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蕓
目連戲因佛教故事《目連僧救母》而得名,它廣泛流傳于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xiāng)麻地溝村是我省唯一保留著這一古老劇種的地方。2008年,《目連寶卷》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戲劇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麻地溝村這個無名的小山村,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目連戲是如何關(guān)山遠渡,來到青海的呢?
在麻地溝村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這里的村民的祖上都是在明朝初年舉家從南京竹絲巷發(fā)配至此的,目連戲就是在那時隨著麻地溝村民的祖先來到青海的。
由于時光流逝,許多能證明這段歷史的族譜及文字資料都被毀,但老人們?nèi)匀灰宰孑吙趥鞯墓适聛碜鳛樽糇C,并對此深信不疑,代代相傳:
洪武年間元宵節(jié)鬧社火,居民們走街串巷自娛自樂。有個人裝扮成大腳馬猴騎在馬上逛花燈,并做出各種動作來取悅眾人,他卻因此被扣上“對馬皇后大不敬”的帽子。震怒之下的朱元璋,降旨將這一帶的居民全部西遷屯田。他們從江南來到地處蠻荒的青海后,定居麻地溝,也將一種古老的劇種——目連戲帶到了這里。
六百余年來,由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麻地溝人在明清時期上演《目連寶卷》時的場景已無從考察,早已沒入歷史的洪流以及村人的記憶中,但麻地溝村《目連寶卷》以一部罕見的大型連臺古戲作為文化鋪墊,對于民和縣及周邊各民族的遷徙過程、生活習(xí)俗及我省早期的漢傳佛教寺院的研究,仍具有很好的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
“豆雜面的鍋盔,教奴家搟搟”“屎巴牛滾著蛋來了”“木匠鋪里斧頭響,鐵匠鋪里冷鐘鳴。核桃鋪里呱啦響,棗兒鋪里滿堂紅……”當(dāng)聽到老藝人口中唱詞里的青海方言,也許沒有人會想到河湟目連戲來自于千里之外的江南,但是目連戲所反映的情節(jié),又的的確確屬于那片相去遙遠的土地,江南和河湟,就這樣夢幻般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麻地溝村81歲的老人王存瑚是村里最后一位會演唱《目連寶卷》的藝人了,是我省第二批非遺項目《目連寶卷》的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來,他珍藏著一套《目連寶卷》劇本,從不輕易示人。王存瑚說這套《目連寶卷》劇本原為十卷十五冊,現(xiàn)在僅存八卷八冊,其中第五卷和第九卷上世紀60年代被毀于一旦。仔細翻閱這無總書名、正文之前亦無署題的《目連寶卷》,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頓生虔敬之情。每卷的封面上,曾以鋼筆書寫卷名,后以毛筆重新書寫,正文為毛筆以楷書豎行抄寫,每半頁6行。
青海省藝術(shù)研究所的霍福先生曾撰文對麻地溝村的《目連寶卷》手抄本大加贊譽,并引用了文化部專家組2001年實地考察后得出的結(jié)論:“青海民和現(xiàn)有的《目連寶卷》戲劇劇本在我國戲劇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我國黃河以北也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目連戲,在黃河以北是青海獨有。”這段話,中肯地評價了這套《目連寶卷》手抄本的價值。
此刻,這套劇本靜靜地躺在一張方桌上,王存瑚老人很認真地指著劇本,一字一頓地念道:“第一卷《白云犯戒》;第二卷《員外上壽》;第三卷《云南從軍》……今天是正月十七,應(yīng)該唱的就是第二卷。這里面錯別字較多,如果以后再整理時,應(yīng)該修正過來,不然后人會因唱詞與劇本不同所產(chǎn)生的偏差,誤解這出戲的內(nèi)容?!?/p>
同行的民和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的馬玉忠先生為了搜集、整理這部《目連寶卷》,與王存瑚老人相熟多年。他說,別看王存瑚只上過幾年小學(xué),識字不多,每次捧起這套《目連寶卷》時,都會有如神助一般識文斷字,令人驚奇不已。而老人的演唱,在興奮處高亢迭起振奮人心,在悲凄處低沉悲涼,催人淚下,在喜樂中唱腔溫婉自然,聽者無不動容。
在麻地溝村人的記憶里,演出《目連寶卷》的記憶僅存三次:第一次是1907年,第二次是1916年,最后一次則是1945年。而無論是哪一次演出,作為價值極高的古文化遺產(chǎn),《目連寶卷》那既不同于其他劇種的唱腔和表演特征,以及那優(yōu)雅動人的古聲古調(diào),吸引著人們的關(guān)注。
驅(qū)車駛進麻地溝村時,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會被村口那座戲臺吸引。馬玉忠說,這座戲臺是村里剛剛修好的,選址于此的原因就是這里是當(dāng)年演出的場地。“現(xiàn)在眼前這片六畝左右的田地就是當(dāng)年的演出場地,如今不演了,自然就種上了莊稼,戲臺修起后,承載了村人們回望歷史的心情?!瘪R玉忠說。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那天,麻地溝村的目連戲便會開演,在經(jīng)過長達十五天的連續(xù)表演后,二月初一那天便迎來高潮——刀山會。據(jù)王存瑚回憶,除演唱《目連僧救母》的戲文外,還有騾馬、農(nóng)具、生活用品等交易活動。就在那次最后的刀山會活動現(xiàn)場,王存瑚還初次領(lǐng)略了皮影戲的魅力?!澳且荒晏鞖夂芎洌S多趕來觀看演出的人穿著翻毛皮襖,站在山頭溝間,遠望猶如一群群白羊,頗為壯觀?;顒赢?dāng)時在西北地區(qū)非常有名,為了讓遠道而來的觀眾能夠欣賞到目連戲,每天下午唱完當(dāng)天的戲后,還會將前一日的戲再演一遍,這樣觀眾們就可以跑一趟看到兩場戲?!绷嗄旰螅@種文化交流、商賈云集、觀眾如云的場面,仍然歷歷在目。
關(guān)于刀山會,早在1990年,我省著名民俗學(xué)家朱世奎曾訪問了麻地溝村的王進林老人。這位曾在1945年參與刀山會的老人,以自編的一首俚詩來描述了當(dāng)年的盛況:
巍巍刀山五丈八,
百八鋼刀四口鍘。
鋒芒利刃寒光閃,
劉黃赤腳往上踏。
南上北下過天橋,
腳踩鋼刀頭發(fā)麻。
驚心動魄刀山會,
西地名勝第一家。
朱世奎先生說,通過這短短五十來字,刀山的高度、所需刀的數(shù)目、上刀山的角色等盡數(shù)知曉,刀山會的緊張場面以及其在西北地區(qū)的名頭也可見一斑。
在王存瑚老人家中,記者還看到了一把當(dāng)時上刀山用過的鋼刀。鋼刀有80厘米長,由于年代久遠,黑色木質(zhì)刀鞘已經(jīng)多處開裂,當(dāng)王存瑚抽出這把表面滿是銹斑的鋼刀時,仍能看出其鋼口甚好,在陽光下泛著隱隱的烏光。
六十多年過去了,受父親王進祿熏陶,8歲即學(xué)習(xí)目連戲的王存瑚,也已步入暮年。14歲時就已能唱全本的他,對于1945年正月的記憶始終是鮮活的。這位只上過幾年小學(xué)的農(nóng)民,憑著對這種古老文化的熱愛,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一生都將這種大型劇目唱法的“七腔八調(diào),二十四哼哼”熟記于心間。最終,在老人的配合下,現(xiàn)在已整理出了十卷《目連寶卷》資料。
2008年,民和縣為了搶救和挖掘這種瀕臨失傳的民間戲劇,曾邀請北京的專家實地采訪,其時78歲高齡的王存瑚,首次面對外人唱起了那些爛熟于心的古老唱詞。即使沒有粉墨,即使他的舞臺是自家的土炕,他卻如置身萬人觀看的大戲臺那般,縱情表演。
然而,王存瑚心中的憂慮卻沒有減輕絲毫,他說,麻地溝人講上刀山時說:“若要上刀山,要唱全本戲;唱不了戲,就不能上刀山?!比缃翊謇锪呤畾q的人中,已經(jīng)沒有人能夠演唱,而八十歲的人中,也就只有他一人,他即將成為這種古老文化的最后守望者,或許多年后,后人只有從那些影像資料中觸摸那段歷史了。“我81歲了,聲嗓不成了,想唱也唱不出來了,除了我村里再沒有能唱的人了。年輕人對此根本不感興趣,不想學(xué)。一想到老傳統(tǒng)就要在我這里斷根,很著急。”老人神色黯然地說。
(作者單位:《中國土族》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