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淑卿 俞晨晨
一天早晨,孩子們在南面操場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圍墻邊的灌木叢上有一只會爬的、細細長長的、棕灰色的螳螂。孩子們好興奮?。〈蠹覈吙催呎f:“螳螂的頭是三角形的?!薄把劬ο駜蓚€透明的小燈泡,看起來好像沒有眼珠子,它還會瞪你一眼呢!”“它的嘴巴一直在動,好像在吃東西?!薄八亲鼗疑?,跟我上次看到的螳螂顏色不一樣,上次看見的是綠色的。”“是不是因為它年紀大了,所以是這個顏色?”“它有四條細細長長的腿,特別是前面兩條腿像兩把大刀一樣,大刀是用來切食物的,特別厲害。”孩子們觀察了很久都不愿離去,還請求我把螳螂帶回教室??粗且浑p雙祈求的眼睛,我答應把螳螂帶回教室養(yǎng)一段時間。
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把螳螂帶回了教室,大家也因為螳螂的到來而忙碌起來。樂樂給它找了一個透明的小塑料桶當家,豆丁找來了孩子們喜歡吃的餅干、薯片、米飯喂給它。只要一有空,他們就圍著螳螂看它有沒有吃東西。一天過去了,螳螂一點也沒吃。孩子們非常著急:“它到底喜歡吃什么東西呢?”我說:“今晚回家找找答案吧!”
當天晚上,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wǎng)找答案。原來,螳螂是肉食動物,喜歡吃各種肉和蟲子。第二天早上,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相關的食物,有燒熟的肉,還有螞蟻、蚯蚓、飛蛾等一些小蟲子?!巴郏∵@么多種食物,我們是全部一起放進去,還是每次放一種進去給它吃?”我問。小可說:“還是每次放一種吧,這樣我們能看清楚它吃東西的情況?!?/p>
于是,我們開始了“螳螂喜歡吃什么”的實驗。一天下來,我們看到螳螂沒有動過熟肉,也沒動死了的小蟲子,但它吃掉了活的小飛蛾。這下,大家知道螳螂喜愛的食物是活的小蟲子。看到這個結(jié)果,小雪開始發(fā)愁了:“難道要我們每天去抓活飛蛾?太難抓了!書上不是寫它是食肉動物嗎?為啥它不吃肉?”“它平時在草叢里都是吃生的食物,你給它熟的肉可能就不吃了!”我說?!澳俏覀兠魈鞄c生肉喂喂看。”小宇提議到。
第三天,保育老師去幼兒園食堂拿了點嫩嫩的生豬肉,有一小塊掛在了盒子頂上,還有一點掉在了盒子下面。沒想到螳螂發(fā)現(xiàn)了掛在頂上面的一塊肉,一把抱住美美地吃了起來,小嘴巴咬著肉一點一點地把肉吃完,然后還不停地用前面兩條大腿擦臉和觸角??粗氤匀獾臉幼?,棒棒問:“為啥它一邊吃一邊擦臉和觸角?”小宇說:“老師,上網(wǎng)查一下!”我搜索之后得到的結(jié)果是:觸角是螳螂用來聞氣味的,如果臟了就聞不清氣味了,所以它吃完東西后總是要不停地擦臉和觸角。就這樣,我們又學到了新知識!
第四天早上,妞妞在看螳螂的時候說:“它的家太小了,里面空空的,沒地方可以爬,好可憐。我們能不能給它做一個大一點的家呢?” “你們覺得它的家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我問。小虎說:“平時它生活在草叢和樹林里,它應該喜歡樹葉、樹枝、小草吧!”幾個孩子都同意他的說法,于是,晨間運動的時候,他們在幼兒園里收集了很多新鮮的樹葉、小草、長短不一的樹枝帶回教室,又找了一個大的透明盒子,為螳螂布置新家。
孩子們把新鮮的樹葉和小草都挑出來整齊地鋪在柜子底部,當作是螳螂的小床;把長長短短的樹枝一撮撮地綁起來做成樹杈洞,讓螳螂在洞里可以鉆來鉆去玩游戲;兩根樹杈中間綁了一根繩子,螳螂可以在上面爬;甜心在美工區(qū)做了一個小秋千放在里面可以讓螳螂蕩秋千;最后,妞妞還在里面淋上了一些小水珠,因為資料上顯示螳螂喜歡喝干凈的露水……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愿望為螳螂造了一個新家,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螳螂送到新家里去。螳螂住進新家以后活動的地方多了,一會兒這邊爬爬,一會兒那邊爬爬,感覺比以前開心多了。
看到新家給螳螂帶去快樂,孩子們非常得意。幾天后,孩子們又有了新的擔憂:螳螂獨自在新家里待著,沒有朋友會不會很無聊呢?大家都覺得應該給螳螂找個伙伴。于是,他們搜尋了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可惜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只螳螂。過了雙休日,小宇帶來了一只綠螳螂,大家迫不及待地把兩只螳螂放在了一起。沒想到兩個小東西一碰面就抱在一起開始打架,孩子們著急地讓我把它們分開。我用筷子把它們分開了,但沒過一會兒,它們又開始打起來。
兩只螳螂在一起,并沒有像孩子們期望的那樣更快樂,反而釀成了悲劇——到了下午,那只棕灰色的螳螂沒力氣抵抗綠螳螂的進攻,頭被咬掉了。難道它們不喜歡待在一起嗎?螳螂怎么會咬死自己的同伴呢?孩子們有點難過,又覺得很奇怪,于是又一起查找答案。原來,螳螂不是群居動物,不喜歡很多住在一起,喜歡單獨捕捉食物吃。螳螂們碰在一起時會因為搶地盤或食物而打架攻擊對方,當找不到食物的時候,螳螂會吃掉同伴。當母螳螂懷孕的時候會吃掉公螳螂來補充營養(yǎng)。這件事讓孩子們深刻地知道了,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后來再也沒人提為綠螳螂找同伴的事情。
兇悍的綠螳螂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又一個問題:班里的綠色螳螂是公的還是母的呢?于是,大家又去找到答案。原來公螳螂和母螳螂是有區(qū)別的:母螳螂身體比較大,公螳螂身體比較小;母螳螂的觸角又細又短,公螳螂的觸角又粗又長;母螳螂尾巴很粗,公螳螂尾巴很細長;母螳螂會生寶寶,先產(chǎn)卵,然后小螳螂再從卵里面出來,公螳螂不會;母螳螂不會飛、會跳,而公螳螂會飛。對照資料上的描述,再結(jié)合孩子們對兩只螳螂的觀察,大家推測它們都是公螳螂,綠螳螂年輕一些,所以力氣大咬死了棕灰色螳螂。
盡管綠螳螂在班里得到了精心的照顧,但是時間一長它不再好動,也不太進食。孩子們擔心它會死掉,就主動提出送它回到戶外。因為廣闊的草叢樹林才是它最好的家,在那里它才能健康地生活。我們把它帶到幼兒園的小山坡上放生,戀戀不舍地與它道別。螳螂的離去并沒有終止孩子們對它的掛念,他們還是會回憶起螳螂在班里的點滴,于是,我提議把這件事情畫下來。他們欣然接受,并且請班里的“畫家”執(zhí)筆畫出了整個過程,我負責配文字。
《螳螂大發(fā)現(xiàn)》手繪故事就在大家的努力下誕生了!園長媽媽看到手繪故事后就邀請我們在升國旗的時候介紹我們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在幼兒園大廳開“螳螂科普會”;大二班的小朋友還邀請我們?nèi)ソ榻B螳螂的故事。在每一次交流展示中,小朋友們都能收獲許多崇拜的目光、真誠的夸獎,探究螳螂帶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讓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愛上了探究身邊的動植物。后來,我們又探究了魚、蝸牛、泥土、植物根系等等生物。
一只偶然發(fā)現(xiàn)的螳螂引發(fā)了孩子們強烈的探究興趣,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解答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他們儼然成為一名名“生物學家”。而我就是追隨這些“小生物學家”的“大幫手”,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他們一起體驗樂趣,收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