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源 韓霞 尹洪山 牛文杰
醫(yī)學臨床實習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及臨床操作能力是反映其實習效果的主要指標,同樣是決定其未來臨床技能的主要因素。實習生臨床實習過程中的常規(guī)教學方法以“填鴨法”為主,帶教老師教學壓力大,且實習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欠佳,加之實習生對實習的過程缺乏重視,實習效果往往較差。有研究指出,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1]。為提高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提高實習生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及操作技能,本文通過隨機對照實驗,闡述了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觀察了應用效果。
在本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的臨床實習生中,隨機選取200人作為樣本,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100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教學,由帶教老師講解,實習生記錄筆記并對知識進行記憶。
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如下:(1)設置問題:帶教老師應根據臨床實習生的所屬科室,為其設置相應的問題。以泌尿外科腎結石為例,可設置的問題包括“腎結石患者的癥狀”“腎結石手術的流程”“腎結石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等。(2)課前項目:各類問題設置完成后,帶教老師應通過QQ或微信告知實習生,并要求其于課前通過查詢資料等方式,解決上述問題,完成課前項目。(3)實踐教學:帶教老師可于每日清晨帶領實習生查房,于查房的過程中,就患者目前的病情、未來的治療方案、預后等向實習生提問,并針對實習生的回答,對其錯誤知識進行糾正。此外,當患者入院時,帶教老師同樣可帶領實習生對病例的各項癥狀進行觀摩,對各項知識進行學習。以泌尿外科為例:帶教老師可組織實習生對“腎動脈瘤”患者進行觀摩,此時可提問的內容較多,“腎動脈瘤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案”“不同術式的優(yōu)勢”均可。提問完成后,實習生需根據自身所學習的知識回答各項問題,而帶教老師則應根據實習生的回答,分析其在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的缺陷,以便日后以此為重點展開教學,為實習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證。(4)理論教學: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帶教老師可通過列舉病例的方式,對實習生進行提問。以泌尿外科為例,病例如下:楊某,男,28歲,2018年1月因下腹部劇烈疼痛、血尿入院,主訴起病急,無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患者WBC指標顯著升高。請問:“患者可能罹患哪種疾?。俊薄叭缧璐_診,還需進行哪些檢查?”“請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提問完成后,實習生需要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問題,并在小組中選出組長,對問題進行回答。此外,小組成員可分別扮演患者、醫(yī)生、護士等人,對該病例來院就診的場景進行模擬,全面提高實習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
(1)觀察實習生成績的對比情況。(2)觀察實習生滿意度的對比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及t檢驗,分別以(n,%)及(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數(shù)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性別:男:女=69:31,年齡(29.58±1.47)歲。對照組性別:男:女=70:30,年齡(29.97±1.50)歲。兩組實習生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實習生教學后理論知識(94.15±1.46)分、實踐技能(92.30±2.09)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觀察組實習生學習興趣99%、課堂參與度89%、學習主動性90%、教學方法滿意度99%,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實習生成績對比(分,±s)
表1 實習生成績對比(分,±s)
教學前 教學后理論 實踐 理論 實踐100 65.10±0.17 66.28±1.59 94.15±1.46 92.30±2.09 100 65.15±0.19 66.23±1.60 80.14±2.11 79.63±3.14- 1.961 0.222 54.601 33.590- >0.05 >0.05 <0.05 <0.05人數(shù)
表2 實習生滿意度對比[人(%)]
近年來,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對實習生臨床實習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但受教學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教學質量仍有待提升[1]。臨床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1)知識偏理論: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帶教老師往往為實習生講解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因缺乏病例的輔助,實習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通常較大,實習效果欠佳[2-5]。(2)實習生操作能力低: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實習生少有臨床操作的空間及機會,長此以往,其操作能力將無法得到培養(yǎng)及提升[6]。(3)學習積極性下降:因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枯燥,實習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較低,學習難以取得明顯的成效[7]。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傳統(tǒng)方法教學后,實習生理論知識(80.14±2.11)分、實踐技能(79.63±3.14)分。
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為新型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的一種,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實習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8-10]。教學期間,由帶教老師設置問題及項目,可使實習生于課前掌握相應的知識。通過帶領實習生接觸患者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可有效激發(fā)起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對其實踐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價值[11]。通過列舉病例的方式進行理論教學,能夠使實習生較為系統(tǒng)地掌握相關知識,對其學習質量的提高同樣較為有利[12]。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到實習生臨床實習教學中后,本組實習生理論知識(94.15±1.46)分、實踐技能(92.30±2.09)分、學習興趣99%、課堂參與度89%、學習主動性90%、教學方法滿意度99%。與采用傳統(tǒng)方法教學相比,實習生的各項知識得分更高,對該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更高,優(yōu)勢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到實習生臨床實習教學中,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能夠提高實習生的理論素質與實踐技能,提高實習生滿意度。未來,臨床應考慮對該模式進行推廣應用,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實習生自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其學習興趣,提高臨床實習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