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差異明顯(P【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厄貝沙坦;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持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即在原有慢性心臟疾病基礎上逐漸出現(xiàn)心衰的癥狀"/>
侯春風
【摘要】目的 探究對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心律失?;颊咄瑫r使用厄貝沙坦與胺碘酮治療的效果。方法 將2018年3月~2019年6月入住我院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2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輔以胺碘酮;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厄貝沙坦,對比2組心功能指標水平變化。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差異明顯(P<0.05)。結論 對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颊咄綉枚蜇惿程古c胺碘酮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心功能異常情況。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厄貝沙坦;胺碘酮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持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即在原有慢性心臟疾病基礎上逐漸出現(xiàn)心衰的癥狀和體征且反復存在,如四肢或腹部水腫、呼吸困難、乏力等[1-2]。隨著近些年來藥學技術的深入發(fā)展,臨床治療藥物不斷更新,相關研究人員主張在常規(guī)治療中添加厄貝沙坦與胺碘酮,以促進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次探究通過4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颊叩姆纸M比較,分析臨床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的探究對象為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6月時間段診治的因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40例患者,將其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7例,患者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66.58±3.82)歲;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最小年齡40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年齡(67.98±3.32)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比較性。排除過敏性體質、精神障礙、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嚴重內分泌失調、嚴重感染、藥物或電解質紊亂引發(fā)的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心臟手術史、參與此研究前六個月內有心肌梗死病癥、參與此研究前1個月內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2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如利尿、強心、神經內分泌抑制劑等;控制患者鈉鹽攝入量及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輔以鹽酸胺碘酮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872)。鹽酸胺碘酮片起始劑量為一日2~3片,連續(xù)一周,隨后根椐個體反應可給予一日1~2片,由于胺碘酮的延長治療作用,可給予隔日2片或一日一片。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佐以厄貝沙坦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北京海燕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64)。厄貝沙坦起始劑量為一日2片,根據(jù)個體反應可增至4片,一日1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即QT離散度、心率及射血分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結果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組心功能指標在治療前后的對比:見表1。
3 討 論
本次探究對40例患者分組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中佐以胺碘酮;觀察組在對照組之上輔以厄貝沙坦。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的心功能指標都有明顯變化,但觀察組的治療前后差異更突出,說明兩種藥物的合用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更佳。胺碘酮無負性肌力作用,可迅速終止心動過速或顫動,如降低心肌耗氧量、維持心輸出量、增加心肌供血等,能避免誘發(fā)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或惡化為更嚴重的心律失常,對心率的控制和節(jié)律的恢復有重要意義。參與研究的40例患者都服用了胺碘酮,效果較好,其QT離散度、心率及射血分數(shù)都得到有效控制。與胺碘酮的作用機制不同,厄貝沙坦是一種口服活性的有效選擇性血管緊張素-II受體(AT1亞型)拮抗劑,可抑制醛固酮和血管收縮,釋放血管緊張素,所以服用厄貝沙坦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室功能,延緩心臟擴大。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颊咄瑫r服用這兩種藥物的針對性更強,如本文兩組心功能指標水平雖都發(fā)生了改善,但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
綜合上述,對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同時佐以厄貝沙坦與胺碘酮的治療方式更好,臨床效果更顯著,可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寶宏,林 青,等.厄貝沙坦聯(lián)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颊咧械闹委熜Ч皩π墓δ艿挠绊慬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7,9(6):732-733,737.
[2] 王曉娜.胺碘酮聯(lián)合厄貝沙坦對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電圖的影響[J].臨床研究,2018,26(11):24-25.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