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茂雪,雷仕林,陸艷
(銅仁學院教育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小齡聽障兒童被及早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特殊教育專家威爾森(Mary Wilson)說過,“聽障兒童則屬于‘無嚴重的智力或情緒障礙,但有聽覺能力缺陷的兒童’,而這些兒童必須獲得特殊、額外的技能,學習運用特殊的儀器來克服他們的障礙”[1]。而獲得這種技能的途徑就是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以及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IFSP)。
近年來,以家庭為本位的康復模式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IFHP)暨以家庭為中心,著重強調(diào)家長(或監(jiān)護人)和家庭其他相關成員在聽障兒童自然生長環(huán)境中的持續(xù)支持和自然示范、強化作用。IFHP模式是IEP與IFSP融合下產(chǎn)生的一種以家校合作為基礎的新型康復模式[2]。本質(zhì)上是探求聽障兒童學習自然而持續(xù)地發(fā)生,是一種適用于家庭背景下關注家長(或監(jiān)護人)養(yǎng)育與聽語康復細致經(jīng)驗技巧培建與應用效果的有效干預模式。但是,目前我國對于聽力障礙兒童IFHP模式的相關研究非常稀少,將IFHP模式中的家長親職核心知識技能培訓課程應用于實踐中的例子更是罕見[3]。該研究通過對0~3歲小齡聽障兒童實施IFHP模式早期干預后階段康復效果評估,以家庭為中心康復模式發(fā)展小齡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的規(guī)律,逐步探索IFHP模式在家庭早期干預中的應用以及康復訓練效果,以期為小齡聽障兒童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的有效方法提供參考。
果果,男,出生于2013年11月3日。在出生后8個月,奶奶發(fā)現(xiàn)異常,經(jīng)檢查為左耳聽障程度94.6dB/HL,右耳聽障程度96dB/HL,確診后即雙耳佩戴助聽器。在佩戴助聽器后,聽到聲音能轉(zhuǎn)頭,助聽效果較理想。研究者通過查閱果果第一次評估記錄發(fā)現(xiàn),果果對林氏六音察覺好,能識別聲響玩具,可模仿單音單字詞。果果性格活潑開朗,家庭環(huán)境氛圍融洽,家人對其康復訓練持支持態(tài)度,由于父母工作原因,主要照顧者為奶奶,除去日??谡Z訓練,平時在家進行1h左右的康復訓練。
(1)訪談法。該研究采用了家庭訪談表(重慶師范大學兒童實驗學校資料),主要由研究對象主要照顧者進行書面填寫,以便于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家庭環(huán)境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做一個初步的了解,為后期的康復訓練提供一個參考的依據(jù)。
(2)聽覺語言評估方法。康復教師分別對果果IFHP模式干預前與干預后的聽覺分辨、識別與理解以及言語構音進行評估。測試環(huán)境選擇本底噪音≤45dBA的專業(yè)測聽室。
(3)干預方法。該研究主要通過由研究者、家長以及康復教師共同完成的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IFHP)對研究對象的聽力語言康復進行干預。
(1)訓練目標。通過對果果既往資料的查閱分析,研究者制定了以下的訓練目標:①能夠認讀1~100;②能夠辨識舌面音q、x;③能夠背誦兒歌《小白兔》、古詩《望廬山瀑布》《三字經(jīng)》片段。
(2)研究問題。根據(jù)研究對象果果的訓練目標,主要從以下角度探討IFHP模式對聽力語言康復干預研究問題:①IFHP模式對小齡聽障兒童詞匯的掌握是否有積極影響?②IFHP模式對小齡聽障兒童聽力語言能力發(fā)展是否有積極影響?
在IFHP模式訓練過程中,通過集體講授、教師示范講解以及個別指導對家長進行聽力語言康復技能培訓,例如:在訓練家長聽力康復技能——發(fā)音時,康復教師通過視頻講解、語言描述以及動作示范,在家長掌握康復技能要領后,再讓家長輔導康復。家長參與的康復訓練主要為生活中常說的字、詞以及句子。
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IFHP)訓練過程如下。
第一次訓練,康復教師通過詢問家長,了解家庭基本情況、親子關系、教育方式以及對兒童的康復期望值,并做好詳細記錄。
第二次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康復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展示聽力語言康復訓練技能,再進行一對一輔導;康復教師通過發(fā)音示范、身體引導等方式,讓家長更有效地學習到康復知識并且能夠應用于實踐??祻徒處煄椭议L結(jié)合家庭環(huán)境特點和兒童聽障程度與聽力語言康復發(fā)展需要,通過對其進行聽力語言康復技能的培訓,讓家長在家也能對聽障兒童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利用聽障兒童的參與聽力,鞏固兒童在校學習內(nèi)容,培養(yǎng)兒童聆聽的習慣,提升察覺、分辨、辨識和理解聲音的能力。
第三次訓練,情景教學。家長學會在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情景中教聽障兒童說話。針對單字以及詞語的學習,家長通過卡片、食物、生活用品等實物進行訓練,例如:吃飯時,教碗、筷子、桌子、椅子以及食物的味道酸、甜、苦、辣等詞語,這樣既教會了兒童發(fā)音,又讓兒童將詞語與實物一一對應起來。
第四次訓練,針對聽障兒童單字、詞語以及句子的訓練,要求家長在家庭中堅持開展聽覺、口部運動基礎訓練;堅持每天給兒童練習發(fā)音,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并進行生活應用適應性拓展。通過與人交談、朗讀文章等方式加強言語構音能力。在學習句子時,家長通過提供情景,讓兒童在情景中練習句子的使用,讓其對句子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通過詢問上課:“果果,早上好!奶奶,早上好!果果今天早上上完個訓課后,要去哪里上學?奶奶,果果今天早上上完個訓課后要去XX幼兒園上學?!?/p>
第五次訓練,家長在閱讀故事時,可以引導果果在故事情景中練習發(fā)音的同時學會思考問題。例如:在閱讀《小腳鴨》系列“我很不錯”的故事時,引導果果回答“誰不錯?為什么它不錯?不錯是什么意思?”等問題。在IFHP模式訓練中,果果的詞匯量以及句子使用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與人交流過程中,果果能適當?shù)貙λ勗掝}進行轉(zhuǎn)換和延伸。但是,果果存在部分聲母“替代”的現(xiàn)象,例如,把“q”替換為“x”。研究者和家長在密切觀察后發(fā)現(xiàn),果果不會發(fā)“q”,是因為果果不會吸氣。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通過用吸管對果果進行吸氣訓練后,再針對“q”和“x”進行集中訓練。例如:通過讓果果觀察教師的發(fā)音方式或者將果果的手放到教師嘴前感受發(fā)“q”時的氣聲再模仿發(fā)音,然后再通過詞語氣球、生氣、西瓜、稀飯等強化。
另外,由于果果2019年9月將進入普通小學就讀一年級。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有幾次訓練康復教師選擇在充滿干預因素的環(huán)境里對其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讓其提前適應小學生活。
(1)IFHP模式下聽障兒童詞匯量情況。
由表1可知,在康復教師與家長的長期努力下,果果的單字總數(shù)達到了454,詞語總數(shù)為785,簡單常用句子總數(shù)為88。果果在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模式下,詞匯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表1 詞匯量記錄表
(2)IFHP模式下聽障兒童表現(xiàn)情況。
由表2可知,果果在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設定的訓練目標。在學習生活中,能較主動地與人交流,并且能使用問句征求家人的意見,能較好地融入普通幼兒園的教學活動。
表2 聽障兒童表現(xiàn)情況前后對比表
(3)IFHP模式下聽障兒童語言能力的對比分析。
由表3可知,在IFHP模式下,經(jīng)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果果的語法、理解能力語言年齡達到4歲,表達、交往能力語言年齡為2歲。語言康復級別由干預前的2.2級提升到3級,平均綜合語言年齡由2.8歲上升為3歲。由訓練結(jié)果可知,果果的語法和理解能力較好,但在表達與交往方面,仍需要教師與家長堅持輔助訓練。
表3 聽障兒童訓練前后語言能力對比表
(1)IFHP模式對小齡聽障兒童詞匯量有積極影響。在康復教師與家長長期的康復訓練下,果果能夠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親社會行為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其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也日益豐富,在課堂活動中變得極為主動,較好地融入了普通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由訓練記錄表可知,在實施IFHP模式期間,經(jīng)過康復訓練,果果的字、詞語、句子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單字達到了454個,詞語達到了785個,句子達到了88句。從訓練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果果的詞匯量在不斷增加,聽力語言能力也明顯提升,IFHP模式對小齡聽障兒童詞匯量具有積極影響[4]。
(2)IFHP模式對小齡聽障兒童聽力語言能力有積極影響。由訓練結(jié)果可知,果果在學校接受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后,家長在家再對其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且對在校所學內(nèi)容進行鞏固復習,將會大大提升學習效率以及康復效果。果果在IFHP模式和助聽干預下,聽覺語言能力發(fā)展迅速。早期干預6個月內(nèi),每3個月均有顯著變化,6~9個月出現(xiàn)平臺期,9個月之后再次出現(xiàn)顯著變化。經(jīng)過教師以及家長的長期努力,果果于2017年9月在普通幼兒園入學,在2019年9月將進入普通小學就讀一年級。
(3)重視IFHP模式在家長康復技能的培訓。
IFHP模式著重強調(diào)家長對兒童的自然作用。家庭因素直接影響著康復效果,幫助家長掌握康復訓練知識,熟悉有關聽障兒童的教育與康復知識,使家庭成為兒童自然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家長接受針對性訓練指導是一種必然趨勢[5]。曹莉(2016)等人也強調(diào),在IFHP模式的運用下,家長和家庭其他成員在聽障兒童自然生長環(huán)境中的持續(xù)支持和自然示范、強化作用,使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4)重視IFHP模式在家校合作的作用。
學校對整個家校合作支持保障體系起著指導、實施、研究作用。聽障兒童的家長容易出現(xiàn)過度溺愛或忽視的教養(yǎng)態(tài)度,這都不利于聽障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家長正確的教養(yǎng)觀以及學校的有力支持和合作,對聽障兒童的聽力語言康復將起到積極的作用[6]。通過IFHP模式,對教師及家長進行康復技能培訓,有利于提高教師與家長的教育水平,能更大限度地滿足聽障兒童成長需要。此外,在康復訓練中,家庭與學校的康復訓練方法可以相互融會貫通,能讓聽障兒童在改善自身缺陷帶來影響的同時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進步,更大程度地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