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相結(jié)合,以探索問題來維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投入學習,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quán)。這樣基于任務的學習,就是“任務驅(qū)動式”學習。它以學習任務為抓手,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推動學生進行有深度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任務驅(qū)動式”學習,必須充分認識到知識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gòu)起來的,因此必須發(fā)揮學生在全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教師是教學全過程的咨詢者、組織者和促進者。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應當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當學生不夠主動時,教師要組織他們積極探索;當學生完成基本任務之后,教師可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欲望,使他們進一步完成任務。
任務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思維水平的差異性、層次性的基礎上,設計學習任務,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機會,都有興奮點被激活的時機。
【案例1:習作指導“吃西瓜”教學片段】師:觀察半分鐘,請你說說西瓜的顏色、外形,以及你所知道的吃西瓜的感覺。
生1:瞧,這西瓜圓滾滾的,活像一個胖娃娃。多可愛啊!看著,看著,我仿佛嘗到了它那甜甜的汁水,有沙沙的味道。
師:說說你們此刻的心情。
生1:我垂涎欲滴,快分給我們吃吧!
生2:我肚子里的蟲在“咕嚕嚕”叫了。
師:快吃呀!別不好意思。請你再仔細看看別人是怎樣吃的?
師:搶西瓜時是好漢,希望我們過會兒說西瓜、寫西瓜時也是英雄。為了幫助大家寫,老師把大家剛才吃瓜、搶瓜、品瓜的情景給拍攝下來了。同學們可以先看錄像。請注意觀察別人的神情,同時回憶一下自己當時的心情。
在這節(jié)習作指導課上學生猶如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動中?!翱垂险f瓜、分瓜品瓜、搶瓜寫瓜”每一個任務活動的設計,都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緒,學生看得“垂涎三尺”,吃得“酣暢淋漓”,說得“不吐不快”。這樣的習作指導課,沒有刻意的寫作方法指導的痕跡,而是通過一個個有趣的任務,調(diào)動學生情感,激活學生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究,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有目標才有方向,才有前進的動力和價值。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設計任務目標要適切,既不能過低,也不能拔高,而應該是在“跳一跳就夠得著”的范圍內(nèi),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案例2:《臺灣的蝴蝶谷》教學片段】
師:通報一個好消息,由于游客眾多,蝴蝶谷景區(qū)要招聘一批導游。只要能闖過“三關(guān)”,你就可以成為特約小導游!
師:開始進入第一關(guān)——蝴蝶谷位于什么地方?
生:蝴蝶谷位于祖國的寶島臺灣。
師:進入第二關(guān)——說說蝴蝶谷的名字的由來。(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并交流)
師:最后一關(guān):蝴蝶谷內(nèi)有哪些迷人的景象?可以用演一演的形式。
…………
師:恭喜你們闖過“三關(guān)”,成為蝴蝶谷的特約小導游,游客們正等著我們呢!小導游們,該怎樣介紹呢?
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蝴蝶谷,既內(nèi)化了文本知識,又活化了表達語言,完成了由吸納到傾吐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素質(zhì)、已有的知識水平等情況有了很深的了解,恰當?shù)卦O立任務目標,正是因為有了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存在,教學才能得以有條不紊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學習任務的設計,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差異性、層次性,并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遵循思維的漸進性和由淺到深的規(guī)律??紤]到學生的差異,設計的學習任務除了包含基本任務,還要包含任務的可擴展點。
【案例3:《草》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愿意把詩背給媽媽聽?(生背)
師:我女兒真能耐,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天我學了《草》這首古詩,我來背給你聽。
師:我以前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說錯了,它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個“白”字嘛!野火燒不盡,春……哎,后面是什么來著?
生:春風吹又生!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奶奶沒有文化,耳朵還有點兒背。
生:奶奶,我背《草》這首詩給你聽。
師:有那么多的花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因為……因為草生命力頑強,野火把葉子燒光了,第二年又長出來。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
生:奶奶,這是說草原上的草很茂密。
師: 一歲怎么會一個窟窿?。浚ū娦Γ?/p>
生:不是“窟窿”,是“枯榮”。奶奶,枯,是干枯;榮,就是茂盛。在春天和夏天時,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于永正老師的這一個經(jīng)典課例,將背誦任務獨具匠心地設計成三個不同緯度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從單純性的記憶背誦逐漸轉(zhuǎn)化為理解性背誦,“媽媽”“哥哥”“奶奶”這三種角色先后的“出場”次序,也正是三個不同梯度的學習任務的推出次序。這種極富戲劇色彩的教學任務充滿了智慧,學生收獲的豈止是背誦,思維也在教師的推動下不斷發(fā)展,堪稱任務驅(qū)動式教學的一個里程碑。
“任務驅(qū)動式”學習,將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轉(zhuǎn)變?yōu)橐苑e極完成學習任務為主的多維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情境之中。學生在教師的激發(fā)下,“我想要做什么”——“我立即可以做什么”——“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犹剿?;教師的任務則是“激發(fā)——答疑——再激發(fā)——再答疑”,由學生的“索”來教,從原來的主動變?yōu)楸粍?。這樣的課堂教學既能面向全體,又可因材施教,讓學生親歷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甘露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