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慧
【摘 要】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的任課教師都負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學科教學既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健康的心理,也可以給中學生帶來各種心理壓力。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減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學科教學 心理素質
一、挖掘課本知識,學習心理理論,提高心理素質
課本中隱含了一定的心理學內容,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挖掘和引導,對學生進行心理學理論的滲透。在教學中,我們重點選取“腦的結構和功能”和人體的“生殖和發(fā)育”兩個章節(jié)。在“腦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章節(jié)中,讓學生了解“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同學們腦的先天發(fā)育情況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績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通過教師這樣的講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學生對接受心理素質教育訓練產生了迫切的愿望,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提供了保證。人體“生殖和發(fā)育”的教學,是對中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對時機,適當?shù)男孕睦斫逃欣趯W生正確對待性生理現(xiàn)象,接納自己的性身份,保持純潔的同窗友誼。
二、改進教學方法,進行心理教育,鍛煉意志品質
1. 提高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
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意識是心理教育的重點,因為只有當學生自覺地成為教育的主體時,教育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即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學生能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時,才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才會產生改正與提高的愿望。當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潛力,就會產生自我奮斗的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進行自我約束,提高效能感,加強動機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比如期中、期末計劃,課外活動、野外參觀、實習計劃等等。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和自我意識,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控制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合理的自我修正中提升教學效果。通過這些做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實現(xiàn)“自我悅納”。
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應利用激勵機制,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對書本內容的質疑給予關注并予以積極的評價,滿足他們的發(fā)現(xiàn)欲和成就欲,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進而提高其自信心。對于學生成績不太理想但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在實驗課上多鼓勵他們,多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讓其給其他同學做實驗演示,培養(yǎng)這部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授課時,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在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之間鋪設適度的臺階。坡度過大,學生易產生懼怕心理,造成厭學;坡度過小,學生則有輕而易舉之感。
2. 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情緒修養(yǎng)水平。
中學生在未建立起自覺動機系統(tǒng)之前,人性趨向完善的過程多半是以興趣、探究為先導。結合生物課探索性強、易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特點,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利用生物學科的特點,增設一些輔助教材,如課外讀、開設專題講座: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等。學生對自然界充滿了好奇、神秘,對生物學知識充滿了渴望,這使他們能有興趣地、主動地學習生物學。比如,組織并引導學生做一些種植、養(yǎng)殖實驗,觀察動植物的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調查一下環(huán)境污染,追蹤、分析某種家族遺傳病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迫切要求,認識到學習是生活、就業(yè)多方面的需求,促使他們自覺地學好生物學。
弗洛伊德認為:“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和非言語交流,對學生的情緒、情感也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各種積極的情感表現(xiàn),把鼓勵、期待等言行微妙地傳遞給他們,這樣學生在教師的信任、尊重中便會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培養(yǎng)樂觀的精神。不僅如此,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同時,促成興趣轉移,激發(fā)并維持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此外,教師積極的情感同樣可以激發(fā)和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滿腔熱情、繪聲繪色的講解會使學生產生精神振奮的心理共鳴,學習情緒自然高漲。興趣既可以使一個人成才,也可以使一個人沉淪。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學習興趣,能激發(fā)他們去積極進取,不斷地去豐富和發(fā)展他們的智慧,從而走上成才之路。
3. 培養(yǎng)和鍛煉良好的意志品質。
生物教學中,學生在觀看錄像、野外實習時,往往會陶醉于大自然的風光,被奇異生物、神奇畫面所吸引,而忘掉所學習的內容。教師應及時指出,并事先做好預防工作。經(jīng)過多次的訓練,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制力會明顯提高??荚嚨氖∈菍W生經(jīng)常遇到的挫折,教師要能夠在考核中培養(yǎng)他們正確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學生的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師要善于在考試后挖掘他們的長處,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也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短處,并幫助他們努力去克服。教學中的課堂練習,教師也要抓住鍥機,對學生進行迎難而上的心理素質訓練,多學科反復不斷地磨煉,最終會使學生那種一碰就碎的“蛋殼”心理得到徹底改變。
實驗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最易激發(fā)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也最多。因此非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耐挫力的訓練和堅韌性格的培養(yǎng)。有一些學生在實驗中因為某些原因而失敗,教師要鼓勵他們“再試一次”,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急不躁,沉著耐心,反復操作,直到實驗成功。經(jīng)常這樣做,并同時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就會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確對待來自教師的壓力,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提高。
在第二課堂中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逆境,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訓練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學生在活動中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經(jīng)受艱苦的磨煉,培養(yǎng)他們奮斗不息的生存意識和拼搏意識,這對于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教育尤為必要。
心理教育走進學科教學才剛剛起步,更多的內容等待著同行們一起去探索和實踐。愿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科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愿中學生朋友都有一顆健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