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蓮
近年來,對于“語文是什么”“語文教學是什么”,語文學界一直在探索著?!罢嬲Z文”“本真語文”“本色語文”等語文教學觀及實踐的論述頗豐,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淺,啟迪頗多。但細思量,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學科”的層面,關注學科目標的達成及學科知識課堂落地的范式探究,而從“人”的視角,關注“人”的整全、長遠發(fā)展則有所忽略。特別是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豐富多元的素養(yǎng)內涵,我們的語文教學走著走著,在不經(jīng)意間便容易把“初心”丟失了,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偏離了基于“人的發(fā)展”之教學“靶向”。毋庸置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語文教學要在傳承中發(fā)展,從“學科本位”走向“人本位”,從外在的過于偏重教師“如何教會”轉向內在的使學生“如何學會”,以期達成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渲∪l(fā)展的時代新人的目標。為此,筆者提出“立本求真”之教學主張,旨在彰顯語文教學原初的意義,用“語文的方式”與“兒童的方式”打開“語文教學之門”,成全學生“真品格”與“真能力”的同步形成。
1.不忘初心——對語文教學原點的回望
語文教學為了什么?葉圣陶先生指出,設立語文課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兩大能力——“自能讀書”與“自能作文”,學生在教師的訓練指導下具備了獨立自主的閱讀、寫作能力,“乃為教學之成功”。兩個“自能”一針見血道出語文教學的目的與價值,即教師以教材為“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形成“活”的語文能力。同時,葉圣陶先生還強調,無論哪門學科的教學,教師除了要明確本門學科的目標,還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不忘各門學科的共同目標——“造成健全的公民”。這明示了語文教學的旨歸。改革開放初期,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學”主張,她認為語文教學在“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上,非但責無旁貸,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學中,要把兒童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交融起來,引導兒童在學語言中“感受蘊含在語言中的思想情感”,與此同時,也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及“培養(yǎng)民族的氣質”,即利用語言的“真、美、情、思”培育具有綜合素養(yǎng)之人。2000年以來,語文教學不斷革新,展現(xiàn)百花齊放之良好勢態(tài)。其中,竇桂梅提出的以“語文立人”為導向、指向人的整體發(fā)展的“主題教學”,劉仁增聚焦于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這一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提出追求融得言、得意、得法、得能于一體的“語用教學”……皆無一不繼往開來,不忘語文教學的初心,以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使命。2016年秋,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的頒布,語文教學同時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這從現(xiàn)行的部編本語文教材采用的“雙線組織單元結構”——“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能力及學習策略、學習習慣)與“人文主題”,即可明曉。
縱觀“語文教學”的發(fā)展之路,時代在變,目標任務在變,價值取向在變,但語文教學的“初心”不能變,均必須以“語言”為載體,以兒童語文素養(yǎng)的整全發(fā)展為使命擔當。倘若離開“語言”來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思維、審美、文化此三方面的培育落實,那么語文教學就無異于無本之木了。
2.繼續(xù)前行——對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凝思
早在1978年,《人民日報》就刊發(fā)了呂叔湘先生對語文教學狀況的慨嘆,用“十年的時間”來學習“本國語文”,耗時長,成效卻低,大多數(shù)學生語文“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而今,是12年的時間,用的課時更多了,投入當然也越來越多了,學生的語文“過關”了嗎?時隔四十年了,“呂叔湘之問”仍然不時被界內人士提起,成為批評語文教育時有力的論據(jù)被反復引用,答案不言自明?!度蚪逃雇?017年第5期刊登了一組高校教授對此的回應,王尚文教授認為問題出在“語文課未能專注于語文即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目標被淡化甚至被分化,已經(jīng)走在異化的路上”,提出語文教學要鎖定其自身獨特的教學目標,即要“引導學生認真關注‘怎么說的言語形式”,瞄準“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方向不懈努力;潘新和、馮直康兩位教授認為是“謀生應世、應付生活”這一錯置的本體論所導致,提出了“言語生命動力學”,彰顯“表現(xiàn)——存在本位”……
對于“呂叔湘之問”的應答,可謂“百家爭鳴”。從中不難看出,一是語文被包裝。語文被冠上各種名稱,盡管和語文多少仍搭上邊,但教學目標被異化,已然沖淡了語文原味。正如成尚榮教授所言:“語文可以有多種身份,但必須認定它本真的、獨特的身份,否則,多種身份必然產(chǎn)生職責、功能沖突,在沖突中迷亂,直至迷失‘語文自我?!倍钦Z文被功利化。為了“應世”“應試”而進行的教學無異于把學生當作“學習機器”。教學基于學生、為了學生,無視學生的興趣、經(jīng)驗及個性需求,全憑成人意志及需求“綁架學生”,教學便失去了基點,失去了對人的心靈、精神、文化的養(yǎng)育和潤澤,是不可能有效的,大多數(shù)學生語文“不過關”也就能找到根源了。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還語文以本色、真實的身份,把準教學基本規(guī)律,永遠懷著對兒童立場的敬畏,回到基于兒童發(fā)展這一原初的經(jīng)典意義上。
“立本求真”,在語文教學中具體表現(xiàn)為:以語言為核心,以兒童原初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點,按照語文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引導兒童自主學習建構語言,實現(xiàn)“真(必備)品格”與“真(關鍵)能力”的同步形成與發(fā)展,演繹教學的本真意義——始于兒童,歸于兒童。
1.突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及“綜合性、實踐性”明確定義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以“學習”為路徑,以“運用”為旨歸,強調了學生的親歷學習及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傲⒈厩笳妗钡恼Z文教學,其一,“立本”,正是要突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強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行為實踐過程——“言語活動”;其二,“求真”,則指向學生的語言建構,通過真實的言語活動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言語能力”。言語活動與言語能力相得益彰,前者促成后者的提升,后者的不斷提升又反過來促進前者的高效行進,這即是“立本求真”語文教學所要彰顯的——既注重言語學習的過程,也注重言語學習的結果,瞄向的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
2.依循語文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
“言事得其本正,則能推行于億萬事而無不通也”(漢代揚雄)。同樣的,語文教學有了“本真”,也“無不通”,通向有效之教,通向意義之教。立本求真,一是依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按照語文的方式施教;二是依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樹立“兒童立場”,援助兒童學習語文。
立本求真,是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和目標指向,是語文教學過程真實發(fā)生的必循之道,是考量與評判語文教學效果的一把標尺,亦是求真求實之教風與學風的品格體現(xiàn)。
1.立真本
(1)立“原初”之本。這是語文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種差”——言語性。言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人內部語言(包含個人情感、體驗、思維等)的一種外化。立“原初”之本,即不管是什么課型的語文教學都要突顯學科的言語性,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和依托,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閱歷和文化積淀,在聽語言、說語言、讀語言、寫語言等活動中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品味文本,體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與意、思維方式與文化內涵,進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立“純正”之本。面對一篇篇文本,教師要有一種強烈的語文意識,用語文的眼光捕捉、判斷、確定或隱或現(xiàn)于文本表里的“語文元素”(包括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如文章體裁特點、謀篇布局之意、遣詞造句之法、表情達意之韻等,剔除“非語文元素”及其干擾,讓語文教學始終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軌道上行進。語文教材中包蘊的“語文元素”繁如星點,教師要善于從中抓住其不變之“?!保伙@學科本真特質。在此基礎上,還必須于“?!敝欣怼皹嫛?,以“整體觀”梳理教材中學科知識點、能力點編排的科學邏輯與結構層級,幫助兒童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兩類結構”(教學內容的結構及學習方法的結構)。
(3)立“適切”之本。其一是適切“目標”,即適切“課程目標”及“學段目標”?;谡n程總目標,明確各學段目標要求是呈螺旋狀上升的,教學時要體現(xiàn)學段梯度,才能做到既符合學力,也有效有質。如對詞語的教學,低段側重于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中段要進一步結合具體的文本語境體會關鍵字眼、重點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高段則要在低、中段的基礎上,學會辨析詞性,體會其感情色彩與表達效果。又如,關于“默讀”,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二年級要求默讀時不能出聲、不能指讀;三年級要求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默讀;后續(xù)年級又進一步要求“提高默讀的速度”。其二是適切兒童,教學要基于兒童的前認知,立足兒童學習的真正需求,教師在課上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哪些內容是學生已會的,哪些內容是學生不會但他們可以自己學會的,哪些內容是學生的“盲點”“空白點”必須教的,哪些內容是學生的“障礙點”“疑難點”必須花力氣教的……以此來篩選適切的 “教學點”,既不隨意拔高、降低教學要求,也不任意增加、減少教學內容。其三是適切“這一篇”,即每篇文本有別于“其他篇”的個性,如關于抒情,不同的文本有各自的方式,或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教學時就要把準“這一篇”的“個性”,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2.循真道
“立真本”為教學奠定了根基,把準了方向,但要使教學順暢地駛向語文之彼岸,必須“循真道”——這是語文教學科學施教之所在。
(1)循“語文之道”,實施“語文在線”教學?!霸诰€”一詞“科學技術上指在某種系統(tǒng)的控制過程中”,語文教學也要在“語文規(guī)律”“語文方式”的“控制過程中”實施,在“以語言為核心”的學科活動中,實現(xiàn)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織飛躍”。如教學一篇課文,主要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學習。一是表達內容。文本要表達的是什么?二是表達方式。文本是怎樣表達的?三是表達意圖。文本為什么要這樣表達而不那樣表達?四是表達效果。這樣表達有什么作用?這樣的教學,“語文”時時在線,有知識、技能的習得,有規(guī)律、情思的體悟,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自主運用學悟到的章法、文法、道法,舉一反三,在新的語境中學習運用,進而生成“素養(yǎng)”。
(2)循“兒童之道”,實施“兒童在場”教學。語文教學中的“兒童在場”,即兒童立于教學“正中央”,教學以兒童原初的言語經(jīng)驗、思維方式為出發(fā)點,教師做(兒童)“知識的產(chǎn)婆”,激活存在于兒童內心的知識原儲備,促成生發(fā)為可供學生“運用”的實際知識與能力。怎樣實現(xiàn)讓兒童在教學中真正“在場”?杜威有過一段精辟的闡述。他說兒童獲得知識的方式、路徑,可為自然的學校教育方法提供“線索”,譬如要讓兒童對于“火或食物性質”有個真實確切的理解,不是讓他們去閱讀書本或傾聽他人介紹說明,“而是自己燒一下或自己吃東西,那就是做些事情”。也就是說,知識的習得要“躬行”而不是“紙上得來”,應該讓兒童經(jīng)歷“做”的全程。其一,有根據(jù)地做。語文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兒童“做”的“根據(jù)”是文本語言,如果脫離了文本語言,“做”就沒有依托和憑借,沒有“事實和證據(jù)”,也就沒有了意義。其二,用語文的方式做。兒童通過以聽、說、讀、寫為形式的言語實踐活動來學習,用充滿“語文味”的揣摩、品味、賞析等研讀方式來“做”。其三,做的結果要真實。語文學習中兒童“做”的結果不同于理科,不必非得要有確鑿的數(shù)據(jù)、不爭的事實,但要呈現(xiàn)出兒童真實的感悟與體會,允許有基于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3.生真言
“真言”,即可持續(xù)再生的言語能力,這是實現(xiàn)學科教學價值意義之所在。怎么樣的學習才能生成“真言”?余文森教授指出,只有完整的學習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真正形成,“從認知加工的角度來說,完整的認知過程包括信息輸入、信息加工、信息輸出三個環(huán)節(jié),相應的,完整的學習過程也可劃分為閱讀、思考、表達”。由此看來,要“生真言”同樣需要學生經(jīng)歷完整的言語建構過程:言語積累(信息輸入)——言語體驗(信息加工)——言語表達(信息輸出)。
(1)言語積累,要求一個“量”字。既要引領學生從“有字書”中積累,也要從“無字書”中積累;既積累經(jīng)典優(yōu)美語料,也積累規(guī)范精妙的語技,日積月累,建立起豐足的語言倉庫。
(2)言語體驗,強調一個“心”字。重在讓學生直面文本語言,用心與文本、作者、自我對話,通過感知、理解、揣摩、領悟等,經(jīng)歷知、情、意的體認,實現(xiàn)同化、順應與平衡的言語建構過程,引起認知圖式的變化。
(3)言語表達,追求一個“活”字。有了“量”的積累與“心”的體驗之后,是否能學以致用、活用、用好,這是“生真言”的高標。怎樣做到“敏于言”“慧于文”?這就需要教師搭臺造橋,創(chuàng)設不同的運用語境讓學生充分而富有個性地表達。言語表達因言語運用的層級、性質、效果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運用方式:一是“仿用”“化用”“創(chuàng)用”,這是言語運用層級由低到高的三種方式;二是“真實之用”(即解決現(xiàn)實生活、學習的實際問題與交際需要)與“虛擬之用”(即運用習得的言語表達方法、范式,在相類似的語境中反復練習以掌握表達規(guī)律),這是不同性質的兩種言語運用方式;三是“立竿見影之用”(即學習之后就能加以運用,就有能力解決新情境中的新問題)與“潛移默化之用”(即學習之后,這從表面上看似乎也“用不上”,但實際上已被學生“用上了”——觸及了心靈,刷新了認識,深刻了思想),這是兩種不同效果的言語運用方式,但都指向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
4.育真人
真人,即具有“真(必備)品格”與“真(關鍵)能力”之人,這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語文教學的旨歸,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評判人格完善的兩個重要標準——“仁”與“知”,也是對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弘揚。此處的“人”指的就是“兒童”,教學的目的意義在于促進每個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求真、做真人,此“二真”正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體兩翼”(關鍵能力、必備品格)。
(1)以學科內容育真人。文以載道,詩以言志,語文學科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引導學生用“一只眼睛”學習文本的同時用“另一只眼睛”品味其背后的思想情感,褒揚真善美,貶抑假丑惡,從中受到情感的感染熏陶、思想的啟迪、心靈的凈化潤澤。
(2)以學科方法育真人。品味揣摩、探本求源、評價鑒賞、對話碰撞等語文學科學習方法,傳遞出的是尊重、傾聽、分享、共長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培養(yǎng)了學生細膩敏銳、敢于批判、善于思辨、求真求實的處世風格與精神品質 。
(3)以師生“真做”育真人。何謂“真做”?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币簿褪钦f,真教與實學關鍵在于“做”。教師的“真做”體現(xiàn)在其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科學的教學行為、良好的職業(yè)情操等方面,這些都將在日常教學中潤物無聲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學生的“真做”表現(xiàn)在親歷學習的全過程,經(jīng)歷從不知到真知、從不會到真會、從不懂到真懂……實事求是,不迎合、揣摩老師的心思、答案,露真相、吐真話、暴真短以求真成長。
“立真本”突顯語文學科教學的“種差”,確保教學不偏離言語軌道;在“立真本”的前提與基礎上“循真道”,依循語文教與學的基本規(guī)律,保證教學科學高效行進;“循真道”促成了“生真言”的速度與質量,實現(xiàn)了學科教學的價值意義;“立真本”“循真道”“生真言”是“育真人”的過程與方略,“育真人”是前三者的目標與結果,四者交融一體,聚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發(fā)。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本真語文”教學實踐研究階段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MSX1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