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園 于長平 單曉峰 周桂芝 田洪青
臨床資料患者,女,77歲。下唇部腫塊2年余,伴疼痛10個月。2年前,患者下唇出現(xiàn)腫塊,無自覺癥狀,隨時間增大,表面呈菜花狀,輕微滲出。1年前就診于當?shù)乜h醫(yī)院口腔科,診斷“疣”,由于病灶創(chuàng)面較寬,不建議行手術治療,轉(zhuǎn)當?shù)厥嗅t(yī)院皮膚科,給予“紅光”治療,皮損未消退。10個月前,局部出現(xiàn)疼痛并逐漸加重,影響飲食、睡眠?;颊呒韧w健,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無肝炎及結(jié)核病史。曾有10年吸煙史,約每兩天一支,長期佩戴義齒,家族中無遺傳性疾病史和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聽力欠佳,一般情況良好,全身淺表淋巴結(jié)無明顯腫大,系統(tǒng)檢查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下唇見疣狀增生斑塊,表面滲液、結(jié)痂。觸之有壓痛,與深部組織無明顯黏連,口腔內(nèi)未見異常,口腔開合及語言功能無影響,鄰近淋巴結(jié)無異常(圖1)。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均無明顯異常;HPV DNA分類檢測陰性。下頜部數(shù)字化攝影未見骨質(zhì)破壞。皮膚組織病理示:表皮明顯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增厚,組織分化良,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較多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圖2)。診斷:口腔疣狀癌。予淺層X線局部放射治療,治療管電壓為100 KV,每周3次,每次3.86 Gy,共照射13次,總量為50.18 Gy。治療12次后,患者皮損面積明顯縮小(圖3),外觀與功能明顯改善。
圖1下唇疣狀增生斑塊圖2表皮明顯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增厚,組織分化良,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較多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HE,×100)圖3治療12次后皮損基本消退
討論疣狀癌(verrucous carcinoma,VC)是一種低度惡性鱗癌,其分化良好,生長緩慢,開始腫瘤為外生性,疣狀和蕈樣,以后可侵襲深部組織,很晚才發(fā)生局部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1]。該病按部位主要分為4型[2],即口腔疣狀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肛門生殖器部位疣狀癌、跖部疣狀癌以及其他皮膚部位疣狀癌。其中,口腔疣狀癌最常見,多見于老年人,常累及頰黏膜、舌、牙槽嵴和唇部,呈疣狀增生性白斑樣損害[3]??谇火酄畎┎∫驈碗s,與吸煙、咀嚼檳榔、飲酒明確相關,可能與不良修復體、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有關。本例長期吸煙、佩戴義齒可能是其發(fā)病誘因相關。本病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iàn)與病理進行診斷,病理取材時應大且深。
口腔疣狀癌尚無統(tǒng)一明確的治療指南,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冷凍、光動力、CO2激光及聯(lián)合治療[4]。傳統(tǒng)認為,手術切除為首選,但該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且發(fā)病初期無自覺癥狀,患者就診時皮損較大,此時手術可能影響患者患處功能與外觀,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放射治療作為一種替代療法,一直存在爭議,Mohan等[5]認為疣狀癌細胞可能對放療不敏感,以往文獻報道放療具有引起間變、復發(fā)、轉(zhuǎn)移的可能,但也有文獻指出口腔疣狀癌對放療敏感[6],且近年證據(jù)表明放療不會提高間變率[7],Oliveira等[8]認為口腔疣狀癌可能具有原位復發(fā)的特點。同時,疾病分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6,7],我們認為放療方式及劑量選擇同樣影響預后,放療作為皮膚科良惡性腫瘤的有效方法,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適用于腫瘤太大或分布廣泛患者;②適用于晚期老年患者(>70歲,應避免復雜手術);③緩解患者痛苦;④減少手術重大醫(yī)療合并癥,可提供更好的美容效果。淺層X線是皮膚科常用的一種放療方式,在皮膚腫瘤治療方面,不僅具有放療的上述優(yōu)勢,而且其設備價格相對較低,操作簡單方便,對于皮膚腫瘤的治療具有復發(fā)率低、美容效果好、無創(chuàng)及費用相對低廉的優(yōu)點[9]。所以,對年老體弱、皮損面積較大的口腔疣狀癌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淺層X線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選擇性替代療法。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皮損面積較大,行淺層X線治療,總劑量50.18 Gy,療后可見腫物消失,患者外觀明顯改善,生活質(zhì)量也得到極大提高。隨訪4個月,未見復發(fā)及淋巴結(jié)腫大,目前仍在隨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