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睿
摘? ? 要: 新媒體時代,思政課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上存在娛樂化傾向。教學娛樂化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娛樂化偏好,以及老師的某些因素。思政課教學娛樂化存在弊端,它可能使思政課教學庸俗化,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老師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在新媒體時代,以往的思政課教學方法需要進行改革,但前提是堅守思政課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 思政課? ? 教學娛樂化? ? 教學改革與堅守
新媒體時代,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及信息的內容發(fā)生了變化。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現(xiàn)在通過手機,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在信息內容上,源于人趨樂避苦的本性,大多數(shù)人更愿意獲取輕松愉快的信息,而不是令人難受痛苦的信息。為了獲得高收視率和點擊量,電視和網(wǎng)上充斥著各種娛樂信息和節(jié)目。有人稱這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
只有娛樂,才能得到關注,教育也不例外,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寫道:“老師們,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增強他們教學內容的視覺刺激,減少學生們必須應對的闡述比重。他們布置的讀寫任務越來越少,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雖然是萬般無奈的):吸引學生興趣的主要途徑是娛樂?!雹佟拔龑W生興趣的主要途徑是娛樂”這個結論或許有些夸張,但在課堂教學上,娛樂化的傾向明顯。“教學娛樂化應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吸引學生關注的目的而對教學進行娛樂修飾,使其以更顯著的煽情性、花邊性、刺激性的內容或形象呈現(xiàn)給學生”②。向來被認為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嚴肅性的思政課上存在教學娛樂化的現(xiàn)象。
一、思政課教學娛樂化傾向的表現(xiàn)
(一)在教學方法上。任何一位負責任的老師都希望課堂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可,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為此,一些大學思政課老師想出各種方法,例如,在視覺上吸引學生,即制作精美的PPT,在PPT上加入大量圖片和視頻,這些圖片和視頻大都具有娛樂性;在聽覺上吸引學生,也就是語言上要幽默風趣,運用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還有老師模仿相聲、講段子和一些綜藝節(jié)目的方法,在課堂上搞辯論賽、情景劇表演之類的活動。
(二)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系到學生的“三觀”和未來的成長,因而思政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嚴肅性。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教材上,思政課使用的是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寫的、全國通用的教材。思政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嚴肅性,和專業(yè)課相比,它缺乏實用性,和其他通識課相比,它沒有那么輕松活潑,不被大學生重視,而且很容易被扣上枯燥無味的帽子。為改變思政課在大學生眼中枯燥呆板的形象,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一些思政課老師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減少理論性的內容,增加故事性的內容,甚至講一些奇聞逸事和名人八卦。
(三)在教學理念上。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娛樂化最終可能導致教學理念的娛樂化,也就是老師在教學理念上開始迎合學生的喜好,而不是堅守基本的教學原則,不是考慮學生要什么,而是考慮學生想要什么。學生喜歡看圖片和視頻,不喜歡看文字,老師在課件上增加圖片和視頻;學生喜歡聽輕松有趣的內容,老師講課就不能太理論化,而是要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語言表達要幽默搞笑。上述教學理念很可能使思政課教學變成學生在引導老師一起走輕松愉快的下坡路,而不是老師帶領學生攀登艱難曲折的理論高峰。
二、思政課教學娛樂化傾向的原因
(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不僅決定信息的傳播方式,還深刻影響傳播內容?!半S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并且用最適用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③。尼爾·波茲曼認為,在印刷術時代,通過文字傳播的主要是理性的,需要讀者分析、思考和評判的內容,而到了電視時代,通過音像傳播的主要是不需要思考而直接得到情感滿足的內容,尤其是具有娛樂性的內容。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把娛樂性推向了極致,在電視時代,娛樂仍受時空和傳播主體的限制,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娛樂不受時空限制,而且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信息技術深刻影響著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學老師的課堂教學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手機,想讓學生放下手機,抬起頭來聽課,需要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調整,往往偏向娛樂化。一些大學專門研發(fā)手機教學軟件,希望學生把手機用于課堂學習,這些教學軟件大多有娛樂功能。例如,學生可以發(fā)送彈幕,在投影上顯現(xiàn)出來,彈幕是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的娛樂互動方式。
(二)學生的娛樂化偏好。當代大學生成長于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從小看各類娛樂節(jié)目和玩各種電子游戲,深受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影響。后現(xiàn)代文化是由資本與商品邏輯支配的消費文化,是沒有歷史感的、僅僅反映當下體驗的平面化產(chǎn)品。后現(xiàn)代文化高度視覺化、圖像化,它們生產(chǎn)和消費的目的是游戲、調侃、消遣、輕松、娛樂。古典文化和現(xiàn)代主義文化都致力于“宏大敘事”,致力于人文理想或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后現(xiàn)代文化熱衷于解構,歷史被戲說,主流價值遭調侃。受后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有很強的娛樂化偏好,對馬克思主義這種具有深厚歷史感,致力于“宏大敘事”建構的思想不容易接受。為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往往要適應他們的偏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簡單化和娛樂化,例如最近較受歡迎的宣傳馬克思的書《馬克思靠譜》和歌曲《馬克思是個”90后“》在表達形式上就比較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偏好。此外,部分學生上大學后,因為沒有考試壓力,開始放松自己,甚至醉生夢死,缺乏耐心和動力學習一些艱深的思想理論。因此,思政課面對“娛樂化的一代”,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娛樂化傾向。
(三)老師的原因。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老師不可避免受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年輕老師,善于把網(wǎng)絡上的圖片和視頻資源運用于教學中,在語言表達上經(jīng)常使用網(wǎng)絡流行語。其次,老師希望學生喜歡上課,而不是低著頭玩手機;希望課堂有良好的氣氛,而不沉悶乏味,但是面對“娛樂化的一代”,老師想調動他們上課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成就感,可能會適應他們的娛樂化偏好。再次,我國高校有學生評教制度,學生的評價對老師的考核和職稱評審都有影響,涉及切身利益,一些老師容易投學生所好,迎合學生的口味,有些老師在課上花費時間講一些和課程無關的內容,甚至講娛樂八卦,放一些有娛樂性的視頻,學生體驗了快樂,老師收獲了人氣,得到了好評。
三、思政課教學娛樂化傾向的弊端
(一)可能使思政課教學庸俗化。教學和娛樂不必然是沖突的,古今中外都提倡寓教于樂,如果教學既能讓學生收獲知識,又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當然是最好的,但學習過程更多不是快樂,而是耐心和刻苦,只有經(jīng)歷了學習過程的艱辛,才能最終收獲精神上的持久愉悅。假如過于追求教學過程的快樂,一方面需要不斷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另一方面在教學的形式上要滿足娛樂性的需要,以致教學庸俗化。思政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嚴肅性,在思政課中追求寓教于樂,很可能違背思政課的基本要求,不利于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理論性強,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是抬頭率比較低的兩門課,為吸引學生,老師在教學中減少理論性的內容,增加故事和歷史的講述,在PPT上增加圖片和視頻,如此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抬頭率,卻很可能使這兩門課變得淺薄化和庸俗化,難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覺得抽象的理論知識枯燥,是因為理論知識需要開動腦筋理解,不像聽故事,看圖片和視頻那么有趣,而且不用動腦筋思考,可以直接得到快感。理論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這好比一個攀登的過程,結論是山頂上壯麗的風景,若想欣賞山頂上的風景,則要經(jīng)歷一段艱難的攀登過程,同樣若想對理論有深入的把握,必須理解它的分析推理過程。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然而登山是艱苦的,特別是攀登險峻的高山;學習理論知識有益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但學習理論知識不會是輕松愉快的,尤其是馬克思主義那么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如果為迎合學生的偏好,減少他們所認為的枯燥理論的內容,增加有趣的故事、圖片和視頻,那么可能會使學生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例如,現(xiàn)在常見的網(wǎng)絡暴力,就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結果。網(wǎng)民中很大一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如果他們對一些事件能夠冷靜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追蹤事件背后的真相,而不是沖動地表達情緒,那么網(wǎng)絡暴力事件就會大大減少。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是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如果課堂教學變得感性化,娛樂化,那么是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發(fā)展的。
(三)不利于老師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重要的主導作用,老師的政治素養(yǎng)、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jīng)Q定著教學效果。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老師只有經(jīng)過深入研究,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才可能給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講授,讓學生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如果老師考慮的是滿足學生的喜好,而不注重理論研究和講解,在教學上減少理論性內容,增加趣味性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娛樂化,那么學生的抬頭率提高了,老師受到學生的歡迎,但老師的理論素養(yǎng)不會提高,反而可能讓老師變得庸俗化,在理論的理解和講授上出現(xiàn)偏差,導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膚淺化,甚至歪曲化。從根本上說,增強思政課教學吸引力依靠的不是娛樂化,而是讓學生感受到理論本身的魅力,如果老師想通過娛樂化的方式,而不是提高理論素養(yǎng),并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理論魅力的方式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否則便是舍本逐末。
四、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堅守
(一)改革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思政課堂上學生抬頭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證明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需要進行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基本是按照教材的章節(jié)順序,偏“灌輸式”的講授,老師照本宣科,重復教材的內容,當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不斷回答時代所給出的各種問題,它不是空洞的理論,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它卻變成了空洞的,需要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條條框框。只有讓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不僅在國家層面上,而且對于個人的發(fā)展,都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它是根據(jù)教學目標,以問題為導向,對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設計成有機聯(lián)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專題,并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加以實施的教學模式。問題導向專題教學圍繞思政課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專題教學設計,整合教學資源,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講解,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特點,深化思政課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堅守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方法都可以嘗試。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要是有助于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目標的方法,就可以采用。當今大學生是在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娛樂化的一代”,因此,適應他們的特點,適度引入娛樂化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并非不可取,甚至是必要的。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視頻教學、辯論式教學等,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在課件制作上增加圖片、聲像和動畫,滿足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需要,相比文字表述與理論講授,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前提是堅持教學理念的嚴肅性,不扭曲教學內容而偏離教學目標,這需要老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清醒的意識形態(tài)意識,老師只有透徹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的價值取向,而且對社會上的各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有切實把握,才能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
注釋:
①③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77,9.
②肖健,鄧線平.教學娛樂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58.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丁國浩.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3]王恩江主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4]肖健,鄧線平.教學娛樂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58-60.
[5]袁新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娛樂化傾向質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2):118-120.
[6]吳曉芳,陸芳.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53-57.
[7]唐海珍.興趣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娛樂化教學研究[J].理論觀察,2014(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