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龍飛,唐厚廣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現(xiàn)代漢語中的“V+開”與“V+下”都可表容納義。雖然有時看似可以互換,但換后語義有細微差別,如例(1)。有時則完全不能互換,換后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如例(2)-(5)。呂叔湘曾提到“V+開”與“V+下”表容納義的用法[1],但由于沒有對二者的語義特點做進一步探討,所以很難幫助我們分析這些語言現(xiàn)象。劉月華在這方面做了改進,指出“V+開”表示空間是否能容納或容許動作施展,“V+下”表示某處所或容器是否可以容納[2]。劉月華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可以解釋為什么(2a)不能換成(2b),但卻不能對其他情況做出解釋。我們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V+開”與“V+下”表容納義時各自的語義特點入手,在對比中揭示二者的異同。
(1)a.這張床太小了,三個人根本睡不開。
b.*這張床太小了,三個人根本睡不下。
(2)a.這張床太小了,我伸不開腿。
b.*這張床太小了,我伸不下腿。
(3)a.東西太多,包里放不下了。
b.*東西太多,包里放不開了。
(4)a.他很忙,日程排不開。
b.*他很忙,日程排不下。
(5)a.看病的人排滿了,排不下了。
b.*看病的人排滿了,排不開了。
陸儉明在構式語塊分析法中談到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一種容納數(shù)量關系構式,其語塊鏈可表示為“容納量語塊—容納方式語塊—被容納量語塊”,并指出這種構式凸顯的是“容納量—容納方式—被容納量”之間的語義關系[3]。拿陸文中舉的兩個例子來說,“一鍋飯吃不了十個人”和“十個人吃不了一鍋飯”都屬于容納數(shù)量關系構式的實例,只不過容納量與被容納量的關系是相反的。第一個句子表達一鍋飯的量容納不了十個人的飯量,第二個句子表達十個人的飯量容納不了一鍋飯的量。陸儉明對容納數(shù)量關系構式的分析為我們研究“V+開”與“V+下”提供了參考,那就是從容納事件本身出發(fā)去建立構式與容納事件的關聯(lián)。但由于陸文對容納數(shù)量關系構式的分析是為證明構式語塊分析法的優(yōu)越性而服務的,所以并沒有對容納事件本身進行過多的探討。事實上,陸文提到的數(shù)量容納只是容納事件的一種。根據(jù)事件域的不同,容納事件至少可分為空間容納、時間容納和數(shù)量容納三種基本類型。下面將結合例子對這三類容納事件進行解讀。
空間容納是指某空間范圍內(nèi)所能容納的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強調的是平面或容器與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臻g容納是容納事件最為根本的內(nèi)容,具體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這里的平面既可指本身就被識解為平面的物體,也可指容器的某一面。前者如一張桌面一共能平鋪放置多少本書或一張沙發(fā)一共能坐多少人,后者如一間教室一共能坐多少個學生或一間會議室一共能站多少個人。雖然教室和會議室被視為一個容器,但談到教室能坐多少人或會議室能站多少人時,通常指的是教室地面或會議室地面的容納能力,而非教室容積或會議室容積的容納能力。所以從根本上講,這里強調的仍是平面所能容納的物體數(shù)量。第二,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的容納能力。此處強調的是容器容積,即整個容器內(nèi)部空間所能容納的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例如,一個背包一共能裝多少東西強調的是容器容積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一個柜子能放多大的箱子強調的則是容器容積對物體體積的容納。第三,平面或容器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此處關注的是同一空間對物體展開前后的容納情況。例如,床面能否允許人將蜷縮的雙腿伸開或廚房能否允許人的身體自由旋轉等。將伸開的雙腿視為展開狀態(tài)比較容易理解,將人的旋轉也視為展開狀態(tài)則需要借助抽象圖示來加以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人站立時所需空間示意圖
圖2 人原地旋轉時所需空間示意圖
圖1和圖2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構擬的。圖1是人處于站立姿態(tài)時所需空間的二維示意圖。深灰色長方形代表人,外部虛線所圍起來的部分代表人處于站立姿態(tài)時大致所需的空間。圖2是人原地旋轉時所需空間的二維示意圖,深灰色長方形仍代表人,其內(nèi)部黑色圓圈代表軸心,與其交叉的點狀長方形代表人旋轉過程中某一時間點所處的位置,帶有箭頭的弧線指明旋轉的方向,兩個長方形外部虛線所圍起來的部分代表人原地旋轉時大致所需的空間。通過兩個示意圖的對比可以看到,人的旋轉相對于靜止站立實際上也是一種展開狀態(tài),而且需要更多的空間。
明確了什么是空間容納后,再來看時間容納和數(shù)量容納。時間容納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所能完成的任務數(shù)量,強調的是時間量與任務量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這里的任務既可指參加的活動、會議等日程安排,還可指按先后次序接待的人員,例如對于醫(yī)生來說每接待一個病人就相當于完成一項任務,因此也具有時間性。時間容納是由空間容納通過隱喻擴展而來的。Lakoff&Johnson曾提出“時間是容器”這一隱喻,并指出在一定時間內(nèi)相關聯(lián)的事件和動作可看作時間容器中的物體[4]。也就是說,人們在處理時間量與任務量的關系時,傾向于將特定時間段形象化為一個有邊界、可感知的容器,并將任務想象成一個實體。在這段時間內(nèi)每增加一個任務,就相當于往這個容器內(nèi)放入一個實體。當所有任務的總時長與這段時間的總量相等時,則意味著對應的時間容器被填滿了,無法再增加新任務。
數(shù)量容納也是由空間容納通過隱喻擴展而來的。它是指不同實體數(shù)量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陸儉明提到的一鍋飯的量與人們飯量之間的關系就是數(shù)量容納的典型實例。這樣看來,陸文所說的容納數(shù)量關系構式只涉及數(shù)量容納,不涉及空間容納或時間容納。
明確了容納事件的三種基本類型后,我們可以結合語料對“V+開”與“V+下”表達容納事件的用法進行分析了。語料表明,“V+開”與“V+下”只表達空間容納和時間容納,不表達數(shù)量容納。在表達空間容納和時間容納時,二者的關注點不同,使用情況也不同。下面將以空間容納和時間容納為綱,對“V+開”與“V+下”的用法特點進行描寫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二者的異同進行論述,進而為文章開篇提到的五組語言現(xiàn)象提供較為合理的解釋。
“V+開”表空間容納義時,既關注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也關注平面或容器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
1.關注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
用“V+開”表達某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情況時,強調該平面上的物體要以平展自然的狀態(tài)排列,即物體在不發(fā)生擠壓的情況下依次排開,并且彼此間橫向不擁擠(有時還具有一定間隙),縱向無疊加。例如:
(6)由于場地狹窄,機械擺不開,影響了進度。(《人民日報》1977年9月)
(7)院子平常也不算小,那天怎的也站不開。(《人民日報》1949年4月)
(8)軟硬件都上去了,來看病的村民多了,有時候房子里都坐不開。(《人民日報》2012年7月)
(9)人太多了,會客室里坐不開。(科技文獻)
例(6)(7)中的“V+開”強調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例(6)中的“場地”就是空地,多指供活動、施工或試驗等使用的地方,是一個典型的平面空間。該句表達由于場地過窄,機械無法在與周圍物體保留一定間隔的前提下擺放在那里。例(7)中的“院子”也是典型的平面空間,該句表達由于院子的面積有限,那天來的人們無法在彼此有一定間隔的前提下排開站立。例(8)(9)中的“V+開”強調容器的某一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例(8)中的“房子”是一個典型容器,但此處談到房子能容納多少人時,關注的仍是其地面的容納能力,而非房子整個內(nèi)部空間的容納能力。該句表達由于房子的面積有限,當看病的村民過多時,人們無法在身體自然放松、不感到擁擠的情況下坐在房內(nèi)。例(9)同理,“會客室”是典型容器,但談到會客室能坐多少人時,顯然強調的也是會客室地面的容納能力。該句表達當人過多時,由于會客室的面積有限,無法滿足人們松散地坐在會客室時對空間的需求。
2.關注平面或容器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
通常物體展開后所占據(jù)的空間要比未展開前占據(jù)的空間要大[5]。如前面提到的,伸開的雙腿比蜷縮的雙腿要占據(jù)更大的空間,或者人在旋轉時比站立時需要更大的空間?!癡+開”表空間容納義的第二個用法就是強調某空間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例如:
(10)他和愛人住的小屋不足六平方米,他因個子高,伸不開腿,就斜著身子睡。(《人民日報》1983年4月)
(11)淋浴間小得轉不開身子。(《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8月)
例(10)中的“V+開”關注平面空間對展開物體的容納情況,在該句中表現(xiàn)為小屋地面對伸開后的雙腿所具有的容納能力。由語境可推知,由于屋內(nèi)地面的長度有限,不允許他將蜷縮的雙腿伸開,所以只能傾斜躺臥,取屋內(nèi)地面對角線的長度來滿足伸開雙腿后所需要的空間。例(11)中的“V+開”關注容器對展開物體的容納情況,在該句中體現(xiàn)為淋浴間的內(nèi)部空間對旋轉身體的容納能力。表達由于淋浴間的內(nèi)部空間有限,無法滿足人旋轉身體時對空間的需求。
“V+開”表時間容納時側重對某時間段內(nèi)可安排的會議、活動等數(shù)量的描述。例如:
(12)世界冠軍加拿大隊因國內(nèi)賽事排不開,未能來哈參加比賽。(《人民日報》1997年1月)
(13)薩馬蘭奇表示,由于時間一直安排不開,訪問古巴的允諾始終未能兌現(xiàn)。(《新華社新聞報道》2001年3月)
例(12)中的“V+開”強調特定時間段與賽事數(shù)量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表達由于該時間段內(nèi)所能安排的賽事已經(jīng)達到上限,所以加拿大隊無法再參加其他比賽。例(13)同理,句中的“V+開”強調特定時間段與日程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表達由于薩馬蘭奇的日程已被各種活動填滿,所以沒有時間去訪問古巴。
關于“V+下”表空間容納的用法,除了呂叔湘、劉月華以外,邱廣君和李思旭、于輝榮的研究也有所涉及。邱廣君認為“V+下”強調容量的限度[6]。李思旭、于輝榮認為“V+下”表示能夠容納一定的數(shù)量[7]。這些研究注意到了“V+下”與空間容納存在關聯(lián),但未觸及“V+下”表空間容納的本質特點。我們認為“V+下”表空間容納時既關注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也關注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的容納能力。
1.關注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
用“V+下”表達某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情況時,強調該平面上的物體要以緊密的狀態(tài)排列,即物體在有橫向擠壓的情況下排列在一起。例如:
(14)學生逐年增多,僅有四平方米的土炕坐不下了。(《人民日報》1983年5月)
(15)她回憶,前幾年僅僅是他們一家5口過年,也要做上十幾道菜,燉上好幾罐肉,一張桌子還擺不下,吃到初五、初六都吃不完。(《人民日報》2016年2月)
(16)中文系的教室已經(jīng)坐不下了。(《人民日報》2017年2月)
(17)如今,我的書房因擺不下更多的書柜,我只好在地上堆書。(《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4月)
例(14)(15)中的“V+下”強調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例(14)中的“土炕”是一個典型的平面空間,該句表達由于炕的面積有限,即使學生們一個挨一個地呈緊密狀態(tài)坐在一起,土炕也無法容納所有人。例(15)中的“桌子”也是一個典型的平面空間,該句表達由于桌子的面積有限,即使菜品一個挨一個,甚至疊加放置也無法容納十幾道菜。例(16)(17)中的“V+下”強調容器的某一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例(16)中的“教室”通常被識解為容器,但此處談到能容納多少人時,主要關注的仍是教室地面的容納能力。該句表達即使學生緊挨著坐,甚至有些擁擠,受教室面積所限也無法再多容納一人了。例(17)中的“書房”也是典型容器,但此處同樣強調的是書房地面的容納能力。該句表達由于書房面積有限,即使書柜一個挨一個地擺放,也無法再容納更多的書柜了。
2.關注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的容納能力
用“V+下”表達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時,強調物體的疊加堆放,即物體在橫向、縱向或各個方向都受到擠壓的情況下堆疊在一起。例如:
(18)幾天沒取報紙,信箱都放不下了。(《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7月)
(19)我們公司每天大約要報4000多票業(yè)務,每票都是厚厚的一摞單證,一般的文件包根本裝不下。(《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5月)
例(18)表達幾天積攢下來的報紙已經(jīng)超出了信箱的容積。根據(jù)常識,人們在往信箱里放報紙的時候,很難將報紙平鋪排列于信箱底部,而是一個壓一個地疊加堆放,每份報紙都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擠壓。此時,“V+下”強調的就不再是容器某一平面的容納能力了,而是容器整個容積的容納能力。例(19)表達單證的數(shù)量超出了一般文件包的容積。換言之,一般的文件包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單證。同樣根據(jù)常識,人們往文件包內(nèi)放單證的時候,很難將它們平鋪排列在包的底部,也是疊加堆放??梢姡颂幍摹癡+下”強調的也是容器整個容積的容納能力。
此外,“V+下”還可表達容器對某一物體體積的容納能力。例如:
(20)有位顧客在五金商場買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因體積太大,衛(wèi)生間擺不下。(《人民日報》1996年10月)
(21)鉆機井架很高,小廠房裝不下大井架,他們拆掉墻,拆了墻還放不下,干脆就把井架搬到馬路邊上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人民日報》1971年8月)
例(20)中的“衛(wèi)生間”是一個典型容器,這里的“V+下”強調的是衛(wèi)生間可利用空間的容積與洗衣機體積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由于洗衣機的體積超出了衛(wèi)生間可利用空間的容積,所以衛(wèi)生間無法容納洗衣機。例(21)中的“廠房”也是一個典型容器,這里的“V+下”強調的是廠房容積與鉆機井架體積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由于鉆機井架的高度超出了廠房的高度,所以廠房無法容納鉆機井架。例(20)(21)所表達的空間容納只與物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數(shù)量無關。
“V+下”表時間容納時側重對某時間段內(nèi)可安排的人員數(shù)量的描述。例如:
(22)四維彩超已經(jīng)排滿了,排不下了。(論壇)
(23)今天面試的人已經(jīng)排滿了,多一個人都排不下了。(微博)
由常識可知,醫(yī)生給病人看病具有時間性,因為醫(yī)生一次只給一個人看病,每看一個病人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面試官對應聘者進行面試也是同理。所以例(22)和(23)表達的也都是時間容納。例(22)的語義可概括為,在醫(yī)生工作的時間段內(nèi)可安排做彩超的病人已達上限,無法再多安排一個人。換言之,就是病人問診時間的總和等于醫(yī)生當天的全部工作時間,所以沒有時間再給其他病人看病了。例(23)同理,表達在今天的工作時間內(nèi),面試官能夠面試的應聘者數(shù)量已達上限,無法再增加了。
“V+開”與“V+下”表空間容納時的相同點在于它們都可以表達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不同點首先體現(xiàn)在,二者表達該類容納義時對物體的陳列方式要求不同?!癡+開”要求物體平展排開,彼此間沒有擠壓,也沒有疊加,呈寬松狀態(tài)。“V+下”則與之相反,要求物體間有擠壓、有疊加,呈緊密狀態(tài)。為了更直接地展示二者在這方面的語義差異,我們自擬了以下兩組例句。
(24)a.四個人坐一張沙發(fā),根本坐不開。
b.四個人坐一張沙發(fā),根本坐不下。(25)a.這間會議室站不開三十個人。
b.這間會議室站不下三十個人。例(24a)和(24b)的相同之處在于提供容納空間的都是可被識解為平面物體的沙發(fā)。不同之處在于例(24a)表達當人們以松散的排列方式坐下時,由于沙發(fā)面積有限,無法容納四個人。例(24b)則表達即使人們一個挨一個,甚至有些局促地坐在一起,沙發(fā)也無法容納四個人。例(25a)和(25b)的相同之處在于提供容納空間的都是典型容器會議室。不同之處在于例(25a)表達當人們以松散的排列方式站在會議室時,由于會議室的面積有限無法容納三十個人。例(25b)則表達即使人們緊挨著站立,會議室也無法容納三十個人。實際交談中,人們會根據(jù)情景選擇恰當?shù)恼Z句來表達。
“V+開”與“V+下”表空間容納的不同點還體現(xiàn)在,“V+開”可表達某平面或容器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但“V+下”卻不能?!癡+下”可表達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或體積的容納能力,但“V+開”卻不能。
“V+開”與“V+下”都可表達時間容納,但二者側重從不同角度來描述被容納的對象?!癡+開”側重對會議、賽事等日程活動數(shù)量的描述。“V+下”側重對所能接待的辦事人員數(shù)量的描述?!癡+開”的被容納對象的時間性直接由日程活動所需花費的時間體現(xiàn),如開早會的時間是八點到九點,出席某活動的時間是九點半到十點半?!癡+下”的被容納對象的時間性則由接待某人所需花費的時間體現(xiàn),如醫(yī)生八點到八點半給甲患者看病,八點半到九點給乙患者看病。可見,即使都表達時間容納,“V+開”與“V+下”也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將“V+開”與“V+下”表容納義時的共性及差異性概括為下表。
“V+開”與“V+下”表容納義時的異同表
通過對“V+開”與“V+下”表容納義用法特點的分析,我們總結了它們的共性及差異性。下面將結合本文的結論對開篇提到的例(1)-(5)五組語言現(xiàn)象做一下解讀。
首先,看形式上可以互換的情況。(1a)與(1b)可以互換,是因為它們表達的都是某平面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但由于“V+開”與“V+下”對物體陳列方式的要求不同,所以換后兩個句子所表達的語義并不完全等同。(1a)強調在身體自然放松狀態(tài)下,床面對三個人的容納情況。(1b)則強調身體處于擁擠狀態(tài)時,床面對三個人的容納情況。兩個句子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所表達的語義卻是完全不同的。
接下來,看二者不可以互換的情況。(2a)不能換成(2b)是因為(2a)表達由于床的長度有限,無法為伸開后的雙腿提供足夠的空間。此處關注的是平面空間對展開物體的容納能力。根據(jù)我們的分析,只有“V+開”能表達這種類型的空間容納,“V+下”則不能,所以不能替換。(3a)不能換成(3b)是因為(3a)想要表達的是由于包的容積有限,無法將所有東西放進去。此處關注的是容器對物體數(shù)量的容納能力。只有“V+下”能表達這種類型的空間容納,“V+開”則不能,所以不能替換。(4a)不能換成(4b),是因為(4a)強調的是特定時間段與可安排的活動數(shù)量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這符合“V+開”表時間容納的特點,但卻不是“V+下”表時間容納的用法,所以不能替換。(5a)不能換成(5b),是因為(5a)強調的是特定時間段與可接待的病人數(shù)量之間容納與被容納的關系。這符合“V+下”表時間容納的特點,但卻不是“V+開”表時間容納的用法,所以不能替換。
本文的分析與結論也證明現(xiàn)代漢語中兩個形式一致、語義相近的句法結構即使在使用中有時可以互換,互換后的語義也不完全相同。面對可以互換的句法結構,在看到它們形式上的共性時,一定要從根本上把握其語義的差異性。通常情況下,可以互換是因為它們可表達相同的事件類型或可描述相似的客觀場景。但由于它們的關注點或凸顯內(nèi)容是不同的,所以表達的語義往往呈現(xiàn)出各自獨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