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郝 丹
“中國寶卷是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間教派)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儀軌演唱的一種說唱文本?!盵注]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自序第1頁。寶卷源于唐代的俗講變文,盛行于元明清的民間社會。最初是闡釋佛教經典的載體,隨后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依托。明清以后,大量演繹民間故事的世俗寶卷逐漸流行,寶卷從宗教講唱轉向世俗演說,成為中國俗文學體系中的一脈。世俗寶卷對民間故事的演繹,不是一味地遵循傳統(tǒng)故事的內容主題,而是在繼承原有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具有自身特點的改變?!冻料銓毦怼纷鳛檠堇[民間故事的世俗寶卷之一,對其分析有助于具體探討寶卷在民間故事流傳中的作用。
對于《沉香寶卷》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體系,也未見大量的著作。有關研究多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如尚麗新、車錫倫老師的《北方民間寶卷》,將《沉香寶卷》納入某一范圍,進行寶卷整體研究;二是從戲曲的角度分析《沉香寶卷》在戲曲上的影響;三是從其他寶卷,如《二郎寶卷》、《八仙寶卷》等分析寶卷故事之間的內在關系;四是從沉香故事完整性的分析角度,將《沉香寶卷》作為一小部分進行故事整體發(fā)展研究,這些都是從側面對《沉香寶卷》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沉香寶卷》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故而本文將以《沉香寶卷》為主要研究文本,借助普羅普故事形態(tài)學的有關理論,對清代寶卷與明代莆仙戲中的“沉香故事”進行功能結構上的細致對比分析,確定《沉香寶卷》在承繼沉香故事時的變化因素,分析寶卷在民間故事流變中的作用,并以此思考民間故事在寶卷載體下發(fā)生變化的內在原因。
沉香故事的雛形最早見于唐代戴孚《廣異記》中的“華岳神女”篇[注]見談愷本《太平廣記》卷三 0 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159-170頁。,講述的是三娘與書生私婚的故事。宋代《異聞總錄》也有類似的記載[注]見《異聞總錄》卷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6頁。。但此時的記載只在三娘與書生二人,并未涉及其子沉香。關于沉香的記載,可推測的最早文獻是已失傳的宋代戲文《劉錫沉香太子》、雜劇《劈華山救母》《沉香太子劈華山》。[注]參考鄭尚賢《宋元南戲的珍貴遺存——莆仙戲〈王魁〉〈劉錫〉〈陳光蕊〉考述》,《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而現(xiàn)存已知較早記載沉香故事的文本是明代福建戲?。浩蜗蓱颉秳㈠a》、四平戲《贈寶帶》、閩劇《劉錫得子》、閩西上杭傀儡戲本《寶帶記》。其中莆仙戲《劉錫》是明代福建戲劇中較為完整記錄“沉香故事”的底本,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戲的基本內容和音樂元素。在海外發(fā)現(xiàn)的我國失傳已久的戲劇散曲合集《風月錦囊》(“沉香”篇戲文殘缺,只存“茅店結合”片段),其唱詞與莆仙戲中的《劉錫》基本吻合。因而,莆仙戲《劉錫》是目前故事情節(jié)較為完整并最接近古本原貌的本子。[注]參考孫崇濤關于莆仙戲《劉錫》淵源古老的觀點,見《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60頁。明代以后,寶卷在選取前代沉香故事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沉香寶卷》,成為繼明代福建戲劇之后完整記錄“沉香故事”的文本。清代寶卷時期,沉香故事已形成完整的故事形態(tài),人物基本具備,情節(jié)基本完善,主旨基本確立。因此,本文選擇莆仙戲《劉錫》與《沉香寶卷》進行功能項的對比分析,梳理“沉香故事”從明代到清代、從戲劇到寶卷的發(fā)展與演變過程。
莆仙戲《劉錫》[注]福建省文化局劇目工作室:《福建戲曲傳統(tǒng)劇目選集·莆仙戲(第一集)》(《劉錫》劇目),福建省文化局劇目工作室,1958年,第127-146頁。(一名《劉錫乞火》)全劇分《劉錫首出》《過廟題詩》《李仙奏旨》《乞火結緣》《贈珠哭別》《諸仙嘲笑》《落地哭廟》《囚洞生兒》《土地送子》《沉香救母》《闔家團圓》等共11出。劇演揚州書生劉錫(劉向)[注]參考孫崇濤觀點,劉錫、劉昔、劉向 、劉希 、劉晉保 、劉俊春、劉彥昌等為一人,主人公名字在流傳過程中不同地區(qū)發(fā)生音變的結果,見見《風月錦囊考釋》,第161-162頁。進京趕考,途經三娘廟卜問前程,見華岳三娘金身可愛,題詩贊美。三娘因題詩勃然大怒,下雨阻礙劉錫前進道路。施法時,月老前來向三娘宣布玉帝旨意,稱劉錫為文曲星下凡,命其與劉錫結三日夫妻。只因在王母蟠桃會上,二郎神與鐵拐李因爭座結怨,鐵拐李為報復二郎神,便將三娘因牛郎織女相會偶動凡心之事奏明玉帝,慫恿玉帝下旨,讓三娘與劉錫結緣。三娘無奈接旨,命鬼卒在金沙路口結茅屋等候劉錫。三娘以乞火為由,進入劉錫房中,并以官休、私休為選擇,迫使劉錫與其結三日夫妻。三天期滿,三娘告知劉錫真相,贈劉錫寶珠一顆、難香一支。劉錫與三娘含淚分別,上京應試,落第歸來,再到華岳廟。縣官楊某來廟進香,見劉錫衣衫襤褸,但卻藏有寶珠,疑為盜賊。劉錫細說原委,點難香,三娘真身現(xiàn),作證,楊縣令遂招劉錫為婿。李鐵拐以三娘私婚劉錫事譏嘲二郎神,二郎神大怒,囚三娘于黑云洞。三娘洞中產下一子,名為沉香,將沉香送至劉錫處撫養(yǎng)。沉香長大后得知親娘消息,決意尋母。李鐵拐覺當年做事過分,遂找到沉香,傳授其武藝,并贈寶丹。沉香與鐵拐李找到二郎神,二郎神念其尋母之心,撤回天兵。沉香劈開黑云洞,于洞中與圣母相遇,圣母收回天兵。沉香與三娘一起進入天庭。玉帝為沉香救母所感動,頒旨赦免三娘。沉香下天庭遇劉錫,劉錫高中,全家回府團圓。
《沉香寶卷》[注]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以清同治七年朱柏尤抄本為最早的《沉香寶卷》版本,李世瑜《寶卷宗錄》以清道光壬午高陽許如來抄本為最早的《沉香寶卷》版本,本文以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最具寶卷特色的《沉香寶卷》(清周芹芝屋藏本)為主要文本,以同治七年本與道光壬午本為輔助文本進行分析。中“沉香故事”如下:劉氏本無子,求子,得一子劉向,劉氏向觀音還愿。劉向長大,進京趕考,路遇神廟卜問前程,見三娘金身窈窕,題詩贊美,惹怒三娘。三娘追趕劉向,欲捉其回廟。此時,月老拿姻緣簿稱三娘與劉向有三宿姻緣。三娘于是化作仙莊大宅,下暴雨使劉向進門。三娘欲與劉向結為夫妻,而劉向不愿,并離開。三娘再顯神通,逼劉向回大宅,結為夫妻。三日期滿,劉向繼續(xù)進京,三娘贈劉向三件寶物,劉向將沉香扇墜留于三娘。劉向進京路上三遇險境,蛟龍偷夜明珠,猛虎吞食,丞相以其為妖,奏請皇上。龍王、獵戶、三娘前來搭救。三娘現(xiàn)身解救劉向,皇上封劉向為揚州知府。三娘因懷孕未出席王母蟠桃會,二郎神被眾仙家嘲笑,怒氣將三娘壓在華山下。三娘生下沉香,托夜叉卒送沉香往劉向處。沉香長大,得知母親三娘消息,便立志尋母。沉香遇高人指引,往終南山拜師,后遇太白金星,終到終南山。拜何仙姑為師,得到洞中的寶物數(shù)件,來到華山處救母。二郎神得知此事,與沉香大戰(zhàn)。玉帝知悉,派觀音協(xié)調,沉香劈山救母。玉帝為沉香孝行所感動,頒旨赦免三娘,封沉香為直符神、劉向為都土地。
民間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中側重點不同,因而,雖是同一故事,卻在人物形象、情節(jié)內容、故事主題上呈現(xiàn)明顯的差別。在上述莆仙戲《劉錫》與《沉香寶卷》的故事概要中,可以看出沉香故事在不同的文本里,情節(jié)或多或少的有著不同。
沉香故事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屬于369型孝子尋父/尋母和400型丈夫尋妻故事的結合[注]參考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100-101頁;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6-50頁。,是AT分類法中的神奇故事。普羅普在阿爾奈-湯普森分類的基礎上,將其中的神奇故事進行更具體的31項功能的分析,為了更直觀、更準確地揭示莆仙戲《劉錫》與《沉香寶卷》中故事的不同,分析其中具體的差異,在此將借助普羅普的功能結構理論,對沉香這一神奇故事在戲劇和寶卷兩種體裁中的功能項進行細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因素,并探尋不同產生的內在原因。
學界早就注意到傳統(tǒng)戲劇與小說故事之間的“同源異派”關系[注]參考沈新林有關戲曲與小說關系的觀點,見《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緒論第1-7頁。。小說與戲劇雖隸屬于不同的文類,但采用同源的素材和方法。以演繹民間故事為主的世俗寶卷作為中國俗文學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俗文學甚至是傳統(tǒng)小說故事的基本特征。因此,寶卷、戲劇與小說故事可以納入同一領域進行思考分析。
普羅普從俄羅斯民間故事出發(fā),在句法和敘事之間的類比關系中構建了形態(tài)結構分析的理論體系,作為民間故事敘事的普遍語法。在普羅普看來,人物的意志、意圖并不是本質性的母題,重要的是他們對于主人公以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上看,取材于民間故事的戲劇、寶卷在內容和敘事結構上都借鑒了民間故事。發(fā)軔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符號學,最初不涉及語言之外的體系和結構,后來廣泛地滲透到各個領域。[注]參考趙曉寰有關普羅普故事結構的觀點,見葉舒憲主編《結構主義神話學》,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05-321頁。莆仙戲《劉錫》與《沉香寶卷》的主要故事因素受到前時代的民間沉香故事影響,因而其本身具備了進行形式分析的充分條件。
普羅普形態(tài)學理論模式的基本構件是角色功能。普羅普認為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項是有限的,而按照神奇故事本身記述的順序,可以歸納出角色的31項功能。普羅普在角色功能的基礎上還設計了一個新的敘事單位——回合(khod),指從惡行或缺失的功能項發(fā)展到任何其中一個作為結局的功能項經過的行動過程。一個回合就是一個敘事單元,一個故事可以是單一的回合,也可以是多個回合的組合構成。[注][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故事形態(tài)學》,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88頁?!冻料銓毦怼放c《劉錫》都是兩個回合構成的故事,我們以普羅普的圖示來表示(其中Ⅰ表示劉向的故事回合,Ⅱ表示沉香的故事回合):
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公式,其中公式(1)表示《劉錫》的敘事結構形態(tài),公式(2)表示《沉香寶卷》的敘事結構形態(tài)。
普羅普借用功能項對民間故事進行基本結構的把握,有利于分析傳統(tǒng)民間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文體中發(fā)展的演變規(guī)律。清代《沉香寶卷》在明代莆仙戲《劉錫》的基礎上保留了沉香故事的主要功能項,又在其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功能情節(jié),例如主要功能項劈山救母,完善了沉香故事的演變,并成為后世成熟沉香故事的主要文本依據。對比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a. 公式(2)中功能項多于公式(1)的功能項,故事情節(jié)更加完整,結構更符合民間故事。
b. 沉香回合的功能項增多,并與劉向的功能項數(shù)量基本等同,沉香漸漸成為主人公。
c. 公式(2)的功能項區(qū)別于公式(1),形成兩個完整的回合,而非一個大回合和一個嵌套其中的小回合,沉香回合獨立。
d. 公式(2)增加ⅠДГБПДГT等功能項,沉香故事出現(xiàn)新的獨特內容。
結合《沉香寶卷》與《劉錫》的具體故事情節(jié),可以看出清代《沉香寶卷》在演繹傳統(tǒng)沉香故事的同時,對其內容和主題進行了擴充和改變。功能項差異的背后實際上是《沉香寶卷》在承繼沉香故事時的獨特性。這種功能項的差異表現(xiàn)在具體文本上,主要呈現(xiàn)出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主旨功能上的不同。在人物形象上,莆仙戲是以“劉錫”為主人公的,以劉錫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回合,將其子沉香的故事插入其中,作為整個劉錫故事完整性的一環(huán)。從題目而言,《劉錫》正表明主人公是書生劉錫。從劇目而言,戲劇共11幕,其中劉錫的情節(jié)占達9幕之多,而以沉香為主的情節(jié)只占其中的2幕。在《沉香寶卷》中,劉向與沉香分屬于兩個回合,并都是自己所屬回合的主人公,人物重點發(fā)生了從劉向到沉香的轉變。雖然這種轉變并沒有完全改變故事的主人公,但已大大提升了沉香的敘事地位,劉向已不再是故事敘事的唯一主人公;在故事情節(jié)上,相比于明代莆仙戲《劉錫》,《沉香寶卷》增加了劉向出生,劉向拒絕三娘,劉向三次遇險,沉香求師,尋終南山,沉香探洞獲寶,沉香與二郎神大戰(zhàn),觀音協(xié)調,劈山救母,劉向、沉香封神等情節(jié),改變了劉向應試不中,劉向為知縣婿,沉香拜師,圣母阻撓等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更加豐富了沉香救母故事,使得沉香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在主旨上,莆仙戲通過劉錫在神廟題詩與三娘結為夫妻,以及三娘因劉錫和沉香與二郎神抗爭來表現(xiàn)為自由婚姻而斗爭的青年男女;而《沉香寶卷》卻改變傳統(tǒng)的自由婚戀主題,轉而為以“孝”主題,將婚戀愛情故事發(fā)展為孝子故事。正因為沉香故事在主旨上發(fā)生了變化,人物形象和具體情節(jié)才發(fā)生了改變。從清寶卷開始,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開始穩(wěn)定,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民間故事。
通過對莆仙戲《劉錫》與《沉香寶卷》中的“沉香故事”進行具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沉香故事隨著時代的變化,情節(jié)元素漸漸增多、人物塑造逐步成熟,主題思想逐漸確立。寶卷對民間故事的承繼從表層上看素材類似,但內在要素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民間信仰和寶卷倫理教化的獨特性決定的。
清初,政治環(huán)境的改變,民間教派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打擊,寶卷開始演繹民間故事,并將民間信仰融入其中,形成獨具特色的世俗寶卷?!皩毦硪蚨_始其世俗化歷程,一方面改變其原來的宗教性內容,而以世俗故事入文,突出其文學性、娛樂性;另一方面,則走出了民間教派的狹小的流傳圈子,開始與普通民眾廣泛接觸,獲得了更為寬廣的生存空間?!盵注]陸永峰、車錫倫:《靖江寶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22頁。除此之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民間信仰為此時的人們提供了精神安慰。作為民間信仰的載體,世俗寶卷在借鑒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同時必定受民間信仰的影響。在民間信仰下改變故事的中心人物、情節(jié)內容,甚至是故事主旨,《沉香寶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民間信仰中的觀念深刻影響了普通民眾,使得《沉香寶卷》在承繼傳統(tǒng)沉香故事時加上了神仙崇拜觀念、仙山崇拜觀念、祈福禳災觀念等民間信仰的成分,使沉香故事發(fā)生了多方面的改變。
神仙崇拜觀念一直扎根于普通民眾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尋求神靈的幫助。“歷代民眾是天災與人禍的主要受害者,是被摧殘、被壓迫的眾多生靈,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并求救助,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他們的切身利益”。[注]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年,第3頁。神仙信仰之所以能夠深入民心,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將人的前生、現(xiàn)世與來世聯(lián)系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便是神仙信仰中的善惡報應說。寶卷從一開始就被當作神仙之物,“有這樣一個悠久的民間傳說,書信傳自于天,或者由神仙授之于大人物的。”[注][美]歐大年:《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劉心勇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2頁。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影響,《沉香寶卷》在發(fā)展沉香故事時增加了多位神仙形象、改變了其中的情節(jié),使得神仙色彩更加濃厚。在人物形象上,除了莆仙戲《劉錫》中具有的玉帝、月老、二郎神、八仙、圣母、三娘神仙外,《沉香寶卷》主要加入了太白金星和觀音等神仙。在情節(jié)上,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劉氏夫婦向觀音求子、太白金星為沉香引路、觀音勸和二郎神與沉香,使故事完整的同時有著濃厚的神仙信仰意味。
我的言語不可忘 忘卻難見南山林
終南群仙豈可比 投師學去救娘親[注]清周芹芝屋藏本,收入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十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第20頁。
在寶卷中,仙山乃是“真山活水”的人間圣境,遠離塵世,幽美絕倫。
山青水綠非凡景 日暖風和氣象新
雙雙白鶴空中舞 鸞鳳和鳴不絕聲
玉樹名花香馥□ 靈芝瑤草滿山生
分明不是凡間地 仙山一座不須論[注]清周芹芝屋藏本,收入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十三冊),第23頁。
居住在仙山的仙人們雖然遠離塵世,但卻對世間之事了然于心。他們以天意為準繩,討伐邪惡,這正是人們仙山崇拜的最重要原因。
在民間信仰中,神廟占卜與許愿、還愿是人與神溝通的最主要的形式。許愿、還愿寄托著民眾可望而不可及的心聲,成為世俗與神圣溝通的媒介,也是民間信仰中必不可少的具有儀式性特色要素。在《沉香寶卷》中,神人溝通主要在于許愿、還愿。一次是劉氏求子,“沐浴更衣全齋戒,我們也去拜觀音。許愿發(fā)心行善事,要求一子顯門庭?!盵注]清周芹芝屋藏本,收入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十三冊),第3頁。一次是劉錫進三娘廟,“劉向暗想,我去求取功名,神仙總知我,今問他一笤,討一個信息,可能中否?!盵注]清周芹芝屋藏本,收入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十三冊),第5頁。因此,在祈福禳災的民間信仰觀念下,寶卷加入了許愿、還愿、占卜等具體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的加入從另一方面又強化民眾心中的民間信仰。
相比于戲劇,寶卷在體裁上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寶卷自宋代以來就帶著濃厚的倫理教化的傾向。寶卷問世以來,“日益突擊自身勸善化俗、倫理教化的社會功能?!盵注]洪修平、陳紅兵:《論中國佛學的精神及其現(xiàn)實意義》,《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特別是到了清代,這種“倫理化”傾向愈益鮮明、強烈。寶卷倫理教化觀顯著地存在于以家庭為單位的倫理觀念中。首先是對“夫妻觀”的重視。在莆仙戲《劉錫》中,縣官在得知劉錫寶物的具體來源后,將自己的女兒許給劉錫作為妻子,劉錫也欣然答應。從而引發(fā)出沉香后期知道生母另有其人,劉錫、沉香最終返回后的大團圓。而《沉香寶卷》刪掉了沉香養(yǎng)母這一人物,以及和這一人物有關的情節(jié),劉向成為了只忠誠于三娘一人的丈夫,再未娶妻。清代“夫妻觀”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封建禮教的不滿,以及人們對平等夫妻關系的向往。
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以父系為軸,強調宗法人倫,要求和諧的秩序性的、以孝為核心的家庭本位倫理觀。[注]參考蕭放《孝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與當代意義》,《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靶ⅰ笔俏覈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guī)范之首,備受推崇。所謂“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汪受寬:《孝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頁。參照上文表1,對比公式(1)和(2),可以明顯看出,沉香故事不再是傳統(tǒng)的以三娘與書生為主,以沉香為姻緣產物的愛情故事,而是轉變?yōu)橐猿料銥橹魅斯木饶腹适拢菍π⒌烙^念的宣揚。在這種孝道觀的影響下,沉香故事的主人公以及故事主旨都發(fā)生了翻轉,在傳統(tǒng)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上的豐富以及主旨上的改變,成為后世完整沉香故事的基本藍本。
孝道一直以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處于首德的地位,尊母守孝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民間文學中“認母、尋母、孝母、救母”的故事占有相當?shù)谋戎?,目連救母、光目救母、婆羅門女救母、許仕林祭塔救母、董仲舒尋母等故事廣為流傳,成為膾炙人口的孝道故事。我們在此不分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是否來源于目連救母,而僅僅關注主人公的成長與救母之間的關系,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也是孝道不斷深化的過程。正如沉香一樣,救母故事的主人公起初都是弱小而無助的,在救母的道路上,憑借自身的信仰,克服萬難,斬妖除魔,救出母親,獲得成長。救母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主人公成長的過程,主人公在成長中不斷地完成“孝”這一基本倫理。人類學家范·根納普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往往會舉行一定的“通過儀禮”來標志個人經歷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這些儀式雖然形式繁多,但都包含著一種基本的三重結構:分離階段——過渡階段——融入階段。[注][美]維克多·特納:《慶典》,方永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第147頁。在沉香救母故事中,也遵循這種古老的儀式:沉香離家——磨煉考驗——回歸。主人公通過這樣的一種過程將孝道最大化,具有勸善說教的傳統(tǒng)倫理意味。正如《沉香寶卷》開篇:
秀才劉向仁忠士 華岳三娘愛秀才
太子沉香行大孝 集成大義化凡人[注]清周芹芝屋藏本,收入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十三冊),第2頁。
除了家庭倫理教化外,民間教化觀對積德行善的倡導也影響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公式(2)的增改部分,即向觀音求子(Ⅰ),劉向沉香封神(T)反映出積德行善后的福報。這種思想來自于佛教“因果業(yè)報”觀念與傳統(tǒng)道德教化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思想的雙重影響,使寶卷具有民間教化的同時又有著佛教、民間教派等的痕跡。重視普通民眾的自我救贖,有著濃厚的功利性目的。正是由于這種民間教化觀,寶卷在演繹傳統(tǒng)民間故事時才有所取舍,并在民間教化觀的指導下保留民間故事基本結構的同時對民間故事進行增改。而這些經過增改的民間故事卻成為了后世成熟故事的底本,對民間故事的定型和主旨功能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沉香故事的內容與主題也隨之不斷演繹?!冻料銓毦怼防^承原有沉香故事的同時,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造,形成新的情節(jié)內容和主題思想?!冻料銓毦怼穼鹘y(tǒng)民間故事發(fā)展、定型的作用并不是個例,大多數(shù)世俗寶卷對民間故事的流傳和演變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主旨上占據主導意義,如《韓湘寶卷》《二度梅寶卷》《白氏寶卷》等。寶卷作為民間故事演繹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其分析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寶卷這一特殊的文本形式,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們縱向去思考民間故事的發(fā)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