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堯,劉 彬,武 漢,丁 磊,任 超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腦血管病診療中心 234000)
腦室出血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起病急,病情危重,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該病會導致患者出現急性梗阻性腦積水,造成急性顱內壓升高,引發(fā)患者猝死[1]。多項研究認為,快速清除腦室內血腫、減少腦組織損傷及術后并發(fā)癥是腦室出血的治療重點[2]。腦室外引流術是治療腦室出血的常用手段,可有效降低顱內壓,清除腦室內積血,但會損傷周圍組織血管,導致術后感染風險增加[3]。神經內鏡是近年來發(fā)展最快的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在內鏡下進行手術操作能夠減少腦組織的損傷,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4]。因此,本研究探討神經內鏡手術聯(lián)合腦室外引流術治療腦室出血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腦室出血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制定的腦室出血診斷標準[5];(2)頭顱CT或MRI缺血;(3)血腫量大于或等于30 mL;(4)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者;(2)腦卒中引起血腫者;(3)合并顱內腫瘤者;(4)合并嚴重器官器質性疾病者;(5)合并腦干出血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56.72±5.17)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13±0.42)h。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56.44±5.8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09±0.38)h。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方法 觀察組予以神經內鏡下腦室外引流術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仰臥位,中線旁2.5 cm、冠狀縫前1 cm處穿刺,平行于矢狀面在兩個外耳道假想連線鉆孔,使用神經內鏡清除側腦室及第三腦室部分血腫,打通腦室通路,使用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電凝止血。單側腦室出血者于單側腦室額角置入引流管,雙側腦室出血者于雙側腦室額角置入引流管,術后常規(guī)予以尿激酶注入。對照組行單純腦室外引流術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仰臥位,中線旁2.5 cm、冠狀縫前1 cm處穿刺,平行于矢狀面在兩個外耳道假象連線鉆孔,單側腦室出血者進行單側引流,雙側腦室出血者進行雙側引流,引流管連接引流瓶,進行持續(xù)腦創(chuàng)傷引流,術后常規(guī)予以尿激酶注入。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血腫清除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術后1 d血腫殘余量、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應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術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1,6]。
2.1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腫清除時間[(5.72±1.48)d]、腦脊液恢復時間[(11.47±2.68)d]、術后1 d血腫殘余量[(5.22±0.59)d]、引流管留置時間[(3.12±0.77)d]、住院時間[(15.27±1.05)d]少于對照組,術后ADL評分[(23.67±3.14)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治療后GCS、CCS、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CS評分[(8.76±2.21)分]均明顯降低,GCS評分[(15.12±1.56)分]、生活質量評分[(61.56±5.47)分]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干預前后GCS、CCS、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2.3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再出血率(2.78%)、腦積水率(2.78%)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腦積水和顱內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腦室出血發(fā)病迅速、病情進展快,死亡率和致殘率高,以劇烈頭痛為主要首發(fā)癥狀,多伴昏迷、嗜睡、意識障礙且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7]。常因血腫壓迫腦部組織和造成神經損傷,導致出現器官衰竭、呼吸障礙等嚴重損傷。其起病急,無預兆,可出現腦疝、呼吸障礙等并發(fā)癥。如果在其發(fā)展之前得到有效、迅速地治療,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8]。腦室外引流術是治療腦室出血的傳統(tǒng)方法,手術難度不大,在基層醫(yī)院都可實施;手術要求的條件相對簡單,可床旁手術,可以節(jié)約術前準備時間,能有效清除腦室內血腫,但腦室外引流術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清除不徹底的風險,如果積血清除不徹底,則殘留的積血釋放化學物質,對腦組織產生不良刺激和損傷,對患者術后功能康復帶來不利影響[9]。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逐漸開始使用神經內鏡手術治療腦室出血。在神經內鏡下行腦室外引流術有利于醫(yī)生全面觀察患者的腦室血腫、積液狀態(tài),有利于醫(yī)生準確清除腦室血腫,提高手術的準確性,降低手術風險。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血腫清除時間、腦脊液恢復時間、術后1 d血腫殘余量、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術后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在神經內鏡下行腦室外引流術治療清除腦室血腫的效果更佳,患者術后腦脊液恢復更快,且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表2中,觀察組術后再出血率、腦積水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采用神經內鏡下行腦室外引流術治療可有效減少腦室出血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神經內鏡具有獨特的照明觀察系統(tǒng),視野清晰,圖像分辨率高,有利于分辨各種組織結果,區(qū)分血腫區(qū)及周圍正常組織,精確定位靶點,避免盲目操作。在此基礎上清除血腫可緩解血腫對周圍組織、機構的壓迫和刺激,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術中及時進行電凝止血可有效減少因止血不徹底造成的術后再出血,縮短患者術后引流置管時間。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手術聯(lián)合腦室外引流術治療可有效清除腦室出血患者的血腫,療效良好,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