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忠
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凝眸五四運動百年風云,穿越到當年驚心動魄的歷史現場,中國共青團作為中國青年運動的組織者、動員者,應該以昂揚向上的政治情懷,以貼近社會邏輯的歷史闡釋,從中得出更有意義的啟示。歷史是過去的,但歷史從未遠去。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绷袑幦缡钦f。愛國是天然的、天生的,從來不需要理由。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從東南沿海地區(qū)轟起,迫使中國一步步喪失獨立地位和自信心,海防被破、城池失陷、屈辱條約、割讓土地、賠償白銀、京城被占……上至朝廷命官、士大夫,下到販夫走卒,但凡尚有一絲良知和自尊,無不籠罩在郁悶悲催的情緒和亡國滅種的陰影之中。與此同時,隨著民族危機空前加劇,帝國主義國家侵華給中國人帶來的一波波的屈辱感觸發(fā)了民族意識的快速增長。
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經濟發(fā)展迎來了難得的“黃金十年”。但短暫的經濟增長難掩深刻的社會矛盾和潛在危機。大盜竊國、“二十一條”、袁氏稱帝、張勛復辟、軍閥混戰(zhàn)……中華民國并沒有帶來和平、秩序和統(tǒng)一,還需要有一些更深層、更根本的精神來喚醒國家和人民。
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在近代,這里又是義和團運動策源地之一。當山東問題被巴黎分贓會議拿來作為列強間利益博弈的籌碼時,山東憤怒了!中國憤怒了!
游行示威口號是運動參加者心聲的直接表達。從“還我青島”“誓死力爭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款”“拒絕簽字巴黎和約”“保衛(wèi)國土”“反對強權政治”,到“打倒賣國賊”“誅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賣國賊曹汝霖”“國民應當判決國賊的命運”“賣國賊宜處死刑”,充分彰顯了青年學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濃濃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體現出的愛國精神,恰恰是強烈民族情緒的起爆。現代民族主義不同于傳統(tǒng)的忠君報國,不同于義和團的排外運動,也不是孫中山的排滿主義。它不是狹隘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保守的而是進步的。它的基本要義在于: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主權的獨立;對自我優(yōu)秀價值、文化的認同;為強盛國家,革新本國不適應現代生活的制度和文化,學習世界先進科技、制度。它與愛國主義目標相同、心理基礎相同,在某種意義上多有重合。
1940年,毛澤東站在西北的黃土高坡上對五四運動做出經典評價:“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五四”之后,中國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他大手一揮,接著說: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fā)生的。五四運動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商人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愛國救亡運動,其席卷范圍之廣闊、聲勢威力之浩大,開創(chuàng)了歷史先河。
100年來,后人對五四運動的各種紀念,主色板上最濃的色彩就是愛國主義,這是激發(fā)全體炎黃子孫團結奮斗、復興民族的精神動力和不竭源泉。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在梁啟超為青年發(fā)出吶喊十余年后,傳來了陳獨秀、李大釗贊美青春的空谷回音: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p>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愛國運動,整整是一個青春崇拜的年代。
五四青年是追求、學習和宣傳新思想的主力軍。在教室里、座談會上、社交場合,到處討論著知識、文化、家族、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等。蔡元培主校的北大,激活了因辛亥失敗的挫傷感,使整個北京甚至全國的文化界、教育界充滿了激情。
五四青年執(zhí)著專注,勇于擔當,敏于行動,更純粹、更敏銳、更有革命精神。五四運動前一天晚上,在北京大學的學生大會上,法科學生謝紹敏悲憤地咬破中指,裂斷衣襟,寫下血字“還我青島”,五四游行當天被當作抗議標識之一,懸掛在天安門前。24歲的北大文預科學生郭欽光在5月4日當天,“奮袂先行,見當局下逮捕學生之令,憤然大痛,嘔血盈斗”。還有行為激烈“火燒趙家樓”事件。
數十萬愛國青年在五四運動中所爆發(fā)出的能量與勇氣,使中國社會各階層再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正如時人所評述的那樣:“在老大中國底社會中,青年運動是很不多見的,自從‘五四以后,青年方漸漸為社會所注意,青年運動也方漸漸地開始。”
五四青年思維活躍,眼界開闊,關心時事。中國知識分子向來就有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tǒng),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打開青年知識分子的視閾,以新的思想升華了傳統(tǒng)的忠君愛國意識。1919年8月,湖南青年毛澤東奮筆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這一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凸顯了五四青年的高度自覺。
青年在推動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作用毋庸置疑,誰擁有青年,誰就擁有未來。1939年,毛澤東站在延安的窯洞前,滿懷對青年的期待,激昂講道:“‘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彼€指出:“參加五四運動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為他們反對賣國政府,在五四運動中流了血,參加了那樣的斗爭。這些青年是革命的先鋒隊,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獨立、自由、幸福,進行了那樣的斗爭,英勇得很?!?/p>
青年作用的發(fā)揮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代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機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大干快上的工農業(yè)建設高潮需要青年們去推進,互助友愛的社會新風需要青年們去開創(chuàng),技術革新能手、英模人物中年輕人占大多數,青年作用不可小覷、不可替代。
改革開放最大的特色是打破舊的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條條框框,創(chuàng)造新機制,開創(chuàng)新局面,以求新求異求變?yōu)樾愿竦咨那嗄耆后w義不容辭地成為改革先鋒。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是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論資排輩,以能否敏銳捕捉市場信息、能否成功搏擊市場風浪來影響社會評價,能者上,庸者讓。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因擁有新觀念和新知識結構而盡情釋放創(chuàng)造力。
互聯網時代是最為典型的后喻文化時代,青年既是新媒體技術的最先體驗者、享用者,又是新技術快速迭代的推動者、創(chuàng)造者??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青年就沒有互聯網的繁榮興盛,沒有互聯網也沒有當代青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五四”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不甘屈辱的仁人志士“睜眼看世界”,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洪秀全、康為有、嚴復、孫中山,他們學習的都是建設資產階級國家的學說和經驗。但這些實驗,都沒有成功。
民國成立后,不單掛出了共和國的招牌,連議會制、多黨制、普選等這些西方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和活動程序,一度也被熱熱鬧鬧地搬到中國來。結果不但黨同伐異,爭論不休,而且在袁世凱舊勢力的反撲下,連那點形式上的東西也被拋到九霄云外了。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暴露得更加清楚,戰(zhàn)后歐洲的滿目瘡痍使一些西方人也深感失落,甚至斷言“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1920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羅素來到中國演講時,就對資本主義的弊端直言不諱,并對社會主義贊譽有加。
林伯渠曾回憶道:“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新的轉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么遙遠,于是慢慢從痛苦的經驗中發(fā)現此路不通”。
當陳獨秀從西方請來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方興未艾之際,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一時間,社會主義成了最時髦的東西,也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新思潮。
但這一“新思潮”卻包羅萬象,十分龐雜。既有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更有各種被為“社會主義”的各種流派: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所表述的社會主義的意義并不是很清晰。
當時大多數青年還沒有確定自己的信仰,他們還在討論、比較和選擇。起初無政府主義是占有優(yōu)勢的,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鄧中夏等許多進步青年當時都曾受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許多青年也對工讀互助團抱有很大的熱情,但在實踐過程中均無法通行。
應該說,五四運動爆發(fā)時,相信馬克思主義的還很少,卷入這場運動的人思想狀況相當復雜。五四運動推動著一大批知識分子迅速實現了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
在通過對各種思想流派的仔細推究之后,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決定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濟世藥方,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新的旗幟下開始集結。除了陳獨秀、李大釗兩位導師式人物之外,一大批在五四運動中嶄露頭角的先進青年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瞿秋白、周恩來、惲代英、趙世炎、李達、李漢俊等人,以及老同盟會員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等人,也都經過各自的努力,先后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這些馬克思主義者深入到工人當中去,與勞工為伍,創(chuàng)辦工人學校,舉辦各種講習班、補習班,宣傳馬克思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日益結合,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是五四運動最偉大的成果,它的創(chuàng)建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fā)展前景。
1923年4月,北京一所大學進行的公民常識測試中,就有一題是關于中國社會發(fā)展走向的問題:“你歡迎社會主義嗎?”和“你歡迎資本主義嗎?”答案顯示:歡迎社會主義者為2096票,不歡迎者為654票;歡迎資本主義者為736票,不歡迎者為1991票。可見社會主義在當時是一種時髦的社會思潮。
共產主義的幽靈已經在中國出現,馬克思主義已被社會公認為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勢力了。
100年來,尤其是近70年來,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
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李大釗在五四前夕就說過:“要想把現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到社會里面,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我甚望我們中國的青年認清這個道理?!?/p>
五四運動中,敏感的知識分子“漸知工人階級的勢力比學生大”,革命運動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僅僅依靠學生的力量是無法完成使命的。于是,他們提出與社會各界聯合的主張,并付諸實踐,這才使五四運動由開始的學生運動迅速發(fā)展為全國范圍內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愛國斗爭。
1920年的《民國日報》登載:“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的潮流滾滾而來,‘勞工神圣的聲浪也就一天高似一天”。鄧中夏領導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已經把原來市區(qū)的范圍局限,擴大到“鄉(xiāng)村講演、工場講演”。
同一年,由周恩來領導的覺悟社主持五團體會議在北京陶然亭召開,會議發(fā)所起的“改造聯合”,不僅要求組織起來,而且喊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因為他們察覺到青年知識分子許多自身不易克服的弱點,只有深入工農群眾,深入到斗爭中去,才可能逐步得到克服。
這樣,中國青年運動開始突破知識分子群體的有限空間,逐漸發(fā)展為真正意義上的廣大青年參與、影響農工商各界的社會性運動。
經過革命斗爭的長期實踐,毛澤東在五四運動20年后提出:“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標準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任何脫離人民群體的事業(yè)都將一事無成。革命年代是這樣,建設時期也是這樣,改革開放時期依然是這樣。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向。青年有激情,有闖勁,有創(chuàng)意,所缺乏的可能是應對復雜環(huán)境適應能力、百折不撓的抗挫折能力、攻堅克難的執(zhí)行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習得,需要在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獲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鮮明指出:群團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實質是脫離群眾。共青團不能脫離廣大青年,青年不能脫離廣大群眾。當代青年只有懂得基層、懂得社會,才能懂得中國,才能建設好國家,治理好社會。
自15世紀以來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九個國家先后崛起,撇去背后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戰(zhàn)備,其中的青年因素也頗有些耐人尋味。
英國、日本這些島國青年的憂患意識,往往比俄羅斯、美國這樣的大陸國家來得還要早、還要快,從而成為民族崛起的先決條件。俾斯麥把分散的聯邦統(tǒng)一后,包括德國青年在內的全德人勵精圖治,崇尚節(jié)儉,視誠信和榮譽為生命,強大的民族精神支撐著國家崛起的脊梁。而美國在崛起過程中,致力把工業(yè)生產與正在形成的美國精神相結合——既追求現實,又充滿青年特有的理想主義,盡可能地讓年輕人服務于國家計劃。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近10年。我們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未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什么樣的青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匹配的民族性格是什么?現在的“90后”“00后”所具有基本素質是否夠用?還需要做哪些培育和拓展呢?
的確,當代中國青年是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一代。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青年群體中“小確幸”“小而美”大行其道,還有的以“佛系”自居,以“廢人”自嘲,傳染著一些與民族復興“大時代”不大相稱的消極彷徨情緒。
泰山半腰有個叫“快活三里”的地方,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圍,氣爽景幽,讓人陶醉留戀。然而,有經驗的挑山工絕不會在此久留,因為休息時間長了,腿就會發(fā)懶,再上“十八盤”就會很艱難。
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悅也有哀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翱此茖こW钇驷龋扇缛菀讌s艱辛?!睙o數事例反復證明,成功的奧秘,在于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yè)前程。
青年朋友們,讓我們一起重溫五四時期李大釗先生的青春寄語:“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強國一代有我在”,當代青年要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chuàng)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chuàng)業(yè)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fā)出絢麗光彩。
行動起來!繼承五四精神,復興中華民族,成就個人夢想!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社會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