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206塊骨骼。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塊此前被認為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的骨骼已悄然復原。這就是豆骨—位于膝蓋后方肌腱中的一塊小骨頭,直徑不足1.3厘米。它被稱為“骨骼闌尾”,因為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150多年進行的2.1萬多項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豆骨在人體存在的概率是100年前的3倍,全球40%的人都長有豆骨。這可能是因為現(xiàn)代飲食讓人類變得更高、更重,令人的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導致人體長出更多骨骼以緩解壓力。但隨之產生的問題是,膝蓋骨骼會磨損重要的軟骨組織,從而導致骨關節(jié)炎。研究發(fā)現(xiàn)骨關節(jié)炎和神秘豆骨的存在具有直接聯(lián)系,骨關節(jié)炎患者長有豆骨的概率是非骨關節(jié)炎者的兩倍。
一個國際團隊分析了超過30萬人基因中約210萬種常見基因變異,在綜合考慮這些變異可能對體重產生的影響后,開發(fā)出一套名為“多基因風險評分”的肥胖風險評分系統(tǒng)。隨后,研究人員用另外約30萬人的數據驗證這套評分系統(tǒng)。結果顯示,肥胖風險評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中,有83%的人確實超重或肥胖,17%的人體重正?;蚱?。研究還顯示,肥胖風險評分最高的那部分成年人平均比評分最低的成年人重13千克,并且前者重度肥胖的風險是后者的25倍。不僅如此,評分反映出的肥胖風險在生命早期已十分明顯。大約3歲時,評分不同的人體重差異開始變得顯著。到18歲時,評分最高的人平均比評分最低的人重12千克。不過,這種依據基因評估肥胖風險的方法也引來不少爭議。有專家認為,決定一個人胖瘦的不只是基因,還包括飲食、運動等環(huán)境因素,僅憑基因檢測無法準確預測肥胖風險。
心臟起搏器等植入式醫(yī)療儀器一般都是依靠電池提供能量的,這些電池不僅笨重堅硬,而且壽命較短。中美科學家團隊開發(fā)了一種植入式能量收集系統(tǒng),可從心臟跳動中收集足夠的能量,為起搏器供能。這個能量收集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機械耐久性,另配有一個電源管理單元和一個起搏器。這一裝置被植入成年豬體內后,不僅可以進行心臟起搏,還能糾正竇性心律不齊(一種心臟節(jié)律不規(guī)則),從而避免可能導致的死亡。盡管這一系統(tǒng)還需在尺寸、效率和長期生物安全性方面做進一步優(yōu)化才能最終用于人體,但每次心動周期所收集的能量已經超過了人類心臟起搏所需要的能量。
動物壽命往往與體型大小密切相關。大型動物的壽命通常比小型動物要長,如非洲象的壽命可達70年,普通家鼠通常只能活1~3年。然而,有些蝙蝠可以活40年之久,不僅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得多,而且也比其他蝙蝠至少長4倍。這些長壽蝙蝠有菊頭蝠、長耳蝠、常見的吸血蝙蝠以及一種鼠耳蝠。研究人員對已知與壽命相關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包括體型大小、是否有在巖洞中生活的習慣、是否冬眠等,還包括一些之前未考慮過的信息,如雄性和雌性之間的體型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長壽的蝙蝠有冬眠時間長以及能夠更有效地保存能量的特點。比如,吸血蝙蝠可以調節(jié)自己的體溫高低,這在哺乳動物中非常少見。這種能力讓吸血蝙蝠能夠在無法吸血的情況下保留能量。科學家此前發(fā)現(xiàn),這種能夠忍受體溫變化的能力也許能提高哺乳動物的抗感染能力。如果人類能掌握蝙蝠的這些能力,壽命可達240年之久。
以色列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設計和打印出充滿細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此前打印出的心臟結構只是無血管的簡單組織。具體過程是,首先從患者身上取得脂肪組織,然后將其中的細胞分離出來。這些細胞被重新編程為多能干細胞后,能分化出心臟細胞或內皮細胞。接下來,將膠原蛋白和糖蛋白等細胞外基質(ECM)加工成個性化的水凝膠,將分化的細胞與其混合,用于打印具有患者特異性、無排異性的帶血管的心臟組成部分,最終獲得完整的心臟,并能像真實心臟一樣跳動。使用“原生”患者特異性材料對于成功設計個性化組織和器官至關重要。雖然目前這顆3D打印心臟僅有兔子心臟大小,但研究人員相信,采用相同的技術能獲得尺寸更大的心臟。
漢藏語系是僅次于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它包含逾400種語言和方言,如漢語、緬甸語和藏語,總使用人數達15億左右。對于漢藏語系起源于何時何地,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北方起源”假說認為起源于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中國研究人員從遺傳學、計算生物學、語言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等方面收集證據建模評估不同的語言譜系,得出的最新結論支持了北方起源假說。隨著一組人向西遷入西藏、向南遷入緬甸,另一組人向東和向南遷移而最終成為漢人,漢藏語系也分成了兩個語族:漢語語族與藏緬語族。新的結論認為,兩者分流時間應在5900年前,這一時期正好對應于中國北方仰韶文化的晚期階段和馬家窯文化的早期階段。本次研究的發(fā)現(xiàn)符合語言隨農業(yè)擴散的觀點,而且擴散的時間點與考古證據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