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鑫 夏冰
一、引導探究
現象:本次活動呈現了《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2節(jié)課例,2名執(zhí)教教師提出的問題個數少,且問題較籠統(tǒng),指向性不明確,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思考。
分析: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出發(fā),提高“問題”的質量,還需要教師掌握好問題的數量,控制好師生對話的時間,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建議:根據2節(jié)課例中基本部分的學練內容,筆者認為應提出針對性問題以誘導學生邊思考邊練習,逐步得出結論(表1)。
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一課中,在自傳練習中先傳高低再傳直,最后傳準,這3個單一的練習步驟從易到難層層遞進,但并未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
分析:用方法最顯性的表現就是“練”,但缺乏思考或追問——為什么練?如何練得好?不能使教學真的發(fā)生。
建議:本課的重點是快速移動,在砸地自傳球環(huán)節(jié)可設計多個方向、多種高度的砸地球,讓高度由高到低、方向由單變多,逐步提高傳球和移動的難度,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遵循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規(guī)律。要達到傳準的目標需要先達成傳直和傳穩(wěn)的目標,可在傳準之前設計“傳球機”游戲,1名學生不斷傳直,另1名學生負責將球滾回,計時交換練習。
三、形式多樣,學以致用
現象:在“2對2”隔網比賽中教師采用了將球撥過網后對方接住算成功的練習,該練習有一定的創(chuàng)意,但如果能符合排球項目特征的“2對2”比賽,更能體現比賽的意義。
分析:通過比賽將技術、戰(zhàn)術、意識、體能整合在真實的場景中。讓學生體驗到比賽的樂趣。值得注意的是,在簡化比賽規(guī)則,制訂簡化規(guī)則時應盡可能不違背規(guī)則本身,否則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
建議:比賽方式是多元的,從形式上可進行“2對2”“3對3”“4對4”的比賽;從內容上可安排墊球、傳球、撥球過網的比賽,也可以安排自墊球+傳球+撥球過網的組合型比賽;從規(guī)則上可依據排球規(guī)則安排號簡化規(guī)則的隔網比賽。如,“2對2”隔網比賽中,可先安排對傳球比賽,再過渡到傳球后撥球過網比賽,最后結合墊球、傳球、撥球再進行比賽。
四、合理設計
現象:2節(jié)課例中,出現了學練標準“有要求有實施”“無要求有實施”和“有要求無實施”的現象。
分析:學練標準是對于學練內容提出的具體化要求,學練標準的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學練內容的有效性。
制訂學練標準時注意事項:學練標準的制訂要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易于理解;學練標準的制訂要有可操作性,要基于學情制訂,如,教師在指出練習要求后學生理解了才能完成;學練標準的制訂要有層次性,每個學練方法之間有共性的要求和個性的要求,通過層次性將共性要求覆蓋,個性要求突出。
建議:2節(jié)課例中的部分學練標準為例(表2)?!敖谭椒ā眲t要學生帶著問題練習、思考、探索、比賽,使方法切實服務于課堂,突破重難點,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余立峰.基于方法是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進行動[J].中國學校體育,2017(12):36-37.
[2]曹強.基于“對抗性球類項目”特征的單元設計[J].中國學校體育,2018(4):49-51.
[3]趙明,高博.層層遞進凸顯教學實效[J].中國學校體育,201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