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亞楠
這是一行特大加粗的紅色字體,頁面底紋是編輯部的日常。沒有嗎?那可能是我們的方案被美編大師pass 了。好吧,不重要,我們只是想在這里推送一則預告。我們要開設一個新欄目了:編輯部的日常。
雖然整本雜志從設計風格到內容都是硬漢干貨風,但我們并不是這樣“一本正經”的人?!?0后”已經填充到辦公室的四面八方,將為數不多的“70 后”“80后”領導“包圍”。每有客戶來訪,盛贊這個團隊的復合構成和年輕優(yōu)勢,都讓我們美滋滋。但為了維持我們的正經人設,都是微微點頭致謝,腦海中十萬彈幕飄過不留痕跡。所以我們太需要一個展示彈幕的地方了,請給我們一個這樣的平臺。
我們也在暗自擔心,會不會因為展示了我們的躁動而失去了你們的信任。我們年輕但不稚嫩。
雜志創(chuàng)辦25年,和時間一起沉淀下來的除了資歷還有資源。包政、陳春花、葉茂中、金煥民、劉春雄、吳越舟等大咖與雜志相互伴隨,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他們把所知所思呈現在了 萬 張205mm×280mm 的80 克輕涂紙上,這是我們成長的階梯,也依然是我們的底氣。
今天他們依然活躍在我們的雜志上,我們的白馬營社群里,我們的開講頻道里以及我們的微信對話框里。神壇上的老師們在壇外,也是如此的魅力四射,尤其是在每月15 號的截稿日期,他們才是真的天神降臨,挽救編輯于水火。這一天每個人都是行走的表情包,數量可供連載。
其實,我們做的比我們呈現的要多得多。都“9102年”了,誰還沒個一站式解決方案呢,“一本雜志”早已不足以概括我們這顆多元化的心。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區(qū)隔,思考者與行動者的界限,已經被逐一打通。我會告訴你我們還有個秘密部門“互動營銷部”嗎,這個部門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道理我都懂,但到底該怎么做”的問題,有什么麻煩盡管招呼,放著我來!
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嗎?有趣的事還有很多。外出采訪時候的花絮、在企業(yè)的所見所聞、受訪者的私家小故事,在每次采訪歸來的路上都成為我們的話題中心。與企業(yè)家面對面感受到的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睿智,采訪當中雙方無意間形成的共鳴,以及相互啟發(fā)的靈光一現,每一刻都值得記錄展示出來。對記者來說,比工作本身更有趣的是博見百家之長的過程,我們希望你也能感受得到。
還有!我們也有一些專屬小課堂,今天邀請社區(qū)團購的專家來講講他們親手操作的案例,明天邀請運營專家來分享抖音爆紅的潛規(guī)則。每每聽得小編們熱血沸騰,有種分分鐘出道的沖動。這里應當插入一條微信爆文題目:驚!知名專家在雜志社辦公室竟做了這樣的事。這種震驚不能只有我們體會,你也要來。
同樣的,如果你看完某篇文章覺得意猶未盡,如果你對某個企業(yè)很感興趣,或者你有更生動的故事要分享,又或者你有什么經營管理上的困擾,歡迎右下角來撩,小編們會根據你(zi)們(ji)的反(jing)饋(li),在內容上有所體現,說不定在下一期的雜志上,你就站在了C 位。
畢竟,編輯辦公室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未來都是大家的!
話不多說,童顏永駐總監(jiān)、魅力無法掩蓋副總監(jiān)、手辦達人主編、八卦易經美編、顏值擔當小編……下期開始,在線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