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勝 王威
“把今天一個人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氣神有效地寫入到作品里。”作家的寫作要跟著社會、時代,跟著現(xiàn)實一點一點地往前走。
2019年5月19日,“百川匯?!ぷ骷掖笾v堂”第十七期在京舉行。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以自身創(chuàng)作體會為切入點,全面闡釋“寫作中的軟實力和硬功夫”,帶給現(xiàn)場觀眾全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視野和思考維度。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魯迅文學院部分學員、中關(guān)村海歸文學社團、海淀小作家協(xié)會、海淀高校文學社團聯(lián)盟和社會文學愛好者300余人現(xiàn)場聆聽。
徐則臣,《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被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評為“2015年中國青年領(lǐng)袖”,被認為是中國“70后作家的光榮”,其作品被認為“標示出了一個人在青年時代可能達到的靈魂眼界”。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韓、意、蒙、荷、阿、西等十余種語言。
自《耶路撒冷》之后,徐則臣的新作《北上》,講述了發(fā)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再度成為讀者爭相傳頌的力作。
徐則臣提到,寫作如何能夠保質(zhì)保量,需要“軟實力”,一個是意識,一個是視野。以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作品來說,其中獲獎的作家大部分是可以流傳下去的。原因就在于,這些作家所思考、所表達的的問題,其實是站在整個人類的前沿,去體察人類自身的一個困境,在表達著或者至少是極力表達著人類的前沿問題。
徐則臣動情地向現(xiàn)場觀眾講述了他所深情熱愛的京杭大運河,以及他為什么寫大運河。他表示,運河的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如果從長江和黃河來看,長江和黃河是中國的兩條母親河,運河未嘗不是第三條母親河。至少對北京而言,沒有運河就沒有北京城。人們常說,沒有永定河沒有北京城,實際上沒有運河也沒有北京。蘇湖熟天下足,這是運河的一部分功能。運河更大的功能,是貫穿南北以后帶來了整個國家的交流和協(xié)調(diào)。進而,徐則臣表示,自己寫運河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跟這條河有關(guān)系,自己很多年一直生活在運河邊。
徐則臣還表示,寫作中的軟實力,也跟作者對文學的認知有關(guān)系。比如遼闊的時空跨度如何處理,用什么形式來處理?!叭绾胃鶕?jù)題材,如何根據(jù)今天的審美,如何基于全球化時代,重新講述這條河的故事,這就需要不停地轉(zhuǎn)換思維?!?/p>
“把今天一個人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氣神有效地寫入到作品里?!弊骷业膶懽饕鐣r代,跟著現(xiàn)實一點一點地往前走,這是所謂的“軟實力”之一。
在精辟詮釋寫作中的“軟實力”后,徐則臣對寫作中的“硬功夫”也進行了深刻的解析。在創(chuàng)作《北上》時,他四年來沿著運河走了一遍,檢索了大量相關(guān)的資料,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對作品中的每個細節(jié)負責任,盡最大所能負責任,經(jīng)得起推敲?!?/p>
比如,小說里寫1901年一個中國人跟一個意大利人介紹淮安的河下古鎮(zhèn),提及《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就生活在河下鎮(zhèn)。然而《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是胡適考證出來的。所以,1901年,不可能有這么一段介紹。徐則臣頗有感慨地指出:歷史很宏大,但是再宏大也是由細節(jié)組成。所以,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要靠自己的努力多坐一點冷板凳,多做一點案頭工作,多做一點調(diào)查。所謂的“硬功夫”其實就是死功夫。徐則臣風趣地說:“我從南到北把運河走一遍,跟坐在書房里想像這條河再寫出來是不一樣的。”“順水還是逆水的船速需要計算。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數(shù)學的算術(shù)能力提高不少,因為要不停地算?!痹趯懽髦?,無論做多少“硬功夫”,都不算多,這樣作品才扎實、可靠、厚重。這個厚重在于提供了多少有效的、準確的、可靠的信息。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一個作家需要呈現(xiàn)紙面上的東西,特別要下足紙面之下、八分之七的功夫。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一部厚重的、有歷史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