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現(xiàn)將五年級主題整合的相關策略以及整合后的思考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我們?yōu)槭裁匆M行整合——這里的整合指“學科內”的整合
第一,用進修學院祝傳武主任的話說,“整合”的目的就在于省時、高效。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終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二,從教材的角度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曾說過,我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水平,只能算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就是說,語文教材內容本身因受時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語文內涵是受爭議的,或者說是缺失的。這就給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要求,教語文絕不等于教“語文書”。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是語文現(xiàn)象與閱讀方法。應當積極整合、調整、補充語文課程。
第三,眾所周知,教材的版本是有很多的。但是高考考綱的考點卻一樣。你不能說學習人教版的學生,考不過北師大版,或者滬科版的學生。北碚區(qū)因為地方保護政策,小學都是學的西師版教材,低段的識字量大大超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版本,各具特色,再一次說明教材只是一種工具。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擷取各個版本的精華,整合也尤顯重要。
二、從五年級教研組展示的單元主題整合來看
五節(jié)課例均是直接關注學生學習方法,教材只是作為教師強化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表達訓練、思維訓練的“用具”。并且這幾篇課文,哪些可以用,哪些重點用,哪些簡單帶過,是經(jīng)過年級組集體備課的思考。
五年級五位教師在李會華副校長的引領下,集體備課五節(jié),分別是閱讀指導課:《字詞理解有妙方》、《歸納文章主要內容》《字里行間的愛國情》,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運用》以及口語交際表達課:《勿忘國恥,振新中華》。這五節(jié)課摒棄了繁瑣的教材分析,集中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的理念。陳露老師教學的《字詞理解有妙方》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整合學習了七單元三篇課文生字詞,學生能學懂得老師不再教,學生提出的難理解的詞,老師指導學生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文中語言描述法、或者是資料補充等,去理解掌握。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學生牢牢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說是詞語理解,其實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以便于幫助學生在課外掃除字詞障礙,大量閱讀。劉娟老師所教學的《歸納文章主要內容》也是目標非常明確的,我們其他教師可能會泛泛地理解為把七單元這三篇課文放在一塊兒一起歸納,實際上任課教師對課文的解讀是很重要的,劉老師根據(jù)七單元課文大都是敘事性文章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六要素”串聯(lián)法對“敘事性”的文章進行概括主要內容的訓練。并補充了西師版、北師大版兩篇敘事性的文章,強化訓練“六要素”串聯(lián)法。由此看,主題整合,教師對語文訓練點的敏感度是很關鍵的。牟曉秋老師執(zhí)教的《字里行間的愛國情》也是緊緊圍繞單元重訓——體會字里行間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之情。教師巧妙地利用本單元的課文,以《圓明園的毀滅》閱讀指導為例,引導學生關注文章開頭結尾,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對比感悟,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并引導學生放聲朗讀,聯(lián)想畫面,聯(lián)系資料與時代背景等方法品悟感情。以一篇帶多篇,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學習本單元其他兩篇課文。這樣的閱讀教學,教師的專業(yè)性是很關鍵的,這幾篇課文就相當于做菜的材料,你端出什么樣的“菜品”來,還全憑教師去挖掘創(chuàng)造。李會華老師執(zhí)教的《如何收集整理資料》和何怡老師執(zhí)教的《勿忘國恥,振新中華》兩節(jié)課很受教師們的歡迎。李會華老師關注學生在高年級通過課文相關資料的搜集來擴充課文內容,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加明晰的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但這僅僅是在課堂上所體現(xiàn)的目標。最根本的目的是:通過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從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如何整理資料、怎樣在學習中運用資料,這些習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訓練。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運用,并逐步提升,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我們看到,通過孩子們搜集整理的資料,在學習時,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清楚了,對文章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得更加深刻了。在演講與表達中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演講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主題式整合模式下的課程整合困惑
1. 個別教師可能從品質課堂的“全然性”上提出疑問
這樣一來,那差一點的學生怎么辦呢?預習的要求是否拔高了?事實上通過本次教研活動的嘗試,各班的學困生,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課堂上表現(xiàn)積極,發(fā)言踴躍。主題式單元整合,因為把更多自讀、自悟、小組討論、組外互動,生生交流的時間與機會留給了學生,并且更加關注“模式”化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學以得法,所以對差生來說,反而是很有利。
2. 主題式整合支解了某些篇章,對原本美的課文,如何進行賞析
像朱自清的《匆匆》這樣的經(jīng)典美文,如果還是套用主題式整合,而不關注整篇的意蘊,就有失斷章取義之嫌。我們應該回歸文本整體的美,所以有的教師提出主題式整合還應該再加一種課例,就是美文鑒賞課。通過美文鑒賞結合單元主題,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
3. 主題式整合后,作業(yè)的設計,也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
四、學科內其他整合模式的思考
怎樣整合效果更好?祝主任指出各有各法,套路不一,希望各學校要立足實際,勇于嘗試。學科單元主題式整合只是給課程整合打開了小小一扇窗。我們還可以積極嘗試各種學科整合。
一是按體裁進行整合。二是按作者進行整合。三是按課型進行整合。四是按教育主題進行整合。五是按構段模式進行中整合。六是低段的字詞教學整合。七是詩歌按季節(jié)、作者、表達思想進行整合。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有一款適合自己的整合模式,關鍵是去嘗試探索。
最后我想說,整合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嘗試著、探索著,領著我們向前去。
參考文獻
[1] 姚瑜.依托主題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基于單元主題教學群文閱讀的嘗試[J].教育革新,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