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正 鐘義春 劉艷麗 李珍梅 何健敏 林慧卿 陳香華
[摘要]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動靜態(tài)足底壓力分析及減壓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期間我科門診就診或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給予減輕足底壓力個性化方案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不給予個性化方案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足底壓力變化、足潰瘍發(fā)生率等情況。結果靜態(tài)和動態(tài)足底壓力較大的分區(qū)均為雙足M2~4、HM、HL以及右足M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左右足M1、M2~4、M5、HL等區(qū)域足底壓力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左右足M1、M2~4、M5、HL等區(qū)域足底壓力較治療前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T1、T2~5、MF、HM等區(qū)域足底壓力較治療前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足潰瘍發(fā)生率為4.00%(1/25),對照組為24.00%(6/25),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足底壓力主要集中在雙足M2~4、HM、HL以及右足M5,經給予減輕足底壓力個體化方法治療后,能夠有效改善足底壓力,降低足潰瘍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動靜態(tài)足底壓力;減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2-218-05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PN)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的重要原因,病程越長,發(fā)病可能性越高,超過一半的患者會伴發(fā)程度不一的神經病變[1]。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循證醫(yī)學證明,足底壓力增高是足潰瘍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而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時,足底壓力會異常增高[3]。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早期檢測足底壓力情況,對于足潰瘍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研究也表明,減輕足底壓力,有助于預防糖尿病足潰瘍的發(fā)生。本研究采用足底壓力檢測儀檢測和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足底壓力情況,給予減輕足底壓力治療并評估其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期間我科門診就診或住院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17例,女8例;年齡43~76歲,平均(57.8±8.9)歲;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6.92±3.20)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12.08±5.32)月。對照組男18例,女7例;年齡32~76歲,平均(53.1±11.3)歲;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5.20±3.19)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23個月,平均病程(12.04±4.91)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測量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空腹抽靜脈血,查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INS)、C肽(C-P)、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指標,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TCSS)評分均>5分;糖尿病足Wagner分級均為0級[5];無嗜酒、吸煙;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急性應激狀態(tài);嚴重下肢功能障礙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妊娠、癌癥等。
1.3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韓國iCare公司生產的Gaitview足底壓力檢測儀檢測靜態(tài)站立和動態(tài)行走時的足底壓力情況,根據檢測數(shù)據結合患者病情,研究組患者給予針對性定制減壓鞋墊,結合足底按摩、溫水泡腳、及時去除胼胝等減輕足底壓力個性化方案治療;而對照組不給予個性化方案治療。糖尿病??谱o士對所有患者進行糖尿病教育,指導飲食、運動、監(jiān)測血糖,加強自我管理,記錄日志。每三個月??崎T診隨診,門診醫(yī)生指導調整降糖藥物治療方案。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年。治療1年后,觀察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底壓力變化情況、足潰瘍發(fā)生率等。
1.4操作方法
1.4.1研究設備韓國iCare公司生產的Gaitview足底壓力檢測儀技術先進,儀器的數(shù)據采集頻率最高可達86Hz(每秒86幀數(shù)據),矩陣式的傳感器排列,密度1.3個/cm2,精細識別足底各點受力。
1.4.2測量動靜態(tài)足底壓力(1)靜態(tài)測量方法:患者自由放松休息5min后,裸足站立平板上,雙足立于有效測量區(qū)域,雙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視前方,放松肌肉,時間為10s。獲取雙足拇趾(T1)、第2~5趾(T2~5)、第1跖骨(M1)、第2~4跖骨(M2~4)、第5跖骨(M5)、足中部(MF)、足跟內側(HM)、足跟外側(HL)共八個區(qū)域的靜態(tài)壓力;(2)動態(tài)測量方法:患者裸足從平板前方2m處開始行走,行走時先將左腳踏在有效區(qū)域內,然后從對側返回,右腳踏在板上。自然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至該足跟再次著地即為1個步態(tài)周期,測量每個步態(tài)周期支撐相時的壓力峰值[6-7];(3)每例患者重復檢測3次,取其平均值納入統(tǒng)計分析。以足底壓力大于87.5kPa為截點,統(tǒng)計足底壓力異常部位及病例數(shù)[8]。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王紅,賈麗萍,劉瀟.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壓力變化與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6,33(4):789-790.
[3]魏薇,王中京,周玲,等.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7,28(20):3379-3381.
[4]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2-40.
[5]丁維,王佳佳,陸祖謙,等.不同Wagner分級糖尿病足患者腎損害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5,14(5):362-366.
[6]楊曉玲.足底壓力改變與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關系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8(4):259-263.
[7]符霞軍,謝翠華,蔣婭,等.糖尿病足底壓力異?;颊邷p壓治療效果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4,29(5):14-16.
[8]蔣婭,李亞潔,謝翠華,等.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壓力影
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35):4004-4006.
[9]王坤,呂肖鋒,焦秀敏,等.糖尿病不同程度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足底壓力變化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6(22):2607-2611.
[10]李文霞,羅祥蓉,曹瑛,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足底壓力與步態(tài)的變化[J].廣東醫(yī)學,2017,38(6):859-863.
[11]和瑞婷,葛飛,向沙,等.伴足潰瘍病史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足底壓力分布特點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8(7):401-404.
[12]謝翠華,張倩,符霞軍,等.糖尿病病人足底壓力峰值與糖尿病足底壓力性潰瘍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6,7(8):918-921.
[13]Lavery LA,Armstrong DG,Wunderlich RP,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Foot Pressure Assessment As Part of a Population-Based Diabetes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J].Diabetes Care,2003,26(4):1069-1073.
[14]陳秋香,王方華,王翠芳,等.2型糖尿病并發(fā)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中藥足浴聯(lián)合足部護理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14):55-57.
[15]何紅,許亞紅,徐國麗,等.“足底操”對0級糖尿病足患者周圍神經病變及足底壓力的影響[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7,5(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