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論語》陽貨篇中的“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币痪錃v來頗受爭議,其中對“女子”一詞的解釋更是莫衷一是,甚至被認為是孔子歧視女性的證據(jù)。通過對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對該句中“女子”二字的探索分析,能夠得以明晰“女子”二字并非指“全體女性”,從而證明孔子并無歧視女性之意。
關鍵詞:孔子 女子 女性觀 女性稱謂
較長時間以來,普通民眾對“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普遍認為是“不論老少、不分語境和背景下的全體女性”。這里的“女子”與“小人”以及“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又被大多人武斷地聯(lián)系起來,便認作“小人”和“女人”都是不好相處的,而且主觀的認為孔子也是這么想的。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不斷發(fā)展演變的,今人用當今“女子”這一詞的意義去盲目地解釋兩千多年前的“女子”(不是詞)顯然是不合適的,甚至會曲解古人之意。
在此之前,學者們對“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進行過不少考證和分析,最終的結論也是各執(zhí)一詞。本文通過探索孔子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從語言文字分析、女性觀以及女性稱謂等方面進行論述,以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并非指“全體女性”。
語言文字是發(fā)展變化的,這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要考證分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就需要我們了解當時的語言文字表述特點和運用規(guī)則。
1.先秦時期的“女子”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先秦時期的“女子”并不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而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的組合?!拔ㄅ优c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應該分為“女”和“子”單獨來進行分析?!芭痹谙惹貢r期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指女性,與男性相對;另一個是第二人稱“你”,同“汝”。例如:“居!吾語女(你)。”[1]子曰:“由!誨女(你)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盵2]而對于“子”字,王力先生在《漢語語法史》中談到,“要把詞尾‘子字和非詞尾‘子字區(qū)別開來是相當困難的。就現(xiàn)代普通話來講,鑒定詞尾的標準是輕聲,但是古代的史料并沒有把輕聲記錄下來。我們只能憑意義來看它是不是詞尾。有六種‘子字不應該認為是詞尾:第一,是兒子的‘子。例如《詩·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逼渲械摹澳凶印?、“女子”實在等于說“男兒子”、“女兒子”。第二,是作為尊稱的“子”,如“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獸蟲類的初生者,如“虎子”、“龍子”。第四,是指鳥卵,如“雞子”、“鳳子”。第五,是指某種行業(yè)的人,如“舟子”、“漁子”。第六,是指圓形的小東西。”[3]王力先生雖然沒有談到《論語》中“女子”的意義,但是明確指出先秦時期“男子”、“女子”中的“子”,不是詞尾,應為“男兒子”和“女兒子”的意思。這便與今天所說的“女子”中做詞尾的“子”產(chǎn)生了不同。
2.《論語》中的“女”和“子”
《論語》中一共有出現(xiàn)了17個“女”字,其中有15個皆為第二稱“你”,還有一處“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4]中的“女”指“女性,與男性相對”,沒有帶詞綴“子”字,“女樂”譯為女樂工、女歌姬。剩下的一個就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出現(xiàn)“女子”了。而《論語》中的“子”,可以分為這幾類:第一類是作為尊稱的“子”,《論語》中出現(xiàn)如“孔子”、“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有子”、“夫子”、“君子”,這一類在《論語》整部作品中出現(xiàn)的最多,頻繁使用。第二類是人名中的“子”,《論語》中出現(xiàn)的有“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貢”、“子游”、“子奚”、“子張”、“子禽”。第三類是第二稱代詞“你”、“您”的意思,例如: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5](《論語·微子》);人曰:“子未可以去乎?”[6]第四類指的是弟子、學生,例如: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7]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8]這里的“小子”、“二三子”都是指弟子和學生們。第五類是指兒子的意思,例如,“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9]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10]“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盵11]全文只有此三處出現(xiàn)“子”為“兒子”之意。另有一處,“犂牛之子”指動物之子,牲畜幼崽?!墩撜Z》全篇只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一處出現(xiàn)“女子”,這也說明“女”和“子”的搭配使用并不多。
1.孔子對女性的態(tài)度
需要進一步探索“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中的“女子”,就必須深入探索孔子對女性的態(tài)度。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兩千多年,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情況、時代背景與今天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一定不能主觀的用今人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去武斷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觀。從《禮記·哀公問篇》的記載中我們得以了解孔子對女性的態(tài)度?!抖Y記·哀公篇》記載道“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問:‘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曰:‘君之及此言者,百姓之德也。故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政,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之不為,百姓何從?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傻寐労酰靠鬃訉υ唬骸驄D別,夫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12]這段文字是孔子回到魯國后回答魯哀公詢問治國理政問題時的所說,魯哀公問孔子什么是“人道”中最重要的,孔子回答是“政”,即“正”。而且進一步說明“為政”需要“夫婦別,夫子親,君臣嚴”,也就是說治理好國家需要正確處理夫妻、夫子、君臣之間的關系,而這三者之間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于是,孔子又進一步談到如何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13]這里孔子強調(diào)要處理好夫妻之間的關系,就要特別敬重自己的妻子。后文更是談到“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是說夫婦之間要是沒有愛就不會親近,如果沒有相互的尊重和敬讓就不會端莊正派。因此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想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就要敬重女性。這也可以看出孔子倡導的女性觀和對女性的態(tài)度是尊重的,并沒有貶低之意。
除了上述的例子,我們還可以從這些方面能夠感受到孔子對女性的態(tài)度:一、從《詩經(jīng)》中可以看出,《詩經(jīng)》中有多處對女性的描寫?!对娊?jīng)·周南》就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4]描寫了美麗的女子形象以及男子對女子的追求。而《詩經(jīng)》更是多場景多角度的描寫了眾多勤勞善良、勇于追求幸福、渴望美好生活的女性形象。試想如果當時社會對女性是一味地貶低、輕視,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中又怎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可親可愛、勤勞善良,勇敢追求人生幸福的女性人物形象?二、從隆重又規(guī)范的婚姻儀式中可以看出,“孔子把結婚典禮看作是禮之根本。《禮記·昏義》中的婚禮就講究禮節(jié)、隆重規(guī)范,婚禮過程中處處表現(xiàn)出對新娘的尊重?!盵15]
2.《論語》里對女性的態(tài)度
從《論語》中其他涉及對女性描寫得句子中我們不能看出孔子對女性的歧視態(tài)度,反而能夠看出孔子對女性是稱贊、敬頌的?!墩撜Z》中明確涉及對女性的描述的一共有三處,分別是:
A.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盵16]這里武王說:“予有亂臣十人”是指他有十位能夠治亂的能臣,孔子說:“才難,不其然乎?”是指人才難得,這些人才華出眾。而“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是指著十位能臣中有九位男子,還有一位有才能的婦人,孔子對“婦人”的才能、功德是充分肯定的。
B.齊人歸女樂。這里的“女樂”是指會音樂演奏的女性。如“女樂二八”(《左傳·襄公》)。這里的“女樂”泛指歌姬女樂。這里只是說明客觀情況,并不能看出對女性的褒貶之意。
C.子見南子。“南子是衛(wèi)靈公夫人,把持衛(wèi)國的政治,而且名聲不好??鬃右哉5耐饨欢Y儀(小君之禮)見她,并對她給予正確的評價,不同于學生子路的偏見,也可見出孔子對女性是平等對待的?!盵17]
從上述幾個例子來看,至少在《論語》中涉及女性的論述,孔子并沒有顯示出輕蔑和歧視的態(tài)度。
3.春秋時期社會對女性的態(tài)度
需要了解先秦時期社會對女性的態(tài)度,即當時女性觀,就需要回到先秦時期的歷史材料中探索有關女性的論述。筆者認為從《詩經(jīng)》、《左傳》、《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和《國語》、《戰(zhàn)國策》等文獻史料中去探索當時的女性觀,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明晰時代背景,更有利于通過時人的女性觀以辨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之所指。一時代之觀念自然脫離不了一時代之社會思潮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時期,社會思潮和傳統(tǒng)文化倡導男女平權。當時女性參政、男女自由戀愛甚至女性對不合理婚姻的反抗現(xiàn)象都時有發(fā)生,并且有一部分被記載在史料中?!霸诖呵飼r代,有參與政治的武姜(《左傳·魯隱公元年》)、穆贏(《左傳·文公七年》)和趙太后(《戰(zhàn)國策》);有愛國并著有《載馳》一書的許穆夫人(《左傳·閔公二年》)……在《國語·魯語下》中還有孔子贊頌女性的聰明才智和《禮記·哀公問》中孔子強調(diào)‘敬妻、子的記載,就是最好的證明”[18]這些儒家經(jīng)典著作和史料的記載讓我們得以一窺先秦時期的女性觀,也讓我們得以佐證對孔子對女性的看法。
1.春秋時期的女性稱謂簡述
對“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進行考證也需要對先秦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女性稱謂進行了解,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戰(zhàn)國策》、《楚辭》、《禮記》、《周禮》等著作中的女性稱謂是考查的重點?!啊釉诖呵飸?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30例,皆指未婚女性。其中《詩經(jīng)》5例,《禮記》10例,《周禮》2例,《儀禮》2例,《論語》1例,《孟子》2例,《左傳》5例,《戰(zhàn)國策》3例,具體用例如下:1.出宿于泲,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國風)2.男子居外,女子居內(nèi),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禮記)……”[19]這里主要統(tǒng)計了先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類重要著作里“女子”的出現(xiàn)頻次,并說明了“‘女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30例,皆指未婚女性”[20]這30例里也包括《論語》里出現(xiàn)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
2.儒家經(jīng)典中的女性稱謂
在儒家經(jīng)典中,對于女性的稱謂有嚴格的區(qū)分,什么時候稱女、什么時候稱婦、什么時候稱妻、什么時候稱夫人都有著較為明確的界限。如:“女曷為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在途稱婦,入國稱夫人?!保ā洞呵铩す騻鳌る[公》)“夏,公如齊逆女”(《春秋·公羊傳·莊公》)?!澳媾本褪怯⑿履锏囊馑?。這里的“女”就是指女子。在《左傳》、《榖梁傳》中也多次出現(xiàn)“逆女”,其中“女”為單音節(jié)詞,并沒有帶“子”字做詞綴?!墩撜Z·季氏篇》中記載道:“邦君之妻,君稱之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21]這里孔子對女性在國內(nèi)、國外的稱呼,他人對其的稱呼以及自稱都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可見春秋時期對女性的稱謂是嚴謹?shù)?,有區(qū)分的??梢娫诖呵飼r期并沒有出現(xiàn)雙音節(jié)詞“女子”,“女”和“子”應該是分隔開來的,都作為單音節(jié)詞獨立使用。
本文通過對《論語·陽貨篇》中“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的質(zhì)疑,在對儒家經(jīng)典著作和史料典籍的分析的基礎上,從語言文字分析、春秋時期的女性觀、先秦女性稱謂考證三個角度出發(fā),以求探索問題的本源。通過上述的論述,我們得以了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沒有出現(xiàn)雙音節(jié)“女子”一詞,這也就意味著“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并不是“全體女性”的意思。而單音節(jié)詞“女”和“子”的組合更應該是“女兒子”的意思。加上對春秋時期的女性觀以及孔子本人的女性觀的考證,我們更能進一步明確,這里的“女子”非指“全體女性”,自然也不能看出孔子對女性的歧視了。
參考文獻
[1]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3]朱彬:《禮記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4]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5]劉明武:《為孔子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非指“女人”》[J]·《觀點》,第54頁。
[6]周遠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孔子的女性觀辯證》[J]·《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第76頁。
[7]周遠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孔子的女性觀辯證》[J]·《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第76頁。
[8]賀娟萍:《上古漢語性別稱謂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暨南大學碩士論文,第9頁。
[9]王秀梅譯注:《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11]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注 釋
[1]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20 頁。
[2]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37 頁。
[3]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第1版,第9 頁。
[4]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37頁。
[5]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41頁。
[6]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36頁。
[7]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20頁。
[8]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73頁。
[9]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62頁。
[10]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29頁。
[11]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41頁。
[12][清]朱彬:《禮記訓纂》,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第741頁。
[13][清]朱彬:《禮記訓纂》,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1版,第741頁。
[14]《詩經(jīng)》,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1版,第2頁。
[15]劉明武:《為孔子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子”非指“女人”》,《觀點》,第54頁。
[16]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203頁。
[17]周遠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孔子的女性觀辯證》,《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第76頁。
[18]周遠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孔子的女性觀辯證》,《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第76頁。
[19]賀娟萍:《上古漢語性別稱謂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第9頁。
[20]賀娟萍:《上古漢語性別稱謂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第9頁。
[21]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11頁。
(作者介紹:楊彪,湖北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