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淇琇,李霞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智能移動終端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功能也日益完善,用戶對于手機用戶體驗要求也在提高,國內各移動終端廠商都基于安卓系統(tǒng)開發(fā)了第三方操作系統(tǒng)。由于技術及安卓系統(tǒng)框架的限制,各系統(tǒng)的核心功能大同小異,通過系統(tǒng)讓用戶直觀感受品牌風格,潛移默化地加深品牌認知度,已成為各廠商的戰(zhàn)略要點。系統(tǒng)動效是各品牌移動終端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手段,研究動效的感性風格,對于移動終端系統(tǒng)的品牌化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交互設計領域中,Novick D等人研究了不同類型動效與其承擔的交互功能之間的關系,證明了動效承擔交互功能的有效性。Shanmugasundaram等人的導航任務實驗表明動效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任務,降低完成任務總時間,提升使用體驗。Merz Benedikt等比較了不同形式過渡動效的用戶體驗效果。在動效設計的研究中,譚浩等提出了先為品牌建立一個與之風格相符的意象,再將意象各種實際運動形態(tài)運用到動效中的設計方法。蘋果、谷歌等設計規(guī)范為系統(tǒng)的動效設計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導原則。Daniel Liddle將IOS、UWP、谷歌三個設計規(guī)范中的動效設計原則與傳統(tǒng)動畫設計原則做了對比分析,提出了未來研究需要關注動效的個性化開發(fā)。
綜上來看,動效在提升移動端用戶體驗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學者們的認同,但動效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交互功能領域,關于動效元素的感性風格研究還很缺乏。動效的感性風格通過動效的色彩、圖形、運動等體現(xiàn),其中運動是動效最為突出的特征。動作分析鼻祖拉班把運動分為物體、空間、時間、效果四個方面,從拉班的觀點出發(fā),動效的運動構成可以分為空間、時間、形變、強度四方面。強度是指元素的運動幅度,在設計制作時用不同的運動曲線來表現(xiàn)。運動曲線的一致運用可以增強系統(tǒng)動效的統(tǒng)一性,影響用戶的直觀感受,是動效風格化設計的良好切入點。因此,本文從運動曲線這一動效元素入手,探究不同運動曲線給用戶帶來的風格感受。
在設計中,風格是品牌設計的一種約束。本研究要分析動效運動曲線的風格感受,所以第一步要明確屬于動效的感性風格詞匯。設計學常用感性工學的方法獲取產品的風格評價詞匯,感性工學由山本健一1986年在美國首次提出,其中心思想是通過分析人的感性,將人模糊的感性需求轉化為定量的數(shù)據,建立感性與產品設計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從7種主流品牌手機系統(tǒng)中收集典型系統(tǒng)動效,為保證樣本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對收集的樣本進行篩選,去除相似度較高和不常見的樣本,最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動效樣本15個,完成了典型樣本的篩選。感性詞匯是指將人在心理上對產品的感受,通過詞匯形容描述出來。本文的感性特征詞匯部分,從各品牌手機系統(tǒng)的動效宣傳中收集了形容詞,并通過問卷與訪談,收集了20名智能手機用戶對系統(tǒng)動效的描述語句,從中提取感性詞匯,最終收集到系統(tǒng)動效感性詞匯108個。
在得到108個感性詞匯后,需要對詞匯進行篩選,歸納出不同維度的風格評價標準。運用KJ法——川喜田二郎提出用于收集整理問題的分析方法,剔除了相似度過高的感性詞匯,并將含義相同的詞匯進行了歸類,統(tǒng)一為一個詞匯。根據“二級性”原理設定,將詞匯歸納成一組組反義形容詞,并保證每組詞的含義屬于不同維度的評判標準,最終得到10組風格詞對,分別為:A1簡潔-復雜、A2機械-自然、A3剛烈-柔和、A4高級-幼稚、A5直觀-抽象、A6活潑-沉穩(wěn)、A7新穎-普通、A8平滑-卡頓、A9快速-拖沓、A10韻律-雜亂。
為了更謹慎地從10組初次調研的詞匯中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風格詞匯,本研究進行了進一步的問卷分析。邀請50名智能手機用戶(男女各25人),對15個典型樣本進行10組風格的打分,通過SPSS分析軟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10組風格詞對中篩選最終詞對。
取樣適當性(KMO)檢驗中,KMO值>0.5,Barlett顯著性<0.05,表明變量間的共同因子足夠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根據旋轉因子矩陣(表1),得出5個影響較大的因子分別是A1簡潔-復雜、A5直觀-抽象、A7新穎-普通、A3剛烈-柔和、A6活潑-沉穩(wěn),因此選擇這5組詞匯作為動效風格評價標準。
> 表1 旋轉組件矩陣
運動曲線是動效運動自然的關鍵因素,動效的運動過程往往并不是勻速,而是符合一定節(jié)奏的。在動效設計時,運動曲線廣泛用于位移、大小、旋轉、變色等動效形變中,為動效帶來不同的風格感受。將運動曲線的感性風格進行量化,對動效的品牌化設計有重要意義。
為了檢驗動效的運動曲線對上一步研究中得出的5種動效風格是否有顯著影響,以及各運動曲線的風格強烈程度。本研究分析了所收集到的典型動效的運動軌跡,在與AE-flow曲線庫中的運動曲線進行對照后,選擇了常用的六種運動曲線進行實驗探索。分別為quintin(曲線一)、quintout(曲線二)、backin(曲線三)、backout(曲線四)、easein easeout(曲線五)和elastic(曲線六)。為了控制動效形變這一變量,本實驗將每個曲線分別運用到大小、位移和旋轉三種常用形變中,控制除了運動曲線外其他元素不變,共制作出了18個實驗動效。(表2)
> 表2 實驗動效素材編號
實驗招募用戶62名,年齡18~30歲,男女各31人,均為智能手機用戶。將感性風格評價詞匯中得到的五組動效風格詞匯,與上述六種運動曲線與三種變換類型兩兩組合制作的18個動效運用SD法做成問卷。請用戶依次觀看18個動效,使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對18個動效進行五組意象風格反義詞對的打分,如簡潔-復雜這組反義詞,非常簡潔、簡潔、一般、復雜、非常復雜分別對應-2、-1、0、1、2的分數(shù)。
各動效五組風格評價得分見圖1。對運動曲線在五組風格評價中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得出運動曲線對五組風格中的四組有顯著影響;對每種風格下的各曲線得分進行多重對比,得到了每種風格下各曲線的風格程度量化。下面作具體分析:
進一步分析運動曲線對五組風格影響程度的差異,根據方差分析,顯著性小于0.05即為存在顯著影響。從結果可以看出,本實驗選取的六種運動曲線對簡潔-復雜、直觀-抽象、新穎-普通和活潑-沉穩(wěn)四組風格有顯著影響。因此在設計時通過不同運動曲線的選擇,可以給用戶帶來傳達上述四組風格的差異。本次實驗選取的六種曲線對剛烈-柔和這一風格沒有影響,分析原因可能因為六種曲線的選取均符合物理運動規(guī)律,且實驗動效都為較簡短的過渡類動效,因此都偏柔和風格,沒有形成差異。(表3)
圖1 動效的風格評價得分
> 表3 運動曲線對五組風格的影響
在得出動效運動曲線對簡潔-復雜、直觀-抽象、新穎-普通、活潑-沉穩(wěn)四組動效風格有顯著影響后,通過多重比較來進一步確定每組曲線間的差異程度,得出六種曲線在四種風格下的強烈程度。(表4)部分得出的運動曲線感性風格強烈程度等級表,可以為品牌化動效設計提供運動曲線選取的參考。
> 表4 運動曲線的感性風格強烈程度等級表
分析風格一致運動曲線在初始速度、速度反復程度上的共同之處,得到動效風格與運動曲線特征的一些關聯(lián)。第一,結束速度平緩歸零的曲線能給用戶帶來簡潔、直觀的感受。第二,初始速度小且無速度反復的曲線可以帶來沉穩(wěn)的風格感受。第三、速度反復次數(shù)較多的運動曲線能帶來活潑的風格感受。
從整個表中可以看出每種曲線最多只在一組形容詞匯中沒有明顯風格傾向,說明曲線可以成為傳遞動效品格的良好載體。有些曲線具有較強的風格性,如曲線二與曲線五在三組風格詞匯中都有強烈的傾向,將這類運動曲線運用到動效中,可以很好地傳達出相應的風格。本
通過運動曲線傳達動效風格是移動端系統(tǒng)品牌化設計的良好切入點,也是現(xiàn)有研究中還較少涉及的研究點。本文基于感性工學的理論,通過因子分析歸納出對移動端系統(tǒng)動效風格影響最大的五組感性風格詞匯;通過實驗設計驗證了運動曲線是動效風格的顯著影響因素,并運用SD法分析得到了六種常用運動曲線的風格強烈程度等級,以及動效風格與運動曲線風格的一些關聯(lián),為動效風格化設計中運動曲線的選取提供了參考。本研究還有不少工作需要完善和改進:除了運動曲線外,影響移動端系統(tǒng)動效風格的因素還有色彩、圖形、運動軌跡等,本文只研究了運動曲線單一因素對動效意象風格的影響,后續(xù)還需探討各因素結合使用的情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