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冬 陽培
摘 要:本文講述了發(fā)動機EGR管路沉積物組成以及對其整機性能的影響,分析了沉積物的形成機理。研究表明,在EGR管路沉積物的形成過程中,EGR管路的表面溫度是沉積物形成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燃油及其添加劑、機油等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沉積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EGR管路沉積物的成形來源。另外發(fā)動機運行工況對EGR管路沉積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EGR管路;沉積物成分;形成因素
1 引言
當前社會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各國汽車制造廠家都在開發(fā)研究動力新技術,為了適應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guī),近年來發(fā)動機缸內直噴技術,廢氣再循環(huán)利用(EGR)技術便成為汽車發(fā)動機的一個發(fā)展方向。當前國內外汽車公司都有比較成熟的GDI發(fā)動機產品,但新的問題亦出現,那就是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中的沉積物會影響其自身的性能,所以就需要對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沉積物加以研究,分析沉積物的形成機理,盡量減少沉積物的生成。
根據沉積物的熱分析,可將其分為五種類型。易揮發(fā)物質;易聚合、降解物質;氧化產物;碳化產物;灰分等5類。沉積物的狀態(tài):溫度較低時它會以液態(tài)或膠質的形式存在;溫度高時碳化過程加快變成堅硬多孔的黑色物質,俗稱積碳。通常上述的5種類型是同時存在的,但各類型沉積物的比例會隨發(fā)動機溫度和其工況而變化,EGR管路不同位置處沉積物其外觀各異,如圖1所示。
對直噴發(fā)動機沉積物的研究國外相對很多,而國內則主要集中在PFI發(fā)動機沉積物上面。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礎上,詳細地總結了GDI與PFI形成沉積物的差別。提出了GDI發(fā)動機EGR管路沉積物的形成機理、以及形成因素,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沉積物形成過程相當復雜,影響因素也頗多[1-3],故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2 沉積物的形成機理
在發(fā)動機運行過程中,EGR管路氣體溫度變化范圍較大,管路中機油氧化物和碳煙的含量相對增多,導致EGR管路中沉積物的含量增加。另外EGR管路中氣體揮發(fā)性物質的濃縮以及雜質顆粒物的沉積,也是沉積物形成的來源,所以說EGR管路內沉積物的形成機理非常復雜,在這里主要以積碳為例來研究。
2.1 積碳的成分
積碳的成分和性質隨發(fā)動機工作狀況其形態(tài)各異,由于機件表面溫度、燃料及機油性質和空氣中雜質等原因[3-5],即便同一燃燒室,不同零件及部位上積碳的性質和成分亦不完全相同。通常其化學成分有以下物質:燃料燃燒生成的碳質沉積物[6,7];燃料中的硫元素與金屬反應生成的硫酸鹽;四乙鉛抗爆劑生成的鉛化合物;EGR管路氣體中灰、顆粒物形成的硅化合物;運動件磨損的微量金屬屑等等。本文研究的四沖程發(fā)動機行駛2×104Km,各部件積碳的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柴油機和汽油機因燃料不同其積碳成分也不同,在此以汽油為燃料來加以研究。
2.2 積炭的形成機理
汽油機EGR管路內積炭的形成過程及機理如圖2所示:剛起動發(fā)動機,EGR管路溫度較低,混合氣及少量潤滑油受燃氣熱量的作用,發(fā)生一系列復雜化學反應,在燃燒室壁以及EGR管路中形成樹脂。這些樹脂上粘附有炭、煙和少量氯化鉛,因有氯化鉛的存在從而形成漆狀物膜[8,9]。漆狀物導熱性能差,汽油的尾餾成分不易凝結。嗅化鉛和氯化鉛隨之蒸發(fā),但耐熱的鉛及其它金屬化合物跟著形成。當發(fā)動機工作溫度正常后,易揮發(fā)性物質漸失,熱穩(wěn)定性高的物質增多。當沉積物在EGR管路中達到某一厚度,即使冷起動,EGR管路表面溫度上升很快。故管路表層不再有揮發(fā)性產物及碳煙,貼近金屬壁的是含炭及氯化鉛較多的沉積物,表層沉積物則是耐熱的硫酸鹽和氧化物。此外,由于發(fā)動機機械震動和熱應力的作用,管壁上的沉積物有碎裂剝落的可能。當發(fā)動機熄火時,也有沉積物會吸水潮解而隨之脫落。也就是說沉積物的形成和消失同時發(fā)生,積炭保持一定平衡也有可能,見圖2。
3 沉積物的形成因素
EGR管路沉積物有很多因素引起,首先發(fā)動機的運行參數:轉速和負荷,進氣溫度,冷卻液溫度,壓縮比,空燃比,點火提前角以及EGR管路表面材料等。其次是燃料品質,機油,燃油添加劑等[10-12]。本文著重對以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3.1 溫度因素
沉積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溫度,溫度導致了EGR管路不同部分沉積物的形成。溫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沉積物成分,溫度也導致沉積物的形狀以及在管路中的不同位置。溫度是EGR管路沉積物形成最主要的外因[13,14]。本文研究了在EGR管路中燃油的蒸發(fā)條件以及與此相關的沉積物形成因素。在熱學條件下對燃油蒸發(fā)過程進行了試驗研究如圖3所示。得出結論:溫度會影響EGR管路沉積物的位置和形狀,且管路溫度達180℃的時有結焦現象,200~300℃溫度范圍沉積物生成較多,見圖3。
3.2 燃料因素
燃油對EGR管路沉積物也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在形成沉積物的同時對沉積物也有一定的溶解作用[15,16]。烯烴、芳香烴和飽和烴是汽油主要成分,烯烴被氧化生成膠質,膠質恰恰也是EGR管路沉積物的主要成分。因汽油中烯烴含量較高,就容易生成沉積物。本研究采用了兩種油品的汽油:一種含烯烴量35%~40%,另一種烯烴含量13%~20%。試驗發(fā)現應用烯烴含量高的汽油,沉積物的生成量明顯大于烯烴含量低的汽油。這也就意味著增加燃料中烯烴的含量會大幅增加沉積物的生成量。
3.3 機油因素
機油主要由基礎油及各種添加劑組成,添加劑主要有分散劑、清凈劑、機壓抗磨劑、抗氧抗腐劑、摩擦改進劑和油性劑、金屬減活劑和抗氧劑、降凝劑、粘度指數改進劑、防銹劑和抗泡沫劑等。這些添加劑中,分散劑、清凈劑以及黏度VI增加劑等都能促進沉積物的形成,相反高沸點基礎油則有保潔作用。故機油的調配對EGR管路沉積物的生成有重要影響。
本試驗采用了三種黏度級數的機油:SAE5W-30,SAE10W-30和SAE15W-40.結果顯示采用SAE15W-40的機油,EGR管路產生的沉積物最少。通過試驗說明采用高黏度的機油相對低黏度機油EGR管路的沉積物會相對減少。
3.4 運行工況
在采用相同燃料和機油的情況下,改變發(fā)動機的運行負荷。本試驗中不論負荷怎么變化,都要盡量保證混合氣濃度在理論空燃比附近,進氣管壓力和點火正時可做相應變化。沉積物生成量的變化是EGR管路壓力的函數。在中等負荷下,沉積物質量達到最高。
4 結論
(1)EGR管路沉積物主要來自燃料,烯烴含量高的汽油則容易產生沉積物。調配適度的機油能降低EGR管路沉積物的生成,EGR管路的溫度是生成沉積物的主要外因。
(2)影響EGR管路沉積物的因素眾多,除本文研究的主要因素,EGR管路結構、發(fā)動機參數等,也對沉積物的生成有影響。
(3)本研究的下一步任務就是提出EGR管路沉積物的評價體系,以及如何抑制EGR管路沉積物生成的控制措施。
基金項目:畢節(jié)市科學技術局聯合基金資助項目ZY[2017]04號。
參考文獻:
[1]何世泉.影響直噴汽油機沉積物形成的因素分析[C].2006年APC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2006:9~13.
[2]王偉.發(fā)動機進氣門沉積物的危害及影響因素[J].汽車節(jié)能,2007(1):12~14.
[3]DEREK W.MACKNEY,RAYMOND M.CALDER,MALCOLM G.J.MACDUFF et al.Reducing deposits in a DISI engine.SAE paper 2002-01-2660,2002.
[4]FARSHID OWRANG,HAKAN MATTSSON,ANDERS NORDLUND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 deposits from a gasolone direct injection si engine.SAE paper 2003-01-0546,2003.
[5]劉文俊.汽油對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沉積物的影響[J].汽車工藝與材料,2003(11):27~30.
[6]張志穎,杜愛民等.PFI發(fā)動機進氣門沉積物形成機理分析[J].內燃機與配件,2010,6(1):8~11.
[7]KAZUTOSHI NOMA,KEIICHI KOSEKI,SATOSHI OHTA.A study of injecter desosits combustion chamber deposits(CCD) and intake valve deposits(IVD) in direct injection spark ignition(DISI) engines II.SAE paper 2003-01-3162,2003.
[8]PAUL J,BERLOWITZ,HOWARD S.HOMAN.Hardware effects on intake value deposits[J].SAE Paper 912381.
[9]PARSINEJAD F,BIGGS W.Direct injection spark ignition engine deposit analysis: combustion chamber and intake valve deposits[C]//SAE Paper.Rio de Janeiro,Brazi,2011,2011-01-2110.
[10]劉曉.電噴式汽油機進氣系統(tǒng)沉積物模擬評價實驗研究[D].重慶:后勤工程學院,1999.
[11]杜愛民,婁光,田勇祥.汽油機進氣門沉積物成因分析[J].內燃機工程,2008,29(4):55~58.
[12]OWRANG F,MMTTSSON H,NORDIUND 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 deposits from a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SI engine[J].SAE Transactions,2003,112(3):752~761.
[13]郭海濤,黃佐華.火花點火發(fā)動機燃燒室沉積物未燃碳氫排放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內燃機學報,1997,15(1):40~50.
[14]HATSUZAWA H,TANAKA K,KONNO M.Mechanism of deposit formation on an electronic throttle bo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 Research,2014,16(8):956~967.
[15]GUTHRIE P W.A review of fuel,intake and combustion system deposit issues relevant to 4-stroke gasoline direct fuel injection engine[C]//SAE Paper.Detroit,Michigan,USA,2001,2001-01-1202.
[16]GOEDE D S,RABE T,BEKKER R,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 deposits formed in direct injection spark ignition (DISI) engines during an on-road vehicle trial[C]//SAE Paper.San Diego,California,USA,2010,2010-0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