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閱讀教學追問,顧名思義指的是在閱讀教學中追根究底地問,是在第一次提問以及學生思考后回答的基礎上,繼續(xù)朝著同一方向進行設問的連續(xù)性提問方式。此種連續(xù)性提問方式比較廣泛地應用在閱讀教學中,并且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小學閱讀教學追問是課堂教學提問的“后續(xù)動作”,可以說是起著二次補充或者是“二度提問”的作用,在深閱讀的教學中,可以連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透徹理解問題甚至解決問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追問存在的問題
1. “空”內容,隨便問。
一看就知道答案或者和內容毫無聯(lián)系的追問在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經常出現,學生基本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就會回答。這樣的課堂學習氛圍看似熱鬧非凡,實則經不起仔細推敲,課堂學習氛圍和課堂實際產生的學習結果相差甚遠。這樣的追問對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收效甚微,長此以往,學生會養(yǎng)成閱讀課堂不動腦的習慣。
2. “虛”形式,想就問。
目前,我國的小學語文追問教育尚處在新興發(fā)展階段,教師的追問形式單一、統(tǒng)一,缺乏教育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性,教學評價手段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追問型教育教學體系。機械呆板的追問體驗無疑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積極性,從而壓抑了學生的天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 “幻”問題,答非問。
追問的問題太大了,讓學生找不到回答問題的點,在課堂上產生的教學效果就是學生不知教師所問,束手無策,或答非所問。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被打亂,更不用談后續(xù)的教學效果了。因此,長期出現這樣偏難化的問題,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感,從而打擊學生認真閱讀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追問的策略
1. 加強教師追問意識,有內容地問。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介入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教師的追問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采取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利用問題有效地介入學生的閱讀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作用,并積極參與到學生閱讀活動的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把握追問的準確性,追問的內容必須要有指向性,讓學生能夠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一針見血”地解決任務。
例如,在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閱讀了《魯濱孫漂流記》后,教師要進行追問:“魯濱孫為了生存,做了哪些事?請?zhí)暨x主要事件進行概括?!闭恼伦铌P鍵的就是魯濱孫在荒島上為了生存,自己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為了生活,努力辦好一件又一件的事。追問是為了挑明文章的主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全文。
再如,在課堂上學習《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地提問:“你認為瀑布像什么?”之后追問:“李白認為像什么?”教師在設計追問的問題時,要將學生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在學生的教育中扮演引導者、參與者、觀察者的角色,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天性,做到既不過度控制,又不過度放任,把握好介入的力度。
2. 把握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實效性地問。
教師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在不破壞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一些意見性的指導。意見性指導,不是詳細地告訴學生下一步應該怎么做,而是向學生闡明當下出現的問題的實質,以追問的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下一步應該怎么做。有的教師常常在閱讀活動中沒有把握好指導的時機,輕易打斷學生的閱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也受到了壓制。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閱讀活動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準確把握指導的時機,及時追問,有效追問。
例如,筆者在教學《詠柳》時,就采取了追問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思考與理解。筆者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大家知道什么是碧玉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師:“碧玉”是什么樣子的?
生:碧玉是碧綠色的玉。
師:為什么作者這里要寫碧玉?
生: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師:“不知細葉誰裁出”,是誰裁剪樹葉的呢?同學們好好思考下。另外,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在一連串的追問下,思路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掌握了生字詞,又理解了詩意,體味了作者的情感。
3. 針對問題下功夫,漸進性地問。
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互動性經過初步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后,還要逐漸提升學生思維的完善能力,幫助學生將思維能力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還要注意追問的藝術性和邏輯性,這就要考驗教師的基本功。在追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相應的情境來發(fā)問,這樣才能夠提高追問的藝術性,引起學生興趣。再者,追問之前,要考慮學生是否能回答所問的問題,所問的下一個問題要與上一個問題相互聯(lián)系。
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對文中相關問題的追問,筆者扣住文章主旨,步步“緊逼”,一步一步地追問,引導學生感受“五壯士”的愛國情懷。在此過程中,筆者密切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然后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能力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讓語文能力差一些的學生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語文能力高一些的學生回答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不知不覺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閱讀教學中,筆者還經常在增加問題難度的過程中讓學生與筆者產生互動,讓學生不再懼怕教師,讓學生之間也能更好地交流。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筆者發(fā)現,轉變追問的姿態(tài),優(yōu)化追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愿意與教師交流,課堂教學氛圍得到明顯的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濃厚了,學習積極性變高了,學生閱讀活動的參與度大大提升了。
課堂追問的深度與廣度直接決定著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課堂追問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