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北(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
春四月,我對葡萄牙、西班牙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為時11天的粗淺考察。截至2017年,葡萄牙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21項(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多項);西班牙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41項(均為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chǎn)2項,僅次于意大利(54項)、中國(53項),居世界第3位。因此,考察西班牙藝術,成為藝術學學者的必選項與屢選項。筆者僅從審美視角管窺雙牙世界遺產(chǎn)精華,兼陳個人考察得失,或可為后訪者提供借鑒。
辛特拉文化區(qū)坐落在里斯本西北28公里的辛特拉山上,是葡萄牙“世遺”中最為精彩的華章。從小鎮(zhèn)出發(fā)沿坡緩行,滿山翠綠,路邊散布著14世紀以來各種流派的雕塑(圖1);路旁,隔深谷山上、山下、林中嵌著各種形式的官邸和別墅。13世紀約翰一世建造的行宮——辛特拉宮立于高坡平臺之上,潔白的雙塔下,方塊面簡潔具阿拉伯風。下平臺,走小道,坡路漸陡。山頂雷加萊拉莊園掩映在綠林之中,面積達數(shù)公頃,白石砌筑的折衷主義建筑 ——雷加萊拉宮十分醒目,屋頂、窗臺石雕繁復(圖2)。山頂有洞。入洞,見干井深達27米,螺旋階梯9層,象征但丁《神曲》寫天堂、地獄、煉獄9重,巨石砌筑的井壁、扶欄、立柱無比堅固:真乃人造奇觀,堪比中國“郭亮洞”(圖3)。沿螺旋階梯步行到井底,下山道上,逶迤的堡墻長滿青苔,自然美與歷史的滄桑美共存。
圖1 山道上的阿拉伯風水亭
圖2 辛特拉雷加萊拉宮
圖3 雷加萊拉莊園內(nèi)石砌干井
我們在辛特拉觀覽遠未盡興。出發(fā)前我曾詳做功課,得知摩爾人 占領伊比利亞半島期間建造的城堡坐落在另一座山頂,城垛與碉堡沿山蜿蜒,比明代長城更久遠,更古樸,更厚實,更堅重;19世紀攝政王費迪南德二世建造的離宮佩納宮,像兒童樂園,又像童話中的宮殿,兼具哥特式、文藝復興式、葡式于一身;還有新古典主義建筑 蒙塞拉特宮、隱修院等:各各據(jù)山而建。所以,世人以“童話世界”“歐洲浪漫派建筑中心”等贊美辛特拉,英國詩人拜倫稱它是“燦爛的伊甸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風景文化類”世界遺產(chǎn)。我喜辛特拉,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相融相親。這使我想起廬山、泰山。廬山時時遮掩,泰山過于嚴肅,辛特拉則更具包容性,更豐富活潑,明麗生動。鼓浪嶼活潑明麗開朗有舶來個性,與辛特拉相比則豐富不及,有海景,無山景。后來者請萬勿以觀覽辛特拉小鎮(zhèn)為滿足——那只是集散地,供人吃飯登車,“世遺”則是辛特拉山眾多的文化景觀。在辛特拉小鎮(zhèn)用餐,見通往里斯本的16世紀火車站內(nèi)外游人熙攘,小火車頻繁接送游人于兩地之間;小鎮(zhèn)上有密集的公交始發(fā)站。我在辛特拉遠未盡興。來葡萄牙者,實應在辛特拉住上幾天,從小鎮(zhèn)一條線一條線乘公交,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看摩爾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葡式建筑,才能夠真正理解葡萄牙多種建筑風格的融匯,理解葡萄牙人對歷史的包容。
圖4 里斯本熱羅尼姆斯大教堂
圖5 里斯本熱羅尼姆斯修道院
圖6 里斯本貝倫塔
圖7 埃武拉歷史中心羅馬神廟遺跡
圖8 馬德里皇宮
里斯本有審美價值的世界遺產(chǎn)是:熱羅尼姆斯大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主穹隆呈拜占庭式,尖塔有哥特式建筑 的影子,窗戶見阿拉伯風,入口透視門石雕繁復,右立面又呈摩爾人堡樓樣式,代表了葡萄牙曼努埃爾時期特有的混合風格,又稱大航海風格或葡式風格(圖4)。修道院庭院內(nèi),四面圍有連拱形窗戶的阿拉伯風格長廊,石雕鏤空圖案像是在窗內(nèi)撐起一棵棵舒展長葉的花樹,長廊內(nèi),哥特式飛拱一個連著一個(圖5)。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全城幾乎毀于一旦,修道院卻安然無恙。曼努埃爾一世還下令建造了雄踞于河口入??诘呢悅愃▓D6),堡樓、穹隆頂、尖塔、窗戶也呈曼努埃爾式風格,與熱羅尼姆斯大教堂是同一時代產(chǎn)物,現(xiàn)在成為里斯本的標志。如果您能夠自駕,不妨往里斯本上城區(qū)看創(chuàng)立于1290年、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學科英布拉大學,往里斯本北部看建于12世紀的圣瑪利亞-阿爾科巴薩隱修院,往里斯本東北百余公里看托馬爾基督教修道院——都是“世遺”,且離里斯本不遠。
圖9 托萊多市中心
圖10 托萊多大教堂免罪門
圖11 米拉之家外立面
圖12 米拉之家內(nèi)立面
圖13 奎爾公園門廳與接待廳
里斯本東南百余公里的高地上,有世界遺產(chǎn)埃武拉歷史中心。其于紀年之始便建城,曾經(jīng)是葡萄牙宗教與文化中心,16世紀以后衰落。我見小城,祥和,陳舊,寧靜,全無商業(yè)氣氛,兩三層民居皆呈白色,陽臺皆以鍛鐵鏤花欄桿裝飾,居民以平常心在起居生活。上坡,見廣場,中央屹立有古羅馬神廟遺跡(圖7),大坡度小巷從廣場央向八方發(fā)散。我嘆這斷壁殘垣、這灰撲撲的舊房子,居然沒有拆了重建“舊貌換新顏”,也沒有喬裝打扮居民退出商戶涌入。葡國人珍惜的,正是城市的歷史文脈。
正因為葡萄牙先后有為南歐羅馬人、北歐西哥特人、北非摩爾人、西哥特人占領的歷史,正因為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成為海上強國,才使葡萄牙建筑兼容廣納留下了各歷史時期的建筑遺產(chǎn),呈現(xiàn)出幾大洲多種建筑風格的交匯。
作為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為游人必選,“世遺”是市中心馬德里皇宮。此宮建于1738年,歷時26年完工,方形建筑方形庭院全白石構,宮殿后有大片森林,是僅次于巴黎凡爾賽宮丶維也納美泉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圖8)。內(nèi)部裝飾富麗堂皇,呈洛可可建筑 風格,十余大廳內(nèi)藏有無數(shù)皇室用品如家具丶繪畫、雕刻丶瓷器、壁毯丶金銀器等,可見腓力五世至卡洛斯三世時期西班牙皇室生活的豪華奢侈。只是,如果您已經(jīng)看了歐洲若干皇宮,看馬德里皇宮便很難調(diào)動起新鮮感受。馬德里建城于9世紀,周邊積累了一些文化遺跡。能自駕者不妨在馬德里逗留二日,逐一尋訪,車程最近的是埃納雷斯堡大學城及歷史區(qū)、阿蘭胡埃斯文化景觀,漸遠,有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和遺址、薩拉曼卡古城。馬德里這門那門這廣場那廣場,在我屬取舍兩可之間。
而要考察“世遺”托萊多,就必須在馬德里小駐后進發(fā)。馬德里西南74公里的托萊多據(jù)岡建城,曾為羅馬帝國統(tǒng)治,5至8世紀為西哥特王國首都,13至15世紀為卡斯蒂爾王國首都,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各在此地留下遺跡。登岡鳥瞰全局以后,六次登上斜電梯進入城市中心,大坡度小巷內(nèi),古代遺跡與現(xiàn)代生活并存(圖9)。13世紀建造的托萊多大教堂據(jù)中心廣場坡地而建,呈羅馬哥特阿拉伯式混合風,砂石質(zhì)感粗糙。正面兩座塔樓之間開三個入口,至今為13世紀哥特式透視門原樣,中間的入口叫“免罪門”,耶穌及其門徒雕像集中在免罪門上方及其左右(圖10);南墻設雙門,臨巷一面無門。教堂內(nèi),有主廳、翼廳五個廳堂,一一具飛拱、束柱、玻璃窗畫等哥特式教堂特征。主廳高33米,大祭臺中段開有光孔,光孔下有四位大天使金色雕像,因此,光孔四周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其圣器室、珍寶室各藏有眾多珍寶名畫。我在托萊多買書攻讀,得知托萊多還有11世紀厚重無比的阿拉伯風比薩格拉門、太陽門、坎布龍門,有圓拱林立、西班牙最豪華的猶太教堂-白色圣瑪利亞大教堂及圣母升天猶太教堂,有1476年伊薩貝爾女王夫婦為紀念王位繼承建造的哥特阿拉伯混合風修道院,還有圣十字博物館、猶太人博物館、16-17世紀著名畫家格列柯博物館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及主教醫(yī)院等:這里有太多的地方值得細細觀賞。托萊多考察成為辛特拉考察之后又一個未能盡興的遺憾。
圖14 圣家族大教堂東立面雕塑群
圖15 圣家族大教堂東立面雕塑《耶穌誕生》
圖16 圣家族大教堂西立面雕塑群
圖17 圣家族教堂內(nèi)部
圖18 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門
圖19 阿爾罕布拉宮內(nèi)部裝飾
圖20 從阿爾罕布拉宮看對面小山上阿爾巴濟住宅區(qū)
圖21 桃金娘中庭
巴塞羅那有2300年以上建城史,14、15世紀作為阿拉貢王國首都時期達到鼎盛。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爾王國合并成為西班牙帝國以后,首都遷至馬德里,巴塞羅那則賴地中海海港位置涼爽的海風、宜人的氣候,成為西班牙第一大旅游都市。其市容以據(jù)岡而建的國家宮為中心,展開以噴泉雕像為主軸的泰羅尼亞廣場,面積達5萬平方米;巴塞羅那舊港海水碧藍,帆檣如林;哥倫布廣場、奧林匹克新港使巴塞羅那既有歷史感,又時尚充滿活力。
安東尼·高迪是巴塞羅那最為耀眼的光環(huán)。其1926年辭世以后,7處建筑作品全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米拉之家外、內(nèi)立面皆呈波浪形,以鏤空翻卷的鑄鐵為涼臺裝飾(圖11、圖12),院內(nèi)小窗像張著一個個嘴巴,屋頂臺階七高八低七上八下,布置了許多外星人式的雕塑,令人舉步緊張兮兮。我不敢說我喜歡如此特異的 “家”,我愿意說它是神話。巴特里奧之家內(nèi)部波浪造型與米拉之家大同小異。奎爾公園內(nèi),建筑大多以馬賽克拼嵌,門廳與接待廳造型最像童話(圖13)。放眼小山,坡上浪形屋檐的圓柱大廳丶岡上繞山頂一圍波浪起伏的龍椅、岡下原石疊砌的山洞……無不具有魔幻意味。我驚嘆奎爾先生敢于信任沒圖紙有構想的高迪“胡來”。如果說米拉之家像小孩過家家的沙雕城堡,奎爾公園像小型迪士尼樂園,那么,圣家族大教堂才真正顯示出高迪驚世駭俗的創(chuàng)造才能。其計劃建18座高塔,目前建成8座,最高塔達170米,已完工兩外立面雕塑群。東立面雕塑在高迪生前完成,描寫瑪利亞受圣靈感孕、耶穌誕生、出埃及過紅海、諾亞洪水到授冠瑪利亞等場景,生靈禽走穿插其間,上方白鴿繞樹,令人眼花繚亂(圖14、圖15)。如果說東立面曲線造型極盡繁縟,由蘇比拉克完成的耶穌受難西立面則直線造型概括簡約(圖16)。教堂內(nèi)部多開窗戶,有彩色玻璃圖畫窗,有透明玻璃窗。陽光透過窗戶,教堂內(nèi)七彩閃動,螺旋形樓梯也燈窗閃動,一根根立柱間雕一朵朵葵花在光影下怒放,全無多數(shù)教堂的昏暗閉塞,倒令人感覺祥和溫暖,活潑靈動(圖17)。我想,高迪必定見過辛特拉浪漫主義建筑,高迪的創(chuàng)造舞臺則是追新逐異的巴塞羅那。如若換個源頭換個舞臺,高迪就將不是高迪。高迪個性化的自由創(chuàng)造,對西方建筑藝術與裝飾藝術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高迪因此得以葬在教堂地穴,與教堂同光共輝。巴塞羅那還有兩項世界遺產(chǎn)——帕勞音樂廳、圣保羅醫(yī)院,此行未能光顧。
圖22 桃金娘中庭外水池塘與水面倒影
圖23 赫內(nèi)拉利費宮臺地花園
圖24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門
圖25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內(nèi)圓拱如林
西班牙南部、北部各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筆者僅考察了南部。南部“世遺”中,最難忘是阿爾罕布拉宮。
13世紀,摩爾人據(jù)格拉納達城東三座小山建起阿拉伯風格的王宮——阿爾罕布拉宮。其土墻厚實,堡樓高聳,令我回想起也有阿拉伯風堡樓的托萊多(圖18)。宮墻內(nèi),隨地上下成上宮丶下宮,城包園,城圍宮。王室居住區(qū)以獅子中庭為中心,墻壁、內(nèi)頂滿飾刻板密集的植物紋,令人聯(lián)想起伊斯蘭教的嚴格禁律(圖19)。站在宮殿的走廊上,可以望見對面山上同屬“世遺”的中世紀阿爾巴濟住宅區(qū)(圖20)。外交禮儀區(qū)以桃金娘 中庭為中心,拱券形柱廊如林,光影錯動(圖21),庭外水池(圖22)的空靈美與宮殿的方正厚實之美形成對照。加之此宮年代已久,宮城淹沒在綠林之中,歷史與自然交融交匯,沖淡了城堡的刻板意味。出宮門,見14世紀初穆斯林蘇丹建造的夏宮——同樣入選為“世遺”的赫內(nèi)拉利費宮,又以若干對稱的臺地花園與阿爾罕布拉宮的宮墻森嚴對照(圖23)。阿爾罕布拉宮無愧是阿拉伯式宮殿庭院藝術的鼎盛之作。1994年,三處古跡所在的阿爾貝辛區(qū)整體進入世界遺產(chǎn)擴展名錄。
科爾多瓦曾經(jīng)是摩爾王國首都,此后長時期成為麥加丶耶路撒冷之外的穆斯林朝圣之地。今天,羅馬橋畔還屹立著這一時期的大清真寺,年代比阿爾罕布拉宮更久,外觀也像城堡且有高聳的塔樓(圖24)。入內(nèi),圓拱如林(圖25),墻壁細密的圖案雕飾一如阿宮(圖26)。因為剛看過阿拉伯風的阿爾罕布拉宮,接著看科爾多瓦阿拉伯風的大清真寺,新鮮感減了一半,加之13世紀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德三世時期改建為教堂,神龕內(nèi)陳列著耶穌像等基督教題材石雕、彩塑、繪畫,與原建筑格格不入,更令人感覺此寺美感不及阿爾罕布拉宮。清真寺外,有同時期基督教國王城堡和卡拉奧拉高塔要塞。因此,科爾多瓦歷史中心整體進入“世遺”擴展項目。
圖26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內(nèi)部裝飾
圖27 塞維利亞大教堂
圖28 塞維利亞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
如果您想了解哥倫布航海的史實,您得不懼炎熱,造訪西班牙唯一的內(nèi)陸港口塞維利亞,從里斯本、從馬德里到行程約莫500公里,塞維利亞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組成的古跡建筑群1987年進入“世遺”。看教堂看多了,再看這建于中世紀的教堂,并不覺得它有多卓異;細看那摩爾式的窗戶洞門,哥特式的透視門、束柱與希拉爾達塔四壁阿拉伯風的花草紋裝飾才懂得,它是阿拉伯文明、基督教文明在西班牙融合的歷史見證(圖27)。教堂旁,城堡和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外觀更不出眾(圖28)。這三處古建筑的特殊價值,當在大教堂內(nèi)存放著哥倫布棺槨,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內(nèi)存放著早期殖民者發(fā)現(xiàn)美洲時的檔案文獻,在人類航海史甚至人類文明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頁。西班牙南部世遺還有:塞維利亞西北約150公里處靠近邊境的卡塞雷斯古城,集羅馬式、伊斯蘭式、北歐哥特式和南歐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于一城;與塞維利亞同在安達魯西亞自治區(qū)的烏韋達和巴埃薩城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群、散落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史前時代巖畫等。
西班牙西北部世遺有: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奧維耶多古建筑群、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薩拉曼卡古城、盧戈羅馬城墻;北部世遺有:昆卡城、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深山中有圣米延尤索修道院和素索舊址、內(nèi)陸高原有阿維拉古城及城外教堂;東北部世遺有:阿拉貢穆德哈爾式建筑、波夫萊特修道院、山區(qū)博伊谷地有羅馬式教堂等。
西班牙原為羅馬帝國行省。5世紀,北歐西哥特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哥特王國。8世紀,北非摩爾人跨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了對伊比利亞半島長達七百多年的統(tǒng)治。1031年,被驅逐的西班牙人先后建立小國,開展“收復失地運動”。13世紀下半葉,除格拉納達據(jù)點外,大部分土地得以回歸。1469年,卡斯蒂利亞國伊莎貝拉女王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結婚;1479年,兩國合并為西班牙王國。1492年,伊莎貝拉女王贊助哥倫布出海,為西班牙帶來滾滾財富,西班牙一躍成為歐洲霸主。只有了解西班牙與葡萄牙大致相近的歷史,才能夠真正理解西班牙世遺中為什么會有大量南歐、北歐、北非風格建筑,理解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的強盛、開放和多種建筑風格的融匯。
筆者已屆年髦,懷揣敢把腰底坐穿的決心,飛抵葡國以后,用長途大巴代步環(huán)行,公路行程超過兩千公里。我以為抓住精華又較省力的考察路線是:飛里斯本住一周,飛馬德里住2天,飛巴塞羅那住2天。從里斯本到馬德里,從馬德里到巴塞羅那各約600余公里也宜選航空。想光顧格拉納達就得經(jīng)過科爾多瓦;如果還想去塞維利亞,理想的走法是:從馬德里飛塞維利亞,然后往科爾多瓦,再往格拉納達,再飛巴塞羅那。我望后飛者以最省力的方式,將有審美價值的“雙牙”世遺看全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