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琳莉,高一珊
(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當代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城市街區(qū)建設中對可供資源的限制、產業(yè)類型的變化、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等都表現出了更新的要求,其中,特色街區(qū)尤其是民俗特色街區(q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憑借其固有的歷史文化特質、特色景觀、場所氛圍等記錄了當地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成為推進產業(yè)升級、加快城市文化發(fā)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關于文化基因與歷史街區(qū)的理論及應用研究不多見,主要集中于歷史街區(qū)保護、旅游開發(fā)、活化、更新等方面,更多的是對歷史街區(qū)的商業(yè)、經濟及規(guī)劃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元素包含著文化基因,是文化元素的濃縮和精華,運用相關理論及提取方式,可以有效地組織各組成要素,完成民俗特色街區(qū)景觀的藝術表達,對實現民俗特色景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這有利于提升街區(qū)文化精神品質。
1.國外代表案例分析
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是具有個性特征的,拉丁民族的城市街道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為街道不僅具備簡單的通行作用,更是融入人們生活中的“社區(qū)客廳”一樣的存在。在漫長的歷史中,意大利形成了獨有的街道文化:如博洛尼亞老城區(qū)保留了中世紀的街道空間形態(tài),部分地區(qū)放大了一些節(jié)點(廣場),突出其節(jié)奏感,形成了有秩序的現有街道形態(tài),保留的沿街“回廊”既遮風避雨、巧妙地聯系老城多變的建筑風格,又增加了生活氣氛,形成了極富人情味的場所環(huán)境,已經成為博洛尼亞舊城景觀的代表。這里,古典文化元素、符號成為街區(qū)景觀藝術表達的最直接闡釋方式。
2.國內代表案例分析
我國對民俗特色街區(qū)的保護與更新比西方國家稍晚,目前,已逐步建立相關政策法規(guī),制度日臻成熟。更新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及帶來的附加效益,而更加關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影響。例如,清河坊歷史街區(qū),是目前杭州保護得比較完善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其保護即是對該街區(qū)民俗場所精神的重建:以濃郁的市井文化氣息建立為切入點,構建可以讓人們回憶并搜尋記憶片段的心理氛圍,從中獲得記憶認同,激發(fā)潛意識中的文化情感。
課題組成員前期調研中,選取沈陽市西塔街(少數民族朝鮮族主要聚居區(qū))景觀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街區(qū)空間肌理、沿街建筑特色、街道尺度、街道景觀界面、街道家具、交通現狀、人的行為等多方面進行調查,對西塔街區(qū)的各要素現狀進行了綜合分析,最終定位在:以文化基因理論為基礎,找尋景觀更新中文化傳承的核心,滿足當代城市中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解決城市街區(qū)景觀改造中原有文化價值缺失的現狀。
主要利用實地調研、資料查閱等方法完成采集,共采集50余個景觀藝術元素,具體包括建筑、水、雕塑、裝飾繪畫、民俗符號等等。
通過分析整理,元素可以歸為物質層元素(具有明顯的顯性特征)和非物質層元素(具有明顯的隱性特征),根據各個元素的特征,將其分別歸類,得出西塔街景觀構建中的文化元素層次表。(表1)
> 表1 景觀文化元素層次表
依據對采集元素進行的實例歸類,對其完成種群建構。(圖1)
對建構的種群進行分析,對族群進行抽象、分析,最終提取出影響西塔街景觀藝術表達的主要元素,主要涉及到功能、構成2個層級。結合西塔現狀功能(商業(yè)、居住、民俗文化功能為主)及保護更新要求,可以提取出影響西塔街景觀藝術表達的主要文化元素:歷史人文、意識形態(tài)、餐飲、交通、建筑、設施、休閑等。
經由前述街區(qū)目前現狀及資料查閱等,對提取的文化因素進行整理、分類,提煉出西塔街景觀具代表性的核心文化元素:歷史人文、建筑文化、場所氣質及意識形態(tài)。其中,歷史人文主要包含有歷史背景和人文元素,建筑文化主要包含有建筑特色和建筑功能元素,場所氣質主要包含有空間、交通、性質和設施元素,意識形態(tài)主要包含有民族精神、價值觀、生活觀以及思維方式元素。
確立西塔街景觀核心價值的主要表現內容:
(1)異域特色風情區(qū)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
(2)特色建筑結構及主體文化的適度發(fā)展更新
(3)典型民俗文化代表的場所氣質氛圍塑造
(4)確保城市文化多樣性的有力支撐
其總體定位依據其核心價值定位,可以合理且準確地把握本質特征,最終確立其街區(qū)定位:
(1)文化定位:各自街區(qū)的民俗、民族文化特色定位;
(2)場所定位:各街區(qū)的特定場所精神表達,即場所氣質定位,此項依托于對場所組成因素的全面分析;
(3)功能定位:明確各民俗特色街區(qū)的組織功能,圍繞此進行更新改造目標的定位。
1.保護機制
原則:留存基礎上完成合理改造、保證民俗文化的良性傳承。
(1)顯性基因要素的充分利用
如西塔街的建筑具有朝鮮民族的建筑風格特點,其美學及觀賞實用價值需要留存,對建筑進行必要的歷史演變梳理,在現有尺度宜人的空間尺度上,進行維護、整理,在保留主體特征的前提下局部完成改造維修。
(2)場所結構優(yōu)化
梳理現狀空間結構,通過軸線完成街區(qū)總體空間的組織,利用主軸與輔軸結合的方式完成節(jié)點、空間的聯系和整體的統一。需要解決街區(qū)空間中節(jié)點位置缺失、功能區(qū)域聯系不緊密、邊界不明顯等問題,需要明確街區(qū)框架結構,增加整體性,調整邊界、區(qū)域的標志性表達。
(3)街區(qū)空間肌理的修補
清理街巷肌理結構,保護原有的特色肌理形式,完成對原有肌理的修補和局部改造,增設一些小型公共空間,調整趨于失衡的肌理結構,即采取“有機”的處理方式,促進其可持續(xù)的、合理的生長和更新,正確引導并豐富完善街區(qū)的空間內容。
(4)民族文化傳承機制
西塔街的朝鮮族文化保存豐富、完整,特色飲食、特色商品、娛樂活動等都延續(xù)了朝鮮族民俗文化特征。但現有空間布局有限,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缺少具有一定面積的公共空間舉行民俗文化活動,可選取街區(qū)內合適的節(jié)點位置調整空間布局,設計安排公共集散活動場地,提供舉行民俗文化活動的載體。
2.更新策略
(1)景觀文化基因保育、共生
為阻斷文化主體面臨的缺失、萎縮的境地,西塔街景觀藝術表達需要重視文化基因的保育與共生。整合街區(qū)的歷史脈絡,找出景觀的差異化特征進行比較,總結提煉景觀表達核心因素——場所文脈(朝鮮民俗特色文脈),對其進行保護、培育,形成文脈紐帶:喚醒現代人的民俗思想意識并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保有民族精神的宣傳與展示,借助景觀小品、景觀墻壁、多媒體展示、藝術展演等景觀藝術表達,完成或動、或靜的文脈建立,逐步培育并激發(fā)人們內心的民族情結,構建穩(wěn)固的文脈傳承體系,形成具有朝鮮民俗特色文脈的街區(qū)景觀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保育的同時要共生,即在保留舊有特色主體的前提下,在培育良好的民俗文化脈絡中,采取有機共生的理念:需要改建和修飾的,總體景觀風貌要與整個街區(qū)風格相一致;部分主體不需要進行更新,僅進行原有基礎上的整治,要注重與更新后的文化脈絡主體的協調性。
圖1 實例種群建構
(2)景觀文化載體完善(移植)
民俗特色街區(qū)景觀的藝術表達內涵是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這勢必依賴相應的文化載體進行表達表現,因此作為載體,其種類和結構、外觀等直接影響整體民俗特色街區(qū)的特色風貌表達。目前西塔街景觀的文化載體單調、呆板,缺少特色表現;交通道路人行、車行混亂。
因此,其一,景觀空間結構要進行錯落有序的調整,在保留原來空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交錯、移植,變化空間組成結構,穿插多個展現民俗文化的空間類型,令整體區(qū)域完整展現街區(qū)特色,沿街立面空間盡量變化,帶給行人有差別的、可識別的領域感,空間界面豐富有趣,避免心理疲勞;其二,增設設施小品,承載朝鮮族民俗文化特色元素,增設系統展示歷史人文的景觀裝置,提升街區(qū)的文化氛圍;其三,種植植物,豐富街區(qū)景觀層次,對于樹木的選擇,可根據沿街建筑選擇有四季變化的觀賞小喬木如四季海棠等,配合常綠樹種如檜柏修剪造型,豐富街區(qū)的景觀層次,同時增設休息座椅、休憩空間,為街區(qū)人們提供可停留的區(qū)域。
通過對沈陽市西塔街景觀建設的研究,有助于構建獨特的民俗文化價值體系,有助于重塑民俗文化的活力,有助于城市民俗街區(qū)的特色空間營建,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及環(huán)境品質、強化文化自覺,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傳承、延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