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艷
(遼寧省丹東市婦女兒童醫(yī)院兒內(nèi)科,遼寧 丹東 118000)
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用藥情況復雜以及病情會導致患者血液感染,當患者出現(xiàn)血液感染后,病原菌微生物會進入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在血液中定植后會釋放出大量的毒素及代謝產(chǎn)物,導致患者出現(xiàn)全身炎性反應及凝血劑纖溶系統(tǒng)的改變,最終使得患者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1]。C反應蛋白能夠作為呼吸道感染的檢測指標,因而能夠?qū)Σ《拘愿腥炯凹毦愿腥具M行鑒別。降鈣素原屬于血清感染學標志物,通常情況下正常機體內(nèi)降鈣素原含量較少,當患者被細胞感染后便會釋放大量降鈣素原。而白細胞屬于人體免疫細胞,當人體被病菌侵入后,白細胞能夠穿過患者毛細血管壁而集中至病菌入侵的部位,當患者體內(nèi)白細胞數(shù)量高于正常值,則表明其可能出現(xiàn)炎性反應[2]。因此,及早對患者感染因素進行確定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預后。鑒于此,本次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小兒血液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并且選取同期30例非小兒血液感染的健康體檢人員作為對照組。對兩組研究對象實施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檢測,比較兩組檢測結果。現(xiàn)將具體研究內(nèi)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小兒血液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并且選取同期30例非小兒血液感染的健康體檢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包括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3個月~4.5歲,平均年齡(2.46±0.75)歲。其中包括血小板減少癥8例、血友病6例、白血病1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6例;細菌感染11例,真菌感染9例,病毒感染1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標準,且經(jīng)病理組織確診為血液感染;②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②患有惡性腫瘤、慢性肝腎功能不全者;③研究前采取抗生素治療及藥物濫用史者。對照組研究人員中包括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2個月~5.0歲,平均年齡(3.16±0.88)歲。兩組研究人員的年齡、性別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觀察組患者于入院的當天抽取5 mL的靜脈血,對照組研究人員于體檢當天抽取5 mL的靜脈血,經(jīng)離心處理后留取上清液,測定兩組研究人員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采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對兩組研究人員的白細胞水平進行測定,通常情況下白細胞水平正常值為(4~10)×109/L。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采用散射比濁法進行測定,采用免疫放射法測定量血清中降鈣素原水平,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此次患者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以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指標以%形式展開,χ2檢驗;計量指標以(s)形式展開,進行t值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人員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比較:觀察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人員,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images/BZ_137_175_2058_1196_2104.png觀察組 30 13.01±2.27 7.71±1.03 20.01±3.01對照組 30 2.19±0.10 0.16±0.01 7.30±1.02 t - 26.0820 40.1467 21.9046 P - 0.0000 0.0000 0.0000
2.2 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病毒感染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比較:細菌感染患者C反應蛋白為(16.01±2.61)g/L、降鈣素原(14.98±2.81)μg/L、白細胞計數(shù)(20.49±3.27)×109/L;真菌感染患者C反應蛋白為(11.01±2.77)g/L、降鈣素原(2.79±0.46)μg/L、白細胞計數(shù)(19.98±3.51)×109/L;病毒感染患者C反應蛋白為(10.77±2.35)g/L、降鈣素原(2.19±0.41)μg/L、白細胞計數(shù)(19.20±3.09)×109/L。細菌感染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顯著高于真菌感染組及病毒感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真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組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白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上對于血液感染缺乏有效的診斷指標,因而在鑒別血液疾病類型中尋找特異性及靈敏性較強的實驗室指標具有重要作用[3]。白細胞作為人類機體防御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當機體出現(xiàn)炎癥及感染癥狀時,其白細胞水平將會顯著提高,因而臨床上對患者白細胞水平進行測定能夠?qū)C體感染情況進行預測[4]。當機體出現(xiàn)創(chuàng)傷、炎癥以及感染時,C反應蛋白能夠激活補體,并且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從而便能夠起到調(diào)理作用。由于在正常機體中C反應蛋白水平含量極低,而在機體受損或出現(xiàn)炎癥后在2 h內(nèi)會大幅度升高其C反應蛋白水平,因而能夠?qū)C體慢性炎癥及急性感染進行診斷[5]。在正常生理狀況下,機體內(nèi)降鈣素原水平極低,當出現(xiàn)病毒性及局部性感染、癌性發(fā)熱等疾病時會輕微增加或不增加其水平,只有在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時,才會持續(xù)增加降鈣素原水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人員(P<0.05);且細菌感染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顯著高于真菌感染組及病毒感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在臨床血液感染中具有鑒別意義,且降鈣素原水平能夠預測感染類型。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細胞計數(shù)在鑒別小兒血液感染及非感染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其中血清降鈣素原能夠準確鑒別細菌性感染及非細菌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