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 李占芳
(聊城市人民醫(yī)院藥學部,山東 聊城 252000)
在多種臨床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中醫(yī)藥治療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由于天然中藥草本植物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并含有雜質,往往不能直接用于臨床治療中。中藥草本經過采收后,需要對其進行加工,以獲取純凈藥材,中藥炮制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起到增效、減副以及藥性調節(jié)的作用,影響著藥物的臨床療效。與此同時,經過炮制后的中藥,更便于進行調劑和制劑[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30例,探討中藥炮制對于其中醫(yī)藥治療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30例,在臨床治療中,分別使用經過炮制的中藥(觀察組)和經過一般修制的中藥(對照組)進行治療,2組各65例。觀察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22~76歲,平均39.24歲。對照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24~78歲,平均40.51歲。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炮制方法 在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方。在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中,取中藥組方中的黃芪、甘草,洗凈后,將其置于鍋內,文火條件下進行翻炒,觀察藥物斷面的顏色變化,一般呈黃色,顏色持續(xù)加深。藥物發(fā)泡鼓起、爆裂和逸仙出固有氣味后,說明達到所需程度。將藥物取出,放冷后使用。使用炙黃芪15 g,炙甘草20 g,桂枝30 g,生姜30 g,白芍60 g,大棗12個,飴糖100 g。配制黃芪建中湯基本方,辨證加減,水煎取汁,溫服,1劑/d(2次/d)。
對照組同樣使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方進行治療,中藥組方中的黃芪、甘草未經炮制,使用黃芪、甘草、桂枝、生姜、白芍、大棗、飴糖。用量同觀察組。配制黃芪建中湯基本方,辨證加減,水煎取汁,溫服,1劑/d(2次/d)。1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周,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計量和計數分別應用(x±s)和率(%)進行,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分別使用經過炮制處理的中藥和未經炮制處理的中藥進行治療,比較療效差異,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 使用經過炮制處理中藥和未經炮制處理中藥進行治療后,比較2組患者腹痛、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的發(fā)生情況,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x±s,d)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比較經炮制處理中藥和未經炮制處理中藥應用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例(%)]
在中醫(yī)藥治療中,中藥材在使用之前,考慮到天然中藥草本植物中存在雜質,需要經過加工炮制處理,用于提高純度、增強藥效、消減毒副作用以及調節(jié)藥性,方便貯存和使用。中藥炮制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中藥治療效果。在臨床用藥的過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經過炮制的中藥飲片,根據治療的需要,進行制劑和調配[2]。在中藥炮制的過程中,更多的關注藥物藥性的改變及其應用療效,需要深入了解其關系。天然中藥草本植物經過采收之后,還需要經過凈選、清洗等程序來去除雜質,再進行揀、篩、揉、拌、去毛、磨、搗等一般修制,以獲得純度更高的藥物。在此基礎上,增強藥物的藥效,通過炙、煨、炒、煅等方式炮制藥物。該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升藥物溶出率,藥物成分更容易被吸收,進而達到增強藥效的目的。與此同時,中藥炮制是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的有效方法[3]。
中藥炮制對于藥物性能的調節(jié)作用,關系到中藥臨床應用的療效。性味偏盛的藥物,在臨床用藥的過程,容易產生過熱、過寒、過酸等強烈的藥性,其療效確切,但是副作用顯著。經過炮制之后,藥物的性味得以緩和,維持良好療效的同時,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4]。本組研究中,以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藥治療為例,應用經過炮制的中藥治療后,93.85%的觀察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6.15%的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過敏反應、頭暈、血壓異常等不良反應。治療(4.39±1.02)d后,其上腹痛癥狀顯著緩解;治療(3.92±0.85)d后,其噯氣癥狀消失;治療(3.85±0.91)d,其惡心嘔吐癥狀得到緩解。應用經過一般修制的中藥治療后,81.54%的對照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13.85%的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治療(6.85±1.38)d后,其上腹痛癥狀顯著緩解;治療(7.14±1.59)d后,其噯氣癥狀消失;治療(6.92±1.33)d,其惡心嘔吐癥狀得到緩解。相比之下,經過炮制的中藥的應用療效顯著優(yōu)于經過一般修制的中藥。
本組研究中,2組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使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方。該組方中的生黃芪性味甘溫,功能以補氣為主;炙黃芪性味甘溫,功能以補氣升陽為主。生甘草,性味甘涼,具有清泄之功。而炙甘草性味甘溫,具有溫補之功。將炙黃芪和炙甘草應用于黃芪建中湯加減方中,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其補脾、益氣、和胃的功效。由此可見,采取科學、正確炮制方法,能夠對中藥的藥性進行調節(jié),更好的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
劉德華[5]在臨床研究中指出,中藥炮制對于清潔中藥和發(fā)揮藥性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通過合理的炮制方法,使藥物符合臨床治療的要求。該研究采取對照的方式,比較了經過炮制處理中藥和未經炮制處理中藥在相關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使用經過炮制處理的中藥,97.22%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16.67%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而使用未經炮制處理的中藥,63.89%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58.33%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在臨床疾病的中醫(yī)藥治療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通過中藥炮制,藥性得到有效調節(jié),進而達到增效、減副的效果,提高中醫(yī)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