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暑假的時候,各式各樣對孩子進行“吃苦的教育”的夏令營、培訓(xùn)班甚為活躍,收費還挺高。家長卻興致勃勃地花錢讓寶貝兒去“吃苦”。原因是,當(dāng)下世間有一股風(fēng),覺得中國孩子太嬌寵,喜歡拿日本、美國的孩子說事——三四歲就要整理自己的房間,五六歲幫著做家務(wù),七八歲能干些粗活兒、重活兒,十兒歲可出去打工了……,越比較越覺得,中國孩子將來恐怕“只配給外國孩子打工了”。
不知這些嬌寵的“中國孩子”,包括占很大一部分的農(nóng)村孩子嗎?誰敢說,農(nóng)村孩子太過嬌寵了?主流媒體曾多次報道過,農(nóng)村有些小的六七歲、大的十來歲的孩子,不僅擔(dān)起了全部家務(wù),還要下地干活兒,照顧生病的爺爺、奶奶。然而讓他們感到最苦的不是這些繁重的勞動,而是不能上學(xué)讀書。即便有些孩子隨著打工的父母來到城市,也難以享受到跟城里孩子相同的讀書條件……。如果像教育號家說的“溫室效應(yīng)”將毀滅中國孩子,那么,這些更龐大的“窮苦效應(yīng)”能成就廣大的農(nóng)村孩子嗎?
即便是中國城里的孩子,或許不整理房間、不做家務(wù),卻未必就不苦。比如學(xué)業(yè)負(fù)擔(dān)重、精神壓力大等,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苦呢?長期如此,可能造成他們精神及情感上的扭曲和傷害。
有人特別喜歡拿外圍人做楷模,例如說美國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將幾個七八歲的孩子扔進原始森林,不許帶干糧和水,要他們獨立生活一周,他們餓得受不了就抓耗子吃。不知說這話的專家,是否進過原始森林呢?中國的原始森林在哪里,如何能帶孩子輕松進入?我敢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曾長途跋涉、頗費周折地進過原始森林,進去不一會兒,就不辨東南兩北,身上被無名毒蟲咬了許多疙瘩……
在原始森林里,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食物,而是怎么不成為毒蛇、野獸的食物,或如何避免走不出來被困死在里邊。不要說是七八歲的孩子,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沒有接受過野外生存訓(xùn)練,在原始森林里想挨過一周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孩子,別說扔到野外一周不管,就是成天在眼皮底下看著,稍不留神,還怕跑丟了呢。
寧夏有兩位家長,信奉教育專家的建議,在假期將兩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趕出家門,不給錢,不給食物,讓他們自謀生路,體驗生活。兩個孩子在銀川市的街頭流浪,餓壞了就坐在路邊,一邊哭一邊乞討,他倆蓬頭垢面,滿腹怨氣。想必他們心里很清楚,這不是真苦,而是“裝苦”“假苦”,是一種“變態(tài)的苦”,是家長心血來潮,拿他們做實驗。
吃苦,是人生正常的成長過程,是一種自然的經(jīng)歷,是生活的必修課,世七一輩子沒吃過苦的人少之義少。俗語說:“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吃不了的苦?!笨嚯y臨頭,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到那時,誰還能說吃不了苦啊。而且,吃的聳多少,與將來是否優(yōu)秀乃至能否出人頭地,也不一定就成正比。吃得“苦中苦”,未必就一定會成為“人七人”。
吃苦不是目的,人類的努力主要就是為了不吃苦或少吃苦。有時,不得不吃苦,或為了不吃大苦而不得不提前“自找苦吃”,都是為了培養(yǎng)品性、錘煉意志。意志是人的主宰,意志的磨煉能彌補天分的不足,改掉不良習(xí)慣?!俺钥嗟慕逃?,不是“吃苦的表演”,更不是成年人“好逸惡勞”,卻要敦育孩子吃苦,當(dāng)下,許多中國父母無論如何也要計孩子混個文憑,風(fēng)氣就是追星、羨慕成功者、做夢都想做老板……,只有極少數(shù)的家長下得了狠心,成了“狼爸”“虎媽”,要把自己的孩子從不良的風(fēng)氣中剝離出來,不讓他們受到壞風(fēng)氣的熏染。
“狼爸”“虎媽”畢竟是極少數(shù),對他們的做法,也存在著不少爭議。但大多數(shù)家長可以做到的是:跟孩子不說假話,與孩子一起正視現(xiàn)實。若無力改變大環(huán)境,就改變自己的小環(huán)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正人先正己,正己正人,方可漸漸正世風(fēng),教育孩子,首先,必須改變自己。志士苦其心,讓孩子看到你的苦心、你的努力,并為之欽服和感動,然后,才談得上教育,教育也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導(dǎo)讀】
教育,須和個人情況、外在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父母對孩子精神的熏陶,遠(yuǎn)遠(yuǎn)比所謂的“吃苦的教育”影響重大。作者對流行的“吃苦的教育”是什么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