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
摘 要:在日本歷史有關(guān)的稿件中日本舊歷的月日出錯率較高,需要編輯對日本舊歷進行重點核查。出版物中日本舊歷形式各異的表述方法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亟需在形式上進行統(tǒng)一。本文結(jié)合中日出版物的實例提出了表述方法的規(guī)范性原則,并介紹了對日本舊歷進行核查和換算的常用方法。
關(guān)鍵詞:編輯加工 日本舊歷 非公歷紀年 規(guī)范
編輯加工是編輯的基本功之一。編輯加工是對已經(jīng)決定采用的稿件從各個方面進行審核并作修改潤飾和規(guī)范化處理的過程。編輯加工包括兩方面,一是形式方面的加工,包括對結(jié)構(gòu)、標題、邏輯、語法、修辭、字詞、數(shù)字、標點符號等的加工;二是內(nèi)容方面的加工,如消除政治差錯,處理學術(shù)性和知識性問題,訂正事實材料及核對引文等。內(nèi)容方面的加工可以大大提高出版物的準確性,是編輯加工的頭等要務。編輯不能貿(mào)然修改稿件的內(nèi)容,也不能盲目定稿,只有在核查資料的基礎(chǔ)上,才能逐句逐段定稿,完成內(nèi)容上的加工。只有能夠核查資料的編輯才具有在學術(shù)上定稿的水平。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人物生卒日期等時間信息是需要核查的重點項目。筆者發(fā)現(xiàn)在與日本歷史有關(guān)的稿件中,日期的錯誤率很高,通過對照日本工具書,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非公歷紀年誤作了公歷紀年。編輯有必要對日本歷法的核查和換算方法有所了解,消除知識性錯誤;出版社則需要對日本歷法的表述方法設(shè)定標準,保證形式上的統(tǒng)一。
一、日本舊歷的變遷
1873年以前的日本歷法,稱為“舊歷”。1873年以后的日本歷法,稱為“新歷”。1685年以前使用的是中國的漢歷,1685~1873年使用的是日本獨創(chuàng)的和歷。歷法由朝廷制定,根據(jù)大化改新時制定的律令制,隸屬于中務省的陰陽寮承擔制定歷法的任務。舊歷的一個月指月相隨著月亮(即“太陰”)繞地球一周而變換的一個周期。月亮繞地球一周大約29.5天,月份分為30天的大月和29天的小月,大小月份的組合不是固定的,每年都有所不同。新歷中的一年指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一個周期,公轉(zhuǎn)一周大約365.24天,季節(jié)隨著地球公轉(zhuǎn)而變化。舊歷中的一年,比四季變換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少11天,為了使歷法和季節(jié)相符合,每2~3年增設(shè)一個閏月,閏年有13個月。日本舊歷是基于月亮的運行機制而建立起的歷法,同時又存在通過閏月配合季節(jié)變換的機制,所以準確地說屬于“太陰太陽歷”。
歷法通過朝鮮半島從中國傳入日本。根據(jù)《日本書紀》的記載,推古天皇十年(602)百濟僧人觀勒將百濟使用的《元嘉歷》帶到日本。持統(tǒng)天皇六年(692)《儀鳳歷》和《元嘉歷》并用,文武天皇元年(697)日本開始單獨使用《儀鳳歷》。后來,唐朝在開元十七年(729),即日本的天平元年制定了《大衍歷》。天平七年(735),吉備真?zhèn)鋵ⅰ洞笱軞v》帶到了日本,但日本實際采用《大衍歷》的時間比唐朝晚了34年。780年,《五紀歷》被遣唐錄事內(nèi)藥正羽栗臣翼帶到日本,這部歷法唐朝從寶應元年(762)用到了興元元年(784),天安二年(858)日本開始采用《五紀歷》。日本貞觀元年(859)渤海國大使鳥孝慎獻上了當時唐朝使用的《長慶宣明歷經(jīng)》,《宣明歷》由徐昂在長慶二年(822)創(chuàng)制,唐朝從第二年起使用了71年。歷博士真野麻呂經(jīng)過驗證,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歷法,因此建議朝廷改用《宣明歷》。
862~1684年,日本一直根據(jù)中國的《宣明歷》制定每年的歷法。歷法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歷法與天象(如日食、月食)不符成為了一個問題,歷法已經(jīng)比實際天象快了兩天。澀川春海通過自己在京都梅小路觀測的天象,修正了中國元代《授時歷》里中國和日本的經(jīng)度差,創(chuàng)制了由日本人制作的第一部歷法《大和歷》。1684年10月江戶幕府下旨改歷,《大和歷》被賜名為《貞享歷》。江戶時代一共經(jīng)歷了四次改歷:“貞享改歷”“寶歷改歷”“寬政改歷”和“天保改歷”。江戶幕府的天文方(江戶幕府時代負責天體運行和歷法的研究機構(gòu))吸收西方的天文學,創(chuàng)造了越來越準確的太陰太陽歷。到了明治時代,政府為了促進近代化對歷法進行了改革。1872年11月9日,政府宣布從1873年起,改用太陽歷(即格里高利歷)。舊歷的明治五年十二月三日變?yōu)樾職v的1873年(明治六年)1月1日。
二、日本舊歷的表述方法
我國出版物中存在不少有關(guān)日本舊歷的錯誤。以豐臣秀吉的去世日期為例,豐臣秀吉去世于日本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即公歷1598年9月18日。但不少專著將去世月份錯寫為公歷8月,比如“豐臣秀吉憂郁成疾,1598年8月18日帶著他擴張主義美夢嗚呼而去”(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頁),“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伏見城內(nèi)病歿,終年63歲(一說62歲),結(jié)束了‘波瀾萬丈,亦是遺臭萬年的一生”(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頁),“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于伏見城去世”(王子午《戰(zhàn)爭事典:日本武士戰(zhàn)爭史》中國長安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頁)。各類工具書中的“豐臣秀吉”條出錯的也很多,比如“1598年8月,因失敗積郁而死”[《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版],“1598年8月在憂慮中死于伏見城(桃山)”(《中外歷史人物詞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598年8月,因失敗積郁而死”(《資本主義大辭典》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598年8月,豐臣秀吉因失敗積郁而死”(《軍事大辭?!ど稀烽L城出版社2000年版)。
我國出版物中正確表示豐臣秀吉去世日期的形式大體可以歸為三類:一是僅寫公歷,如“1598年9月18日,豐臣秀吉在伏見城去世”(鄭彭年《東亞開放史:日中現(xiàn)代化的源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頁);二是舊歷年份后括注公歷年份,如“慶長三年(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伏見城死去”(馮瑋《大國通史: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頁);三是舊歷月日前加注“舊歷”二字,如“秀吉于1598年舊歷8月18日黎明,在伏見城殿的一個房間里,安靜地去世了”(皮波人物國際名人研究中心《豐臣秀吉》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32頁)。日本出版物中的表述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僅寫舊歷,如“慶長三年正月……秀吉臥床不起,八月十八日,以六十二歲的年齡去世了”,“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秀吉在六十二歲時病逝了”。日本出版物中沒有年份,只有月日的古代日期一般指的都是舊歷,而非公歷。二是舊歷年份后括注公歷年份,如“慶長3年(1598)8月18日,秀吉……結(jié)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慶長三年(一五九八)八月十八日,秀吉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還有部分日本出版物采取了“1598年(慶長三年)9月18日”或者“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1598年9月18日)”的形式。日本出版物中最多采用的是“舊歷年份后括注公歷年份”的形式,我國一些出版物遵循了日本出版物對舊歷的表述習慣,也采用了該種表述方法。但是這種只括注公歷年份,不括注公歷月日的表述方法和我國出版物中對非公歷紀年的表述習慣不同,容易引起歧義。
目前中日兩國的出版物都沒有形成有關(guān)日本舊歷的統(tǒng)一標準。下面嘗試在《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基礎(chǔ)上設(shè)定以下原則:第一,舊歷的年月日都用漢字表述,公歷的年月日都用阿拉伯數(shù)字表述。第二,不需要保留舊歷時僅寫公歷,但考慮到舊歷是當時實際使用的歷法,公歷只是為促進理解而換算出來的時間,最好保留舊歷。需要保留舊歷時將公歷括注在舊歷后面,并在年號前加上“日本”二字(日本史專著除外)。如,日本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1598年9月18日)。第三,舊歷月日難以轉(zhuǎn)換為公歷時,將公歷年份括注在舊歷年份后面,并在舊歷月日前加上“舊歷”二字,避免因公歷年份與舊歷月日混用導致讀者誤將舊歷月日當作公歷月日。如,日本慶長三年(1598)舊歷八月十八日。這種表述方法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因為存在錯誤的可能。比如,元祿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公歷中是1703年1月30日,但是元祿十五年對應的公歷年份是1702年。“日本元祿十五年(1702)舊歷十二月十四日”的表述方法容易引起誤解,最為穩(wěn)妥的表述方法為“日本元祿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703年1月30日)”。
三、日本舊歷的核查和換算方法
編輯應保持對數(shù)字的敏感性,特別是人物的生卒日期、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一定要確保準確無誤,遇到無十分把握的數(shù)字一定要核查落實,避免出現(xiàn)時間上的硬傷。進行編輯加工時,一旦遇到日本舊歷要重點進行核查,找多種工具書對照、以不同文獻互相參證,不能固守一家之說或迷信權(quán)威。
首先可以利用《中國大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等國內(nèi)工具書進行初步核查,而后利用日本工具書進一步核查。核查人物生卒日期時可以參考《朝日日本歷史人物事典》(朝日新聞出版1994),該書完整地列出了各個人物生卒的舊歷和公歷日期。比如對豐臣秀吉去世日期的表述為“卒年:慶長3.8.18(1598.9.18)”。利用Kotobank可以完成部分核查任務。
稿件中僅寫有日本舊歷時,應當補充公歷日期。日本舊歷的年份通過“日本年號與公歷年對照表”即可換算為公歷年份,在此不再贅述。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舊歷月份是一月或者十二月,需要確定實際年份是否和年號對應的公歷年相同。舊歷的月和日換算較為復雜,舊歷日期換算為公歷時可以參考的權(quán)威工具書包括:《日本歷日原典》,該書換算了從445年到1872年的日期;《日本陰陽歷日對照表》,該書換算了從445年到1872年的日期,并列有儒略歷日期;《和洋歷換算事典》,該書換算了從1582年到1872年的日期,并列有星期幾;《歷的百科事典:2000年版》,該書換算了從593年到1872年的日期,但僅列了舊歷的每月一日對應公歷的日期。不同對照表不是完全相同的,存在細微差異。因此當舊歷月日換算為公歷的日期不唯一時,若不同的換算方法均有權(quán)威依據(jù),可以同時提供給讀者。
四、結(jié)語
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要對非公歷紀年進行重點核查。在編輯工作后期還可以由專人進行專項檢查,保證日期的準確性和全書的統(tǒng)一性。日本舊歷應采取統(tǒng)一的表述方法,具體的表述方法和示例根據(jù)情況收入編寫體例。以下表述原則對日本舊歷以外的歷法同樣適用。第一,公歷及表示儒略歷、回歷的數(shù)字首選阿拉伯數(shù)字,中國清代及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日本舊歷等其他非公歷紀年則使用漢字。第二,公歷年月日括注在非公歷紀年的年月日之后,避免公歷年份與非公歷月日混用。
參考文獻:
[1]暦の會.暦の百科事典(2000年版)[M].東京:本の友社,1999.
[2]岡田芳朗.日本の暦:舊暦と新暦がわかる本[M].東京:新人物往來社,2009.
[3]早川由紀夫,小山真人,前嶋美紀.史料に書かれた日付の西暦換算と表記法[J].月刊地球,2005,27(11).
[4]余中明.出版物上年份數(shù)字用法不規(guī)范舉例[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2).
[5]李卓.探微日本明治改歷[J].日本問題研究,2018(2).
[6]國立國會図書館.日本の暦[EB/OL].[2019-01-27].http://www.ndl.go.jp/koyomi/index.html.
[7]國立天文臺 天文情報センター.暦計算室·暦Wiki[EB/OL].[2019-01-27].https://eco.mtk.nao.ac.jp/koyomi/wiki/.
[8]山田邦明.戦國の活力[M].東京:小學館,2008:330.
[9]篠田達明.日本史有名人の臨終図鑑[M].東京:新人物往來社,2009:154.
[10]志村有弘.豊臣秀吉[M].東京:ナツメ社,2002:206.
[11]中野等.文祿·慶長の役[M].東京:吉川弘文館,2008:242.
[12]內(nèi)田正男.日本暦日原典(第4版)[M].東京:雄山閣出版,1992.
[13]加唐興三郎.日本陰陽暦日対照表:上下巻[M].東京:ニットー,1991-1993.
[14]釣洋一.和洋暦換算事典[M].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2.
(作者單位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