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霞
(甘肅省慶城縣岐伯中醫(yī)院風濕骨病科 甘肅 慶陽 745100)
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可以簡稱風關痛,指的是人體受到風寒侵襲以后,引發(fā)以膝關節(jié)及手指關節(jié)冰涼腫脹刺痛為關鍵癥狀的疾病。這種疾病主要特點就是天氣寒冷或是遇冷水刺激,病情會加重,致使膝關節(jié),手指關節(jié)出現劇烈的腫脹刺痛感,會反復的發(fā)作。雖然臨床上可以采取消腫止痛藥物止痛,但是這種療法沒有遠期療效。對此,文章一共選擇126例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探討了在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治療中采取溫針灸治療的有效性,現做以下的陳述。
此次研究一共選擇126例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患者入院時段是2017年2月—2018年12月,患者被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取中藥熏蒸治療,觀察組則基于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溫針灸治療。對照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齡24~79歲,均值(51.7±6.3)歲,病程1~20年,均值(10.4±2.2)年。觀察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齡25~74歲,均值(51.9±5.9)歲,病程1~19年,均值(10.2±3.1)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風濕寒性關節(jié)痛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關節(jié)腫脹疼痛指數>5個;關節(jié)刺痛數>3個。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婦女;精神疾病者;傳染??;糖尿??;高血壓;晚期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骨關節(jié)炎等其他風濕性疾病患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采取中藥熏蒸治療,中藥方組成成分為:桂枝10g,花椒15g,烏梢蛇12g,木瓜12g,雞血藤20g,當歸20g,沒藥20g,乳香20g,五加皮30g,威靈仙30g[2]。所有患者的四肢均采用ST-Ⅰ型多功能肢體治療儀進行局部熏蒸,首先將中藥放置在紗布中,隨著再放入熏蒸儀中進行加熱,溫度調節(jié)在55攝氏度,患者在熏蒸之前保持坐立的體位,將患肢放入儀器之中進行熏蒸,每日熏蒸一次,每次半小時,2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觀察組則基于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溫針灸治療,并根據病人疼痛關節(jié)部位進行靈活配穴:上肢關節(jié)痛者配內關、合谷、肩井,阿是穴等穴;下肢關節(jié)痛者配血海、足三里、陽陵泉、犢鼻、梁丘等穴。施針時,針刺得氣后,將針留置于適當深度,然后將長約1.5厘米的艾卷穿置于針柄上,對腎俞穴和阿是穴連續(xù)施灸30~40min,直至灰燼除去為止,其他穴位則進行施針而不施灸,并且每間隔10分鐘捻針1次,留針45分鐘后拔除。
①臨床癥狀: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關節(jié)壓痛數、休息痛、關節(jié)腫脹數)情況。②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于治療前后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疼痛評分的范圍在0~1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疼痛越劇烈。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數據,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癥狀情況進行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s)
組別 關節(jié)腫脹數(個) 關節(jié)壓痛數(個) 休息痛(分)觀察組 2.98±0.65 4.18±1.14 1.26±0.34對照組 5.48±1.08 7.12±1.89 2.52±1.49 t 12.6994 8.5290 5.2790 P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后疼痛評分相比,觀察組分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評分 治療三天后評分 出院時評分觀察組 3.5±2.1 2.8±1.2 1.8±1.2對照組 3.3±1.9 3.6±2.2 2.4±1.7 t 1.2232 5.5293 4.9942 P 0.2217 0.0000 0.0000
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屬于一種慢性疾病,各個年齡階段均有可能患病,高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從中醫(yī)角度來看,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腫脹痛屬于“歷節(jié)風”、“痹證”的范疇,當濕熱風寒等邪氣入侵人體機體后,會導致人體氣血不暢、經絡受阻,導致血瘀氣滯,寒凝經脈,最終會導致人體心、肝腎、脾等器官受損[1]。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會大大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在治療中應當以扶正祛邪為主,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以達到有效治療目的。中藥熏蒸在中醫(yī)中是一種常見的外部治療法,主要是借助中藥在煮沸之后,形成的水蒸汽來熏蒸患者的患部,這時含有藥物成分的水蒸汽會進入人體中,加快機體淋巴循環(huán)和血液循環(huán),此藥方中的各種藥物聯合使用能夠緩解患者病癥,從而達到止痛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2]。
此外,通過針灸主要是利用艾灸產生的熱力,讓熱力貫通患者經絡,針灸穴位主要是阿是穴,針灸該穴位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溫通經脈,溫陽利水,激發(fā)經氣而消腫。尤其將針灸與中藥熏蒸相聯合,可以充分發(fā)揮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本次研究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癥狀情況進行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后疼痛評分相比,觀察組分值更低,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在風濕性寒性關節(jié)痛患者治療中采取溫針灸治療能夠改善患者關節(jié)腫脹與疼痛癥狀,提高患者治療有效性,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