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岸
一
下雪時,我總想到夏天,因成熟而褪色的榆莢被風(fēng)從樹梢吹散。雪紛紛揚揚,給人間帶來某種和諧感,這和諧感正來自于紛紜之中。雪也許是更大的一棵樹上的果實,被一場世界之外的大風(fēng)刮落。它們漂泊到大地各處,它們攜帶的純潔,不久繁衍成春天動人的花朵。
【品讀】
和諧就是美。雪景無論如何是充滿著和諧美感的,但是葦岸卻未落窠臼,去直寫雪景,反而聯(lián)想到夏天被風(fēng)吹散的榆莢,更將雪想象成果實,與后文春天自然銜接。雪、花之間的類比比喻古詩中也有:“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蘇軾《少年游·潤州作》);“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些詩句膾炙人口,自不必多說,而葦岸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對雪的來源的獨特想象——“更大的一棵樹上的果實”,讓讀者不禁自問:莫非,雪是春的使者或上帝的恩賜?美屬于神的領(lǐng)域?
二
寫《自然與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蘆花,觀察過落日。他記錄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鐘。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
【品讀】
葦岸的語言有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平實中蘊藏著特殊的魔力:落日如圣哲臨終,莊嚴而沉靜;日出如英雄誕生,莊重而熱烈。本段文字更將自然之景升華為哲理沉思:“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人類社會尤其如此,先輩篳路藍縷,后世一朝敗落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少有人能像葦岸一樣,不動聲色又如此出色地將世間的大美植入讀者的內(nèi)心。
三
麻雀在地面的時間比在樹上的時間多。它們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飛到樹上。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農(nóng)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fù)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騎在父親的肩上高聲喊叫,這聲音蘊含著依賴、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樹上就和孩子們在地上一樣,它們的蹦跳就是孩子們的奔跑。樹木伸展的愿望,是給鳥兒送來一個個廣場。
【品讀】
記得有一篇文章對比過麻雀和喜鵲與人的不同關(guān)系,作者對在屋檐下筑巢卻又保持高冷的燕子不吝贊美,卻對喜歡人前蹦跳而又不和人親近的麻雀頗多嘲諷,構(gòu)思巧則巧矣,但我更喜歡葦岸在這段文字里所展現(xiàn)的和樂寬容態(tài)度,不以人心人性之惡行惡相比之于其他生靈,這也是一種美——寬容自省、敬畏生命的人性之美。
四
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一只鷂子。它靜靜地盤旋,長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徑直俯沖下來,但還未觸及地面又迅疾飛起。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類的擴張在平原上已近絕跡的野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預(yù)言過的野兔:“要是沒有兔子和鷓鴣,一個田野還成什么田野呢?它們是最簡單的土生土長的動物,與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質(zhì),和樹葉、土地是最親密的聯(lián)盟。看到兔子和鷓鴣跑掉的時候,你不覺得它們是禽獸,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颯颯的樹葉一樣。不管發(fā)生怎樣的革命,兔子和鷓鴣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長的人一樣。不能維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無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勞盤旋的鷂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榮。
【品讀】
葦岸想起的“田野往昔的繁榮”讓我不寒而栗,工業(yè)革命開始后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其實更像是對子孫后代的屠戮,曾經(jīng)繁榮的田野自身也在日益萎縮、虛弱乃至荒蕪貧瘠,原本為生存搏殺的鷹兔正在共同走向消亡。終有一天,人們會悚然發(fā)現(xiàn),生命之間為了生存的爭斗,才是真正的自然之美,而人類則是扼殺世間之美的劊子手。
五
在我窗外陽臺的橫欄上,落了兩只麻雀。那里是一個陽光的海灣,溫暖、平靜、安全。這是兩只老雀,世界知道它們?yōu)樗赣硕嗌匐r鳥。兩只麻雀蹲在輝煌的陽光里,一副豐衣足食的樣子。它們瞇著眼睛,腦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毫無顧忌。它們時而啼叫幾聲,聲音樸實而親切。它們的體態(tài)肥碩,羽毛蓬松,頭縮進厚厚的脖頸里,就像冬天穿著羊皮襖的馬車夫。
【品讀】
語言之美首先表現(xiàn)在形式上:麻雀“豐衣足食的樣子”,用擬人手法將麻雀的滿足、平和表現(xiàn)出來;體態(tài)“像冬天穿著羊皮襖的馬車夫”,比喻貼近生活而又顯得新奇。老雀為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我們?nèi)耍粌H僅是它們這個族群,哺育雛鳥,這些文字立刻提升了文段的境界,這是語言之美的更高表現(xiàn)——出于對生靈的熱愛而真情流露。
六
我時常憶起一個情景,它發(fā)生在午后時分,如大兵壓境滾滾而來的黑云很快占據(jù)了整面天空。隨后,閃電迸綻,雷霆轟鳴,豆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煙霧四起,驟雨像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fù)仇的巨人。就在這萬物偃息的時刻,我看到一只銜蟲的麻雀從遠處飛回,雷雨沒能攔住它,它的兒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從空中降落飛進檐間的一瞬,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
【品讀】
本段文字,美在母性對困難乃至苦難的無畏?!绑E雨像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fù)仇的巨人”一句,將驟雨的兇猛來勢和對世間生靈的威懾力表達得淋漓盡致;“萬物偃息”寫出了世間生靈對雷雨的屈服。一只銜蟲的麻雀無論如何無法與搏擊長空的雄鷹、雨中跳著芭蕾的春燕比姿態(tài)之美,但它卻使作者想到了如精靈一般的蜂鳥,無疑是麻雀的母性帶來了審美的愉悅。
七
已經(jīng)一個月了,那窩蜂依然伏在那里,氣溫漸漸降低,它們似乎已預(yù)感到什么,緊緊擠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臨。只有太陽升高,陽光變暖的時候,它們才偶爾飛起。它們的巢早已失去,它們?yōu)槭裁床辉谑コ驳哪且惶祜w走呢?每天我看見它們,心情都很沉重。在它們身上,我看到了某種大于生命的東西。
【品讀】
初讀時很難理解還有什么東西比生命更大,畢竟,在大部分人看來,種群的延續(xù)是所有生命體的本能,為了種群的延續(xù),淘汰、犧牲才是主旋律。但是從失去巢穴的那窩蜂那里,作者看到的是同一種群同生死、共進退的團結(jié)與和諧,是對苦難的蔑視、對死亡的直面。這,其實也是對生命的謳歌。
八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臨的跡象。整整過了一冬的北風(fēng),已經(jīng)從天涯返回。看著曠野,我有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踩在松動的土地上,我感到肢體在伸張,血液在涌動。我想大聲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愛默生認為,每一個人都應(yīng)當與這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guān)系。勞動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fā)生基本的聯(lián)系。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未踏上土地。
【品讀】
勞動創(chuàng)造美,土地上的勞作是最基礎(chǔ)的勞動,它讓人們與這個世界、這個賴以生存的星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聯(lián)系,更創(chuàng)造出了最樸實動人的美?!坝幸徊糠秩?,一生從未踏上土地”,說的是那些輕視體力勞動,蔑視勞動者的人,這些人未必都是高高在上的勞心者,也可能是那些終年勞作卻視勞作為畏途的勞力者。葦岸以此告誡那些不愿與土地親近的人:輕視勞作的人,將失去對世間之美的鑒賞力。
九
一次,我穿越田野,一群農(nóng)婦,蹲在田里薅苗。在我凝神等待遠處布谷鳥再次啼叫時,我聽到了兩個農(nóng)婦的簡短對話:
農(nóng)婦甲:“幾點了?”
農(nóng)婦乙:“該走了,十二點多了。”
農(nóng)婦甲:“十二點了,孩子都放學(xué)了,還沒做飯呢。”
無意聽到的兩句很普通的對話,竟震撼了我。認識詞易,比如“母愛”或“使命”,但要完全懂它們的意義難。原因在于我們不常遇到隱在這些詞后面的,能充分體現(xiàn)這些詞含義的事物本身;在于我們正日漸遠離原初意義上的“生活”。我想起曾在美術(shù)館看過的美國女畫家愛迪娜·米博爾畫展,前言有畫家這樣一段話,我極贊同:“美的最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肩負著重任的人們的高尚與責(zé)任感。我發(fā)現(xiàn)這一特點特別地表現(xiàn)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田園鄉(xiāng)村的人們中間。”
【品讀】
美是高尚與責(zé)任感。高尚與責(zé)任感并非陳詞濫調(diào),也非遙不可及,它們甚至可以說來源于最普通的人的最平凡的生活。文中兩個農(nóng)婦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的對話是“母愛”這個永恒話題的體現(xiàn),雖然沒有諸如“奉獻”這般使人肅然起敬,沒有“犧牲”這般令人驚心動魄,但這最樸實的言語中所體現(xiàn)的最樸素的情感,同樣有著震撼人心的美。
十
進入冬天,便懷念雪。一個冬天,迎來幾場大雪,本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如今已成為一種奢求(誰剝奪了我們這個天定的權(quán)利?)。冬天沒有雪,就像土地上沒有莊稼,森林里沒有鳥兒。雪意外地下起來時,人間一片喜悅。雪賦予大地神性;雪驅(qū)散了那些平日隱匿于人們體內(nèi),禁錮與吞噬著人們靈性的東西。我看到大人帶著孩子在曠地上堆雪人,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定同樣進行著許多歡樂的與雪有關(guān)的事情。
可以沒有風(fēng),沒有雨,但不可以沒有雪。在人類美好愿望中發(fā)生的事情,都是圍繞雪進行的。
【品讀】
同樣寫雪,這一段文字重點在寫雪的作用——“賦予大地神性”。作者相信雪的純潔不僅可以讓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凈,也可以讓蒙了世俗塵埃的心靈短暫地找回自我,覓得歡樂。作者用大地需要莊稼,森林需要鳥兒來與冬天需要雪進行類比,說明雪的不可或缺,這也與后文“可以沒有風(fēng),沒有雨,但不可以沒有雪”的結(jié)論相呼應(yīng),“人類美好愿望中發(fā)生的事情,都是圍繞雪進行的”則表明,雪不僅意味著童真和歡樂,它也可以對人間起到凈化和催化的作用。
十一
一只山路上的螞蟻,銜著一具比它大數(shù)倍的蚜蟲尸體,正歡快地朝家走去。它似乎未費太多的力氣,從不放下獵物休息。在我粗暴地半路打劫時,它并不驚慌逃走。它四下尋著它的獵物,兩只觸角不懈地探測。它放過了土塊,放過了石子和瓦礫,當它觸及那只蚜蟲時,便再次銜起。仿佛什么事情也未發(fā)生,它繼續(xù)去完成自己莊重的使命。
【品讀】
葦岸“孩子氣”的觀察和同樣“孩子氣”的打劫充滿了情趣,也散發(fā)著理趣。使命感使這只螞蟻勇敢而專注,人們有必要反躬自省:自己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是不是心無旁騖?自己所謂的理想是不是其實很惡俗?自己是不是太在意外界的干擾?
人們對螞蟻的力量似乎總是停留在群體上,但實際上,螞蟻能輕松舉起比它體重重得多的東西;人們對于自己的力量又似乎過于自信,以至于時常在使用力量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心。
十二
我把麻雀看作鳥類中的“平民”,它們是鳥在世上的第一體現(xiàn)者。它們淳樸和生氣,散布在整個大地。它們是人類卑微的鄰居,在無視和傷害的歷史里,繁衍不息。它們以無畏的獻身精神,主動親近莫測的我們。沒有哪一種鳥,肯與我們建立如此密切的關(guān)系。在我對鳥類作了多次比較后,我發(fā)現(xiàn)我還是最喜愛它們。我刻意為它們寫過這樣的文字:
它們很守諾言
每次都醒在太陽前面
它們起得很早
在半道上等候太陽
然后一塊兒上路
它們仿佛是太陽的孩子
每天在太陽身邊玩耍
它們習(xí)慣于睡覺前聚在一起
把各自在外面見到的新鮮事情
講給大家聽聽
由于不知什么叫秩序
它們給外人的印象
好像在爭吵一樣
它們的膚色使我想到
土地的顏色
它們的家族
一定同這土地一樣古老
它們是留鳥
從出生起
便不遠離自己的村莊
(《麻雀》)
(選自《大地上的事情》,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略有刪節(jié))
【品讀】
葦岸的文字總有動人的魅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就在于他的“平民”意識。他總是懷著最大的善意欣賞在這優(yōu)勝劣汰的殘酷世間為生存斗爭的弱小生靈,并對人類藐視殘害其他生命的行為自省。歸根到底,“平民”意識就是生命意識,就是對世間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平等看待,平等相待。這種平等、悲憫的精神,是對世間大美的尊重與擊賞,也是實現(xiàn)和諧世界、天下大同的思想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