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中鐵檢驗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
隨著《中長期鐵路網(wǎng)規(guī)劃》(2016-2030年)的實施,我國動車組運行環(huán)境更加復雜,特別在東北和西北地區(qū),最低氣溫可達-30 ℃以下[1]。低溫環(huán)境下,動車組齒輪箱軸承游隙、潤滑油黏度等特性與常溫運行條件有很大不同。文獻[2]對齒輪箱低溫失效模式進行分析。在低溫條件下,由于潤滑油黏度增加,流動性變差;若潤滑油無法為軸承提供足夠潤滑,齒輪箱在急加速啟動時,齒輪旋轉嚙合產(chǎn)生的載荷會造成軸承干摩擦,燒傷軸承。
在TJ/CL 277-2014《動車組齒輪箱組成暫行技術條件》中,規(guī)定齒輪箱在型式試驗應“在低溫工況下將齒輪箱的轉速升至齒輪箱的最高運營轉速(按照全磨耗輪徑換算)的90%或以上,持續(xù)運轉不少于30 min,正反轉各運轉一次”[3],以驗證其低溫性能滿足實際運用需求。但是,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由于齒輪箱加速條件、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等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數(shù)據(jù)離散性十分明顯,對齒輪箱低溫性能的定量評價方法不確定度較大。
在低溫試驗中,對齒輪箱定量評價指標主要有溫升和溫升速率[3]。溫升可通過溫度傳感器測量軸承、箱體和潤滑油溫度直接得到;溫升速率則需要通過溫度曲線計算獲得,對試驗方法、試驗設備和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依賴度較高,是定量評價離散性的主要影響參數(shù)。因此,本文從試驗方法、試驗設備和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三個方面,依據(jù)實際測試數(shù)據(jù),對影響低溫試驗溫升速率結果的因素進行分析。
TJ/CL 277-2014中規(guī)定了低溫試驗的試驗溫度、試驗載荷、試驗時間,但是對于影響溫升速率更為明顯的起動加速度,沒有給予明確說明。
圖1為某型號齒輪箱在-40 ℃、低油位、不同起動加速度條件下的轉速/溫度-時間曲線。
圖1 轉速/溫度-時間曲線
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降低,齒輪箱內(nèi)潤滑油隨著黏度的增加流動性變差、密度變大,齒輪及軸承潤滑效果向惡劣趨勢發(fā)展。以目前使用較多的75 W/90潤滑油為例,100 ℃運動黏度在13.5~24.0 mm2/s,而其40 ℃實測運動黏度已在80 mm2/s以上。在低溫-40 ℃條件下,箱內(nèi)潤滑油表現(xiàn)黏度已接近90 000 mPa·s,流動性和油位均已接近齒輪箱設計下限[4-5]。在低溫啟動過程中,由于油位和黏度變化,大齒輪攪起的潤滑油無法及時進入軸承形成油膜進行潤滑。過大的起動加速度使軸承和齒輪線速度迅速增加,干摩擦相比于較小的起動加速度更加嚴重;且更大的加速度在齒輪嚙合面會產(chǎn)生更大的壓力,進一步加劇齒輪及軸承的干摩擦,會造成軸承溫度急劇升高。
在230 s加速時間工況下,高速軸軸承由-39.1 ℃升至-30.1 ℃,低速軸軸承由-40.1 ℃升至-35.1 ℃;在50 s加速時間工況下,高速軸軸承在50 s內(nèi)由-39.1 ℃升至-30.1 ℃,低速軸軸承由-39.5 ℃升至-34.7 ℃。由圖1可以看出,不同起動加速度會造成齒輪箱軸承溫升速度不同,引起試驗結果的偏差。因此,確定齒輪箱加速時間,或者規(guī)定低溫試驗速度曲線是十分必要的。常用方式是根據(jù)列車實際運行的啟動曲線進行加速。但是實際應用中,若出現(xiàn)車輛在低溫下急加速(如車輪空轉)或者急減速(緊急制動),齒輪箱仍有可能出現(xiàn)軸承損傷。
本文提出采用列車最大起動加速度進行低溫試驗的加速控制,是一種滿足實際需求的試驗方法。表1為部分動車組的起動加速度數(shù)據(jù)。若供貨商和用戶無特殊要求,低溫試驗按照表1所示的加速時間進行控制,可以在保證嚴酷等級的條件下維持試驗結果的可復現(xiàn)性。
表1 部分動車組的起動加速度數(shù)據(jù)
溫升速率即溫度對時間的微分結果,溫度測量的采樣速率直接影響計算的準確度。
圖2為某型號齒輪箱低溫試驗轉速-軸承溫度曲線。以圖2齒輪箱為例,試驗設備分別以1 s、2 s、5 s、10 s、30 s和60 s采樣間隔進行采樣,并計算溫升速率,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
根據(jù)計算結果,當采樣間隔小于等于10 s時,測量結果可以較準確地反映此齒輪箱軸承溫度變化趨勢。但當采樣間隔降低至30 s時,溫升速率的計算結果開始出現(xiàn)較大偏差。
圖2 轉速-軸承溫度曲線
當采樣間隔過大、采樣速率不足時,試驗設備溫度采集會丟失大量溫度變化的細節(jié)。因此,在計算溫升速度時,會導致計算結果偏小。根據(jù)對多種齒輪箱的分析,采樣速率影響與齒輪箱材質(zhì)、潤滑油量等均有關聯(lián),采用高于5 s/次的試驗設備可以滿足大部分齒輪箱測試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齒輪箱低溫試驗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采樣速率應不低于5 s/次,以保證結果可靠性,同時可避免在試驗中由于監(jiān)視數(shù)據(jù)滯后引起軸承燒傷。不同采樣速率的溫升速度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采樣速率的溫升速度曲線
在TJ/CL 277-2014《動車組齒輪箱組成暫行技術條件》中,對低溫試驗提出“溫升速度不超過15 ℃/min”的技術要求,但是對于溫升速度的計算方式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在實際測試中,不同的計算方法會導致溫升速度出現(xiàn)不同。
3.1.1 直接求差法
直接求差法[4-7]可參照GB/T 5170.1-2008《電工電子產(chǎn)品環(huán)境試驗設備檢驗方法 第1部分 總則》第3.2.11條中“每5 min溫度平均變化速率”的術語,定義溫升速度為測點每1min的平均轉變速率。因此,溫升速度直接求差公式為:
Δθt=θt-θt-60
(1)
式中:θt為第t秒測量溫度;θt-60為第(t-60)s測量溫度。
直接求差法計算簡便,可以直接得出軸承溫升速度,是比較常用的計算溫升速度的方法之一。
3.1.2 中心差分法
中心差分法[8-9]通過做第(t-T)秒和(t+T)秒測量溫度的割線來估計第t秒的溫升速度,較直接求差法對第t秒溫度曲線切線斜率的估計更加準確。
中心差分法計算公式為:
(2)
式中:θt為第t秒測量溫度;T為時間常數(shù),取T=60。
3.1.3 曲線擬合法
假設軸承溫度變化曲線符合式(3)所示模型[10-12]:
(3)
式中:θ0、g、Tw為相關系數(shù)。
則第t秒溫升速度為:
(4)
指數(shù)擬合需要復雜的數(shù)據(jù)計算,且大部分情況下,軸承溫升速度曲線并不嚴格符合式(3)模型。因此,實際應用多采用多項式擬合代替指數(shù)擬合。常用的二項式擬合溫度曲線模型為:
θt=θ0+bt+at2
(5)
式中:θ0、b、a為相關系數(shù)。
則第t秒溫升速度為:
Δθt=(2at+b)×60
(6)
曲線擬合需要在t=60 s時間窗數(shù)據(jù)采集完成后,通過溫度變化曲線計算每一個點的溫升速度,從而較精確地反映每一時間點的切線斜率,但是多項式擬合受擬合階數(shù)影響較大,可能引入較大估計誤差。
利用上述三種方法,對圖2所示溫度曲線的溫升速度計算方法進行估計。
不同計算方式溫升速度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計算方式溫升速度曲線
根據(jù)式(1)~式(6),對圖2所示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求得最大溫升速率為:直接求差法20.30 ℃/min;中心差分法15.45 ℃/min;1階曲線擬合21.42 ℃/min;2階曲線擬合27.53 ℃/min。
采用不同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對試驗結果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甚至影響產(chǎn)品符合性的判定。綜合對比三種計算方法,采用曲線擬合法需要進行大量數(shù)據(jù)計算,計算復雜性最高,且依賴擬合階次,計算參數(shù)對測量結果影響較大,但是計算結果較準確地反映了當前時刻溫度變化的趨勢。中心差分法需要120 s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會造成溫度變化細節(jié)的丟失。直接求差法計算量最小,考慮到溫度參數(shù)是慣性量,直接求差法引入誤差在可以接受范圍內(nèi)。
采用直接求差法可以在保證計算結果精度的條件下,大大降低試驗設備的計算量,實現(xiàn)溫升速度的實時計算。在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的選擇上,應優(yōu)先選擇采用直接求差法。
本文通過詳細的理論分析和試驗驗證,針對TJ/CL 277-2014《動車組齒輪箱組成暫行技術條件》中低溫試驗方法中引起試驗結果離散的因素,提出依照列車起動加速度確定加速時間的試驗方案,以及試驗設備采樣速率應不低于5 s/次的要求,并優(yōu)先選擇直接求差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本文所述測試方法,提高了不同試驗室測量動車組齒輪箱低溫試驗試驗結果一致性,降低試驗結果離散性,對高速動車組齒輪箱的研發(fā)和性能驗證提供了可靠性數(shù)據(jù)驗證平臺,為我國動車組復雜運用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