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文
摘要 目的:探討兒童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收治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兒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組30例。對照組單純給予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實施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對其進行分析探討。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3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關,根治幽門螺桿菌在兒童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臨床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故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幽門螺桿菌;臨床效果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兒科比較常見的一種器官獲得住自身免疫性疾病,人體產生抗血小板自身抗體所導致的單純巨噬系統破壞血小板過多而造成的血小板減少,有皮膚、黏膜、鼻衄、牙齦出血等臨床表現[1]。目前,其發(fā)病機制和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曾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關閉。故本次試驗嘗試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兒60例,經診斷均符合1994年全國第5屆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修訂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均納入患兒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 - 12歲,平均年齡(8.2±1.2)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4±0.3)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 - 13歲,平均(8.6±1.4)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2±0.2)年。本次試驗中所有患兒均排除先天性血小板減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肝腎甲狀腺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伴幽門螺桿菌感染。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簽訂知情通知書。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
法,具體:給予患兒甲強龍與強的松治療。甲強龍30 mg/kg,應至少用30 min靜脈注射。根據臨床需要,此劑量可在醫(yī)院內于48 h內每隔4-6h重復1次。強的松,口服一般5 - 10 mg/次(1-2片),10 - 60 mg/d(2 - 12片)。連續(xù)治療14 d。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患兒進行抗Hp感染治療。采用標準四聯療法:雷尼替丁,10 - 15 mg/(kg·次),3次ld,餐前15 min服用;膠體果膠鉍顆粒0.15 9 3次/d;阿莫西林分散片,劑量按體重20 - 40 mg/(kg·d),分3次服用,每8hl次;以及克拉霉素分散片,劑量15.0 mg/(kg·d),分2次服用,每12 hl次。連續(xù)服用14 d。對Hp進行檢測,結果顯示Hp清除后停止用藥。
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評定翻:①顯效:血小板計數> 100×109/L,且持續(xù)時間>3個月;②有效:血小板計數下降至50 x 109/L,持續(xù)時間>2個月;③無效:血小板未見增加或者計數< 50×109/L??傆行?顯效+有效。(2)觀察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 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8例,其總有效率為73.33%。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93.33%。經對比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經過治療,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兒9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0.00%。觀察組患兒發(fā)生不良反應3例,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出現不良反應的患兒癥狀明顯好轉。
討論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Hp感染為兒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現階段,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Hp感染是否存在關系仍有較多爭議。Hp是生存于人體胃幽門部位,是最為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這種細菌感染首先會引起慢性胃炎,并導致胃潰瘍和胃萎縮,嚴重者則會發(fā)展成為胃癌。Hp可以產生多種獨立因子,尿素酶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也是其最為有效的抗原成分,因與胃黏膜表面CD74相結合而誘發(fā)炎性反應[4]。
在本次試驗中,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以抗Hp治療,其總有效率達到93.33%,明顯高于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兒的73.33%。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0.00%。
綜上所述,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患兒,進行Hp治療能夠有效地緩解患兒病情,臨床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詹其林,吳福紅,丁美琪.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43 (4):122-123.
[2]韓潔,武國霞,蒙長虹,等.兒童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四川醫(yī)學,2010,31(1):65-66.
[3]范華周玉才,王茂生.幽門螺桿菌感染致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例[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7):30.
[4]李娟,李和蘭,謝靜,等.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分析[J].交通醫(yī)學,2016,30(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