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岸然
鍋“搨”,“搨”字應為火字旁,烹飪用語,微火燜煨的意思,乃魯菜的獨特技法,是一種結合煎、燜煨的烹調手段。油煎以產(chǎn)生香味,燜煨令菜肴軟綿柔嫩——主料經(jīng)腌漬、拍粉、掛蛋糊處理后,油煎至兩面金黃,再用高湯微火慢煨,收干湯汁,成品呈深黃色,鮮香軟嫩。
這道傳統(tǒng)魯菜早在明代就有了,可燒魚,也可燒肉,還可燒菜、燒豆腐,最先源于濟南,后來傳遍山東各地,及北京、上海。具體做法是豆腐拭去水分,切成骨牌塊,兩面撒少許鹽、胡椒粉腌5 min;先粘一層面粉,再裹上蛋液,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盛出。鍋內(nèi)爆香蔥、姜,放入豆腐和高湯、料酒,燒開后羼入蝦籽和香油,直至收干湯汁。
鍋搨菜不少,諸如鍋搨黃魚、鍋搨里脊、鍋搨腰盒等等,其中以鍋搨豆腐最家常,然則這道菜費時耗工,店家嫌利潤薄,高廚無暇顧,庸廚不屑煮,遂漸漸淡出市場。
豆腐平淡得很家常,家常的文學作品中不太提起,《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談到吃食都聚焦于酒肉。豆腐的做法無窮,煎豆腐是味道較重的做法,人們常用各種輔料煎豆腐?!剁R花緣》載,狄希陳家的廚子尤聰人家試他的手段:“煎豆腐也有滋味,搟薄餅也能圓搨”,可見煎豆腐饒有興味。
清嘉慶進士梁章巨的《歸田瑣記》中所記豆腐菜可能就是鍋搨豆腐。袁枚《隨園食單》敘述程立萬豆腐很有意思,程立萬家的豆腐菜肴顯然失傳了,其風格與鍋搨豆腐庶幾接近,都是用水產(chǎn)鮮味來彰顯豆腐;豆腐清淡,結合水產(chǎn)的鮮美,令滋味更加雋永。
我在一家菜館吃過最優(yōu)的鍋搨豆腐:將鮮蝦仁改成干貨的蝦卵,成品外皮微酥,里面細嫩,上面沾著些蝦卵若隱若現(xiàn),鮮味更顯,是粗菜細做的一種典型。每每在這家菜館吃飯,同桌吃客面對那盤豆腐總像風卷殘云般,快速掃光。
也有人將豆腐夾五花肉先略蒸,再經(jīng)煎、煨燜工序;蓋豆腐味淡,常以他味入之。母親茹素后,我稍加變通,用冬菜、香菇屑、蘑菇屑、松仁屑取代蔥和蝦籽,素高湯則用竹筍、蘋果熬煮。看著這個老婦人,此生對我恩情最深的人,吃得津津有味,連連說好吃好吃,總覺得快樂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