(yǎng)、價值觀以及時政素養(yǎng)、理性思維等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使每一個學生都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發(fā)展。這種標準化的命題,使一個個富有特色的、富有潛能的個性化學生成為了一個個高考的合格產品,滿足了應試的需求,卻未考慮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
新課改馬上就要進入一個關鍵性的改革階段,雖然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觀點深入到了每一個語文教師的頭腦之中,但是可以通過視角的轉化,把目光從理論的說法中轉入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但是在重慶高中作文教學實踐中,部分語文老師仍舊無法突破應試教育的枷鎖,陷入到了一個理論性的誤區(qū)。并且作文定位出現(xiàn)失控,由于目前命題模式比較單一,所以將大多數(shù)時間放入到了語文其他的教學之中,形成了一個極度尷尬的局面。這是目前重慶作文命題的現(xiàn)狀,它急需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
(二)重慶高考作文命題背后的原因
1.命題教師思想滯后
重慶現(xiàn)在語文高考是全國卷,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因其自身素質受限,尤其是新課改之后,文化水平稍低,思想轉化慢等,導致命題思想跟不上時代要求,與新時代連接不到位。作文命題思想停留在教材表面層次,命題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沒有辦法向學生與教師傳遞命題的實際含義,達不到理想的命題效果,教師命題思想的滯后導致了與高考命題的種種沖突問題。
2.缺少完善的反饋評價機制
命題組命題內容指向不明,命題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是很了解,教師之間也缺乏信息的溝通,導致學生作文命題存在某些模糊點。命題組與學生以及教師之間沒有建立起很好的鏈接,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交流探討。
3.高中作文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這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先告訴學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再進行分析,這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思想,也就導致了作文命題不敢于去突破,不敢于去創(chuàng)新,只能墨守陳規(guī)。
三、建構性探究:重慶高考作文命題提升體系探究
(一)命題內容探究
高考作文在內容層面逐漸貼近生活、其中思想性是重心。考查的內容逐漸的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教學的發(fā)展。但是,目前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所以首先要關注構建個體與時代精神,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還要與社會熱點相銜接,關注歷史、時政、教育、價值觀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哲理文化、生態(tài)自然、想象創(chuàng)新等各個方面,關注文化、文學以及哲理性問題有利于構建學生的理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關注生態(tài)自然,可以從人與自然,人物動物以及自然災害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從圖表作文以及抽象作文入手。
其次,要進行命題內容導向體系的建構,要構建一個以人文思辨為基礎,以時代主流精神為導向的命題體系,要在立足現(xiàn)實的基礎上,適當?shù)娜诤先宋乃急鎯热?。也就是既要引導學生弘揚優(yōu)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要進行思辨訓練。也就是一方面要立足于時代發(fā)展,立足于實踐,另一方面要開闊自身思路,重溫經典,激發(fā)思辨能力。
最后,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尊嚴,個體獨立性要得到社會的尊重以及認可。突出平民意識,這是我們時代發(fā)展的標志,要在作文命題中有所體現(xiàn)。
(二)命題形式探究
高考作文的形式主要有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圖畫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種形式,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出現(xiàn)了命題作文的傾向,也就是呈現(xiàn)出一種單調的情況。一方面是要關注命題演變的趨勢,未來的方向應該是更加多元更加復合,從單一的命題轉為材料式作文。另一方面則是關注命題形式的審題方法。其次,要注意高考作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要準確的進行作文立意,使學生從小處入手,逐漸加深立意。
(三)評分標準層面
科學的評分標準有助于提升高考作文的質量,也有利于新課標下語文作文教學的規(guī)范。評分標準實際上就是作文教學的方向標。首先要了解評分標準的發(fā)展方向,評分標準從單項的評分轉變?yōu)榱司C合性的評分,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水平的培養(yǎng)和個體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對評分細則進行有效的完善,以便于為教學提供更加細致的指導,更好的引導作文教學的發(fā)展。再次,要避免高考作文評分的差異性,一是要統(tǒng)一評分標準,二是要統(tǒng)一思想內容,三是要提升作文評分小組的總體質量,四是要對評分小組進行合理的培訓,減少他們的失誤率與誤差,提升作文評分的質量。
四、構建重慶高中實效作文命題策略
(一)提升命題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命題教師除了自身的語文基礎要堅實,還要多注意涉獵歷史、人文、社會學、美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加寬自己的知識面。因為作文所涉及的方面應該特別廣泛,除了敘事、敘情、議論還可能涉及到歷史、人文、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命題之時,如果能結合命題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命題工作,那么效果將會大幅提高。
(二)轉變老舊的教育思想,樹立大語文觀念
命題教師應當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和心態(tài)去面對命題,明確學生才是作文的主體,命題教師在日常作文命題制作過程中以引導為主,不要再用那種“我是標準答案”的心態(tài)去進行命題,要營造開放式教育的氛圍。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教育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在作文中,教師應當聯(lián)系生活,使用多種方式去進行命題,必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結合當下的時政環(huán)境,進行命題,由此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課下多閱讀,搜集資料,重視積累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由此感悟并掌握語文的規(guī)律。
(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命題內容與規(guī)范會直接影響到今后的作文教學結果,學生經常會以以往的作文命題為自己發(fā)展的導航,作文命題的價值理念也會影響學生的品行。古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命題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對教學效果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所以,作文命題要把握好價值尺度,給學生做好良好的引導。
結論:此文,筆者以重慶高考作文命題為對象,分析了其的現(xiàn)狀以及成因,進行了學理性研究以及建構研究。高考作文作為高考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高考而言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未來教學的指導以及學生的學習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分析了近十年重慶高考作文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然而由于本人的能力和時間有限,文中部分結論值得進一步的商榷,希望各位不吝賜教,也希望能夠以此引起廣大同仁的關注,對作文命題進行科學的研究,共同提升作文命題體系的質量和引出實效的命題策略,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應強.中國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轉換——兼論教育研究的文化學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簡介:
劉光明(1972.05-)男,漢族,重慶人,副教授,研究生,重慶文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