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莉 陳金銘 馬天怡 鄧 央 劉 堯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武漢 430072)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使用研究方法才能準確、充分地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圖書情報領域研究方法應用的現(xiàn)狀,筆者選取《中國圖書館學報》(雙月刊)、《圖書情報工作》(半月刊)、《大學圖書館學報》(雙月刊)、《情報學報》(月刊)和《圖書情報知識》(雙月刊)5種期刊5年內刊載的學術論文作為調查對象(除《情報學報》外其余期刊以下分別簡稱為《中圖學報》《圖情工作》《大圖學報》《圖情知識》),采用統(tǒng)計與內容分析的方法,逐一對每篇論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標注,從而揭示圖書情報領域研究方法的應用與演化規(guī)律。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關圖書館學方法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1981年劉訊發(fā)表《要重視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1]一文,認為圖書館學研究要進一步深入,必須有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揭開了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序幕。1983年喬好勤首次將科學方法論的三層次體系應用于我國的圖書館學研究[2],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說”:即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隨后,吳慰慈、董焱在《圖書館學概論》中將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理論寫進了教科書,對方法論問題和4種專門方法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和介紹[3]。1986年克列伊堅科系統(tǒng)論述了自己的圖書館學方法論[4],將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分為七大類,分別為:術語分析、概念推論法、文獻研究法、觀察與實驗、調查法、專家鑒定法和專門方法。1987年布沙將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分為五大類,分別為: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歷史研究、運籌學和其他方法[5]。1988年王崇德出版我國第一部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專著《圖書情報方法論》[6],進一步完善了“三層次”方法論體系,是圖書館學方法論向縱深發(fā)展的標志。1989年霍國慶提出“四層次”方法論體系[7]:即哲學方法、圖書館學一般方法、圖書館學綜合方法、圖書館學專門方法。1993年Bemhard將研究方法分為十三類[8],即實驗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理論研究法、文獻計量學、調查法、運籌學/系統(tǒng)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德爾菲研究、信息系統(tǒng)闡述法。1994年Blake對1975—1989年間的LIS論文摘要進行了分析,整理出以下研究方法:理性分析、案例研究、書目、歷史研究法、調查法、文獻計量學法、內容分析、建模、準實驗、實驗、理論、組合和其他[9]。2006年張寒生提出“五層次”的研究方法體系[10],即:客觀實證方法、邏輯思維方法、現(xiàn)代科學方法、專門研究方法、哲學方法。2008年楊溢提出了由研究內容維、研究過程維和論證方法維3個維度組成的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11],又稱“三維立體論”。
由上述梳理可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論”基本得到認同。
隨著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應用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員開始對研究方法的運用進行調查分析。
1983年喬好勤對《圖書館學通訊》及其他3種專業(yè)刊物1980—1981年刊載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歸類統(tǒng)計[2],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研究方法仍然占據絕對優(yōu)勢,如分析歸納法占比32.85%,歷史研究法占比18.01%。1993年Jarvelin等對1965—1985年的期刊論文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12],發(fā)現(xiàn)實證研究占比最大,在49%—56%之間,理性思維方法緊隨其后,占比28%。1996年白崇遠對《圖書情報工作》1984—1994年發(fā)表的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13],發(fā)現(xiàn)理性思維方法占研究方法應用總量的41.2%,是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概念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分別占比12.3%和9.1%,分列第2和第3位。2004年Laurel A Clyde 分析了1991年至2000年間圖書館學發(fā)表的英文論文和會議論文,發(fā)現(xiàn)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為調查法,但其應用呈下降趨勢,由45.9%下降到了35.3%;定性方法的使用逐漸增加,在1991—1995的五年間由5%增加到了33.3%,且在余下的十年間保持穩(wěn)定[14]。同年任全娥按照喬好勤的統(tǒng)計模式,選取2000—2001年期刊論文565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分析歸納法仍占首位,觀察試驗方法較20年前有所增加,其他方法也均有變化,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發(fā)展呈多元化[15]。2009年NGulube等對刊載于6種主要學術期刊共計613篇學術論文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定性方法的使用率最高,占比57.1%,定量研究位居第2,為37.7%,混合方法研究位列最末,僅占比5.2%[16]。2010年金梅對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分析[17],發(fā)現(xiàn)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占比最多,傳統(tǒng)方法正在明顯減少,原則層面和學科層面的方法論不斷增加。同年,賈二鵬等對11種圖書館學專業(yè)期刊上2006—2008年間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18],發(fā)現(xiàn)理論分析法占比最大,操作實驗法和調查研究法緊隨其后,分別占比35.593%、10.173%和9.13%。陳傳夫等選取圖書情報學領域的五種核心期刊,對2010年所刊載的544篇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使用頻次最高的研究方法是理性思維法,占比20.13%;其次是社會調查法,占比11.85%[19]。2011年曹樹金等對2005—2010年美國216篇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學位論文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其中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統(tǒng)計分析法所占比重最大[20]。2014年Heting Chu對2001—2010年圖書館情報學3種核心期刊刊載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理論研討法、內容分析法和實驗法已取代問卷調查法或歷史研究法,成為最常被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別累計占比65%、57%和53.4%[21]。2017年董一超對中國知網所收錄的2007—2016年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文獻研究法和邏輯思維法以26.39%和15.42%的比重明顯高于其他的研究方法;在排前9名研究方法中,定量研究方法占據5席[22]。可以看出,在定性研究方法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定量研究方法的受重視程度也在逐漸上升。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也處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之中,由以定性研究為主轉向定性與定量并重,傳統(tǒng)占據主導的哲學方法論明顯減少,新興研究方法不斷增加,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
筆者選擇《中圖學報》《圖情工作》《大圖學報》《情報學報》和《圖情知識》5種期刊部分論文進行研究方法試標注,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建立了圖書情報學科的研究方法分類體系,主要用于本項研究的標注與分類。該體系由以下15個類別組成(詳見表1),即:調查法、實驗觀察法、實證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歷史與史料分析法、理性思辨法、關聯(lián)分析法、計量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模型展示法、數(shù)據挖掘法、統(tǒng)計分析法與數(shù)學方法與其他方法。表1是對該方法體系的簡要說明及舉例。
表1中除了具體的14種研究方法,筆者將個別使用數(shù)量較少、無法歸類的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論、數(shù)值模擬法、仿真研究法、自適應分析法等歸為其他方法類。
選取圖書情報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中圖學報》《圖情工作》《大圖學報》《情報學報》和《圖情知識》5種期刊,從中國知網數(shù)據庫和維普數(shù)據庫分別下載了這些期刊從2013年到2017年5年內所有的全文數(shù)據,除去卷首語、書評、通訊等非科研論文,得到4 385篇學術論文。其中,《中圖學報》292篇,《圖情工作》2 516篇,《大圖學報》516篇,《情報學報》629篇,《圖情知識》432篇。同時,對下載的文章進行編碼,用以標識區(qū)分每一篇文章。編碼由8位數(shù)組成,前2位用大寫字母表示期刊名稱,如“ZT”表示《中圖學報》,“DT”表示《大圖學報》,“TQ”表示《圖情工作》,“QB”表示《情報學報》,“ZS”表示《圖情知識》;第3—4位數(shù)字表示發(fā)表年份,第5—6位數(shù)字表示期刊刊次;第7—8位數(shù)字表示論文順序。如“ZT170101”表示《中圖學報》2017年第1期第1篇文章。將每篇論文編碼輸入Excel中,以便進行研究方法的標注與統(tǒng)計。
表1 研究方法的構成體系
首先對4 385篇樣本論文逐一審讀,判別其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然后將該研究方法按表1的研究方法體系進行分類,并在Excel中逐一進行分類標注,且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在標注過程中,遇到有些論文使用了不只一種研究方法時,則需要區(qū)分主要研究方法與輔助研究方法并加以標記,用紅色對勾標記主要研究方法,用黑色對勾標記輔助研究方法,便于進一步分析具體研究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
完成對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標注后,再利用Excel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具體統(tǒng)計結果如下:
3.1.1 《中圖學報》采用的研究方法
對《中圖學報》292篇樣本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按其采用的方法頻次由高往低依次排列為:調查法(114次,占28.3%);理性思辨法(91次,占22.6%);實證分析法(48次,占11.9%);模型展示法(31次,占7.7%);比較分析法(23次,占5.7%);內容分析法(18次,占4.5%);計量分析法(18次,占4.5%);歷史與史料分析法(17次,占4.2%);案例分析法(14次,占3.5%);統(tǒng)計分析法(13次,占3.2%);實驗觀察法(6次,占1.5%);數(shù)學方法(6次,占1.5%);關聯(lián)分析法(1次,占0.2%);數(shù)據挖掘法(1次,占0.2%);使用了其他方法的有2次,占0.5%。由此可見,《中圖學報》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理性思辨法為主,實證分析法所占比例也較大。
3.1.2 《圖情工作》采用的研究方法
對《圖情工作》2 516篇樣本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按其采用的方法頻次由高往低依次排列為:調查法(669次,占22.3%);理性思辨法(654次,占21.8%);實證分析法(325次,占10.8%);案例分析法(274次,占9.1%);比較分析法(193次,占6.4%);模型展示法(187次,占6.2%);計量分析法(148次,占4.9%);內容分析法(147次,占4.9%);統(tǒng)計分析法(109次,占3.6%);實驗觀察法(72次,占2.4%);關聯(lián)分析法(60次,占2.0%);數(shù)學方法(55次,占1.8%);數(shù)據挖掘法(24次,占0.8%);歷史與史料分析法(9次,占0.3%);使用了其他方法的有79次,占2.6%。
結果顯示,《圖情工作》論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理性思辨法為主,實證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所占比例也較大。
3.1.3 《大圖學報》采用的研究方法
對《大圖學報》516篇樣本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按其采用的方法頻次由高往低依次排列為:調查法(216次,占27.9%);案例分析法(149次,占19.3%);理性思辨法(106次,占13.7%);統(tǒng)計分析法(73次,占9.4%);比較分析法(51次,占6.6%);歷史與史料分析法(44次,占5.7%);模型展示法(31次,占4.0%);計量分析法(27次,占3.5%);內容分析法(15次,占1.9%);實證分析法(13次,占1.7%);關聯(lián)分析法(13次,占1.7%);實驗觀察法(11次,占1.4%);數(shù)學方法(8次,占1.0%);使用了其他方法的有16次,占2.1%;并未使用數(shù)據挖掘法。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圖學報》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為主,案例分析法、理性思辨法、統(tǒng)計分析法所占比例也較大。
3.1.4 《情報學報》采用的研究方法
對《情報學報》629篇樣本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按其采用的方法頻次由高往低依次排列為:模型展示法(304次,占18.5%);實證分析法(240次,占14.6%);統(tǒng)計分析法(190次,占11.5%);比較分析法(164次,占10.0%);關聯(lián)分析法(152次,占9.2%);實驗觀察法(128次,占7.8%);數(shù)學方法(109次,占6.6%);調查法(72次,占4.4%);理性思辨法(68次,占4.1%);案例分析法(55次,占3.3%);計量分析法(37次,占2.2%);數(shù)據挖掘法(26次,占1.6%);內容分析法(15次,占0.9%);使用了其他方法的有87次,占5.3%;沒有論文使用了歷史與史料分析法。
結果顯示,《情報學報》使用的各研究方法以模型展示法與實證分析法為主,統(tǒng)計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與關聯(lián)分析法所占比例也較大。
3.1.5 《圖情知識》采用的研究方法
對《圖情知識》432篇樣本論文進行統(tǒng)計,按其采用的方法頻次由高往低依次排列為:調查法(143次,占23%);理性思辨法(126次,占20.2%);統(tǒng)計分析法(56次,占9%);模型展示法(49次,占7.9%);實證分析法(44次,占7.1%);案例分析法(37次,占5.9%);比較分析法(34次,占5.5%);計量分析法(33次,占5.3%);內容分析法(23次,占3.7%);關聯(lián)分析法(21次,占3.4%);歷史與史料分析法(15次,占2.4%);數(shù)據挖掘法(12次,占1.9%);數(shù)學方法(9次,占1.4%);實驗觀察法(4次,占0.6%);使用了其他方法的有17次,占2.7%。
可見,《圖情知識》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與理性思辨法為主,統(tǒng)計分析法、模型展示法和實證分析法所占比例也較大。
對5種期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按年度進行頻次統(tǒng)計,得出各刊分年度使用頻次較高的前5種研究方法,統(tǒng)計結果如下:
3.2.1 《中圖學報》研究方法的年度使用頻次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中圖學報》中,調查法的使用頻次呈現(xiàn)出驟降之后趨于穩(wěn)定之勢,模型展示法使用頻次較為平穩(wěn),變化不大;理性思辨法使用頻次在經歷3年的不斷下降之后呈現(xiàn)上升趨勢;實證分析法使用頻次前4年較平緩,在2017年下降幅度較大;比較分析法使用頻次平緩上升(見圖 1)。
圖1 《中圖學報》研究方法的變化趨勢
3.2.2 《圖情工作》研究方法的年度使用頻次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圖情工作》中,調查法使用頻次較高,上下波動不大,2016年有所下降。理性思辨法和比較分析法使用頻次在2014年驟降后趨于平緩;實證分析法于2014驟升,2015年急劇下降之后趨于平穩(wěn);案例分析法使用頻次趨于平緩(見圖2)。
圖2 《圖情工作》研究方法的變化趨勢
3.2.3 《大圖學報》研究方法的年度使用頻次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圖學報》中,調查法使用頻次較高,在2015年后逐年增加;案例分析法使用頻次趨于平緩;理性思辨法使用頻次在2014年后逐年下降;統(tǒng)計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使用頻次相對穩(wěn)定(見圖3)。
圖3 《大圖學報》研究方法的變化趨勢
3.2.4 《情報學報》研究方法的年度使用頻次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情報學報》中,模型展示法使用頻次最高,2014年較2013年減少幅度較大,之后趨于平穩(wěn);實證分析法使用頻次2014年較2013年減少幅度較大,之后趨于平穩(wěn);統(tǒng)計分析法使用頻次在2014年增加之后開始減少,并在2017年驟增,起伏較大;比較分析法使用頻次穩(wěn)定;關聯(lián)分析法使用頻次2013—2015年逐漸增加,2015年減少后2016開始增加,呈現(xiàn)小振動之勢(見圖4)。
圖4 《情報學報》研究方法的變化趨勢
3.2.5 《圖情知識》研究方法的年度使用頻次
圖5 《圖情知識》研究方法的變化趨勢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圖情知識》調查法使用頻次較高,在2014年較2013年增幅較大,之后逐年緩慢下降;理性思辨法2015年為峰值,2015年驟降呈波浪起伏狀。模型展示法使用頻次變化幅度最大,2017年達到最低點。統(tǒng)計分析法使用頻次緩慢上升,2013年以后逐年增加,2016年下降之后呈上升之勢;實證分析法使用頻次較為穩(wěn)定(見圖 5)。
通過累計百分比的方法選出使用較多的前5種研究方法,具體步驟為:首先計算各方法占本期刊使用所有方法的頻次之比,其次將相同方法的比例相加,最后排序得出使用頻次最多的前5種研究方法,分別為調查法、理性思辨法、實證分析法、模型展示法和案例分析法。以下是這5種研究方法在各個期刊使用情況的比較。
表2 前5種研究方法使用情況的比較
由表2可見,調查法在《中圖學報》和《大圖學報》中使用的頻次較高,超過25%,接著是《圖情知識》與《圖情工作》,而《情報學報》的使用頻次最少,還未達到5%。理性思辨法在《中圖學報》與《圖情工作》使用的頻次也較高,達22%左右,《圖情知識》列第三,占比為20.2%。相比之下,《大圖學報》使用相對較少,《情報學報》使用頻次最少,不到5%。實證分析法在《情報學報》中使用的頻次最高,《中圖學報》和《圖情工作》次之,兩者相差不大。相比之下,《圖情知識》使用較少,《大圖學報》使用頻次最少,還未達到2%。模型展示法在《情報學報》中使用的頻次最高,分別是后3位《圖情知識》《中圖學報》《圖情工作》的2倍之多,《大圖學報》使用頻次最少,僅有4.0%。案例分析法在《大圖學報》中使用的頻次最高,是《圖情工作》2倍之多,是《圖情知識》3倍?!吨袌D學報》與《情報學報》使用頻次均較少,不到4%。
3.4.1 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統(tǒng)計
調查發(fā)現(xiàn)4 385篇樣本論文中有2 928篇(66.8%)采用了一種研究方法,33.2%的論文采用了一種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的達到5種研究方法同時使用。按采用研究方法的數(shù)量多少依次排列為,5種(13篇,占0.3%),4種(102篇,占2.3%),3種(302篇,占6.8%),2種(831篇,占19%),1種(2 928篇,占66.8%)。筆者對研究方法的綜合使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將排在前10位的列于表2。其中“實證分析法+模型展示法”“調查法+案例分析法”組合最為頻繁,前者達到58篇,后者有55篇。且在研究方法的綜合使用中,調查法與實證分析法較常與其他方法搭配使用(見表3)。
表3 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統(tǒng)計
3.4.2 具體研究方法的主要使用與輔助使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圖書情報領域在單獨使用一種研究方法時,理性思辨法(88%)、歷史與史料分析法(68%)、案例分析法(63%)、調查法(60%)、計量分析法(55%)采用較多;在同時使用多種研究方法時,統(tǒng)計分析法(64%)、關聯(lián)分析法(58%)、數(shù)學方法(56%)、實驗觀察法(55%)和數(shù)據挖掘法(54%)則常作為輔助方法使用。相對于輔助方法的使用而言,模型展示法(35%)、內容分析法(34%)、計量分析法(28%)3種研究方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使用,詳見表4。
表4 研究方法的單獨使用與主輔使用統(tǒng)計 單位:篇數(shù)
續(xù)表4
另外,調查法是使用頻次最多的方法(1 214次),其中可細分為文獻調研、問卷調查、田野調查、網絡調研、訪談和德爾菲法。由下表可見,在調查法中細分的方法所占比例最多的是文獻調研,問卷調查次之,網絡調研也相對較多。
表5 所采用調查法的進一步細分
表6 前5種方法對應的研究主題分析及頻次
通過對高頻次使用的前5種研究方法的論文進行關鍵詞統(tǒng)計分析,將頻次排列在前10位的主題列于表6??梢姡孩偈褂谜{查法的研究論文,其對應的主要主題有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圖書館法、信息服務和信息需求等;②使用理性思辨法的研究論文,其對應的主要主題有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用戶服務、信息服務和數(shù)字圖書館等;③使用實證分析法的研究論文,其對應的主要研究主題為高校圖書館、評價指標、相似度、社交網絡和專利權人等;④使用模型展示法的研究論文,其對應的主要研究主題有高校圖書館、網絡輿情、數(shù)字圖書館、競爭情報和突發(fā)事件;⑤使用案例分析法的研究論文,其對應的主要研究主題有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信息服務、信息素養(yǎng)教育和公共圖書館。
筆者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過先期對圖書情報領域5種期刊論文使用研究方法的試標引,構建了15個大類的研究方法體系,再根據該體系逐一對樣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標注與統(tǒng)計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具體而言,這5種期刊非常注重研究方法,4 385篇樣本論文共采用了研究方法5 970種,篇均1.36種。通過累計百分比可知,5種期刊論文使用頻次最多的前5種研究方法,分別是調查法、理性思辨法、實證分析法、模型展示法和案例分析法。但每種期刊各有側重,《中圖學報》和《圖情工作》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與理性思辨法為主;《大圖學報》和《圖情知識》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調查法為主,案例分析法、理性思辨法次之;《情報學報》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以模型展示法、實證分析法、統(tǒng)計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為主。
5種期刊相比較,《中圖學報》使用調查法頻次最高,達114次,使用理性思辨法頻次也最高,達91次;實證分析法與模型展示法在《情報學報》中使用的頻次均為最高,分別是240次與304次;案例分析法在《大圖學報》中使用的頻次最高,達149次。值得一提的是,調查法作為使用頻次最多的方法,可細分為文獻調研、問卷調查、田野調查、網絡調研、訪談和德爾菲法。在調查法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獻調研,問卷調查次之,網絡調研也相對較多。
通過對多種研究方法結合使用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實證分析法+模型展示法”“調查法+案例分析法”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最為頻繁,而調查法與實證分析法較常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通過對研究方法的主要與輔助使用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在同時使用多種研究方法時,將模型展示法、內容分析法與計量分析法3種研究方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模型展示法比例最大,達35%。將統(tǒng)計分析法、關聯(lián)分析法、實驗觀察法、數(shù)學方法和數(shù)據挖掘法作為輔助方法使用。而理性思辨法、歷史與史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調查法和計量分析法這5種研究方法則常作為單獨使用的研究方法,其中理性思辨法比例最大,高達88%。
通過對使用前5種研究方法的論文進行關鍵詞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5種方法應用頻次最高的主題均是高校圖書館。其后對應的主題則有所側重。如,使用調查法的論文主要研究的主題還有公共圖書館、圖書館法、信息服務和信息需求等;使用理性思辨法的論文主要研究的主題還有公共圖書館、用戶服務、信息服務和數(shù)字圖書館等;使用實證分析法的論文主要研究主題有評價指標、相似度、社交網絡和專利權人等;使用模型展示法的論文主要研究主題還有網絡輿情、數(shù)字圖書館、競爭情報和突發(fā)事件等;使用案例分析法的論文主要研究的主題還有閱讀推廣、信息服務、信息素養(yǎng)教育等。也就是說,在開展有關閱讀推廣、信息服務、信息素養(yǎng)教育等選題研究的時候適合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開展評價指標、相似度、社交網絡、專利權人選題研究時宜采用實證分析法。
(來稿時間: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