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君
2016年春天,他喊了大半年種平貝母藥材,職工沒人理這個茬。他只好自已帶頭種植。今年,在他的引導下,平貝母在12家小園子里扎下了根兒。
他叫董漢杰,今年45歲。2016年4月到第四管理區(qū)任黨支部書記。在任黨支部書記之前,他在農(nóng)場雙體辦當主任,積級引導農(nóng)戶種植高粱、綠大豆等特色經(jīng)濟作物,促進職工增加收入。
董漢杰擔任黨支部書記后,通過走訪調(diào)查,了解到大部分職工的錢包鼓起來了,可還有一部分職工沒有脫貧,靠低保維持生活,這成了他的一個心病。
董漢杰在擔任農(nóng)場雙體辦主任時,看到有些地方百姓靠小園子種藥增收,他就產(chǎn)生了種植的想法。上任后,他又到外地考察此項目。于是,鼓勵職工在自家庭院里種藥材。一說起種藥材人人搖頭,管理區(qū)個別干部更不認可:“好,你咋不種”。他臉一紅,沒有辯解,心想人家說的也對。
家里住樓房,沒有小園子,怎么辦? 那段時間,他心里成天盤算著買塊合適的地種藥材。在正在他沒轍之時,農(nóng)場下發(fā)了發(fā)展林下經(jīng)濟文件,打造六大基地,其中有發(fā)展林藥項目。他的想法得到了農(nóng)場的大力支持,當時,親朋好友都不理解。但他很坦言回答:“我不圖什么,就想為群眾做點實在事情!”
董漢杰說:“我要帶領職工們致富,一個都不能落下,這是責任,也是一名黨員應當做的”。董漢杰深知,讓職工群眾最終走出貧困,還要靠增強職工的自我“造血”機能,想盡辦法讓貧困戶的生活早日好起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他帶領一戶職工將場里劃撥給的8畝土地種上了平貝母,上邊種了白菜。秋天,大白菜因上的全是農(nóng)家肥,百姓爭先購買,而地下平貝也長勢喜人。這時,他將區(qū)里職工帶地里參觀,他與職工算經(jīng)濟賬,畝收獲鮮貝母500千克左右,按當前市場價價格每公斤50元計算,收入就可達到2.5萬元。看見了效益,許多職工心里癢癢的。他適時鼓勵職工說:“現(xiàn)在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園子,不到一畝,也有半畝,就是半畝一年也可收入1萬多元,還不影響種菜,可以說是一舉兩得?!?/p>
為了推進藥材種植,今年6月初,董漢杰又帶領12名職工參觀了北安市藥材種植村,這個村家家房前屋后種平貝母。當時,正式收獲銷售季,貨供不應求。俗話說的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銷售火爆的場面,前來參觀的職工心里有了底。
參觀回來后,大家都主動在自家小園子里起壟整地,開始種植中藥材??吹竭@些變化,董漢杰從心里高興。盡管大家種的面積不大,但總算邁出了增收致富的第一步。
如今,董漢杰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踐行著共產(chǎn)黨員的使命擔當。他的夢想是在3年之內(nèi),將第四管理區(qū)現(xiàn)有的住戶家家房前屋后種上藥材,讓小園里長出“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