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佳 劉雪梅
摘要:當前社會保障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老年人除了需要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更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慰藉。本文對于社會保障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問題進行了分析,就其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老年人自身、子女和社會方面尋找原因,提出對策,并特別提到了為老年人創(chuàng)辦專屬報刊,希望以此能夠幫助老年人進行精神慰藉,使他們享受更加健康和快樂的晚年生活。
關鍵詞:社會保障? ?老年人? ?精神慰藉? ?專屬報刊
對老年人進行精神慰藉是指對老年人進行情感與心靈上的愛護與關心,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既來源于家庭也來自于社會?!靶⒌馈痹谥腥A傳統(tǒng)美德中被認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品質,要求子女既能夠在經濟上贍養(yǎng)父母,又能夠在精神上關懷父母。老年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奉獻了一生,當他們年老以后希望能夠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懷,因為此時只有家人才能夠給他們帶來最為真切的歸屬感與親切感。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處于空虛狀態(tài),本文將從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相關對策以及意義影響等方面展開論述,探討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的方法。
老年人因為自身的原因,在思想上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這就造成了他們精神上的孤僻。如果子女缺乏對父母的關注,未能留意父母精神上的改變,就很容易導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滿足。對于離退休的老年人來說,其身體各項機能都有所衰退,精力與體力也大不如從前,所以他們極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疾病。老年人得病以后,若非子女們及時得知且在身旁照料,老年人很少會主動接受及時治療,而是一拖再拖,這樣他們的身體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威脅。當老年人感受到來自身體的危險信號之后,其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變弱,主動追求精神慰藉的機會大幅度減少。此外,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經濟收入的減少也影響其生活質量,有些人還需要依靠自己的子女,這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這種心理落差極易引起老年人內心自卑等消極心理。身體與心理上產生的變化使老年人對幸福的追求也發(fā)生了改變,對精神進行慰藉的能力也十分薄弱。
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給與孩子過多的寵愛甚至是溺愛,使得子女在尊老、愛老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傳統(tǒng)的孝道對于子孫贍養(yǎng)老人的標準多為思想道德層面,而在硬性制度方面的約束較少,因此很容易導致老年人精神上的關懷被忽略。其次,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子女們的工作以及自身生活狀態(tài)也十分忙碌,如果雙方居住的距離較遠,子女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養(yǎng)下一代上,從而導致子女陪伴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陪伴時間的缺乏必然會導致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難以得到真正的滿足。此外,即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交流,但由于兩代人之間存在較大代溝,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共同語言也非常少,由生活環(huán)境差異所導致的隔閡會逐漸增大,這也使得父母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悲涼。
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希望繼續(xù)得到別人的肯定與關注。但是當前社會存在一種“老無所用”的觀念,勞動力市場中缺乏專門適合老年人工作的崗位。雖然有些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還想為社會發(fā)揮余力,但是由于“老無所用”觀念的影響,老年人被埋沒在家中,精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感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做不了。老年人會感覺自己失去了可以利用的價值,成為了弱勢群體。這種想法對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一種阻礙,這種阻礙對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影響是長期的,不利于老年人的進一步發(fā)展。退休后老年人那種曾經被人尊重與需要的活動在逐漸減少,交往的范圍以及活動的空間也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當他們有了情感交流的需求時卻無處可以傾訴,這也造成了老年人內心的孤獨,并且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壓抑感。
老年人要學會自我精神上的贍養(yǎng),能夠從自我出發(f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首先,老年人可以通過加入老年大學參與一些感興趣的業(yè)余活動,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這樣能夠分散他們在生活中的一些注意力。例如,一些生了病的老年人,當他們在精神上有了寄托之后就可以分散他們對于疾病的思考,這樣有利于他們身體的康復。再者,還可以鼓勵老年人去參加一些志愿者的活動,這樣也能夠讓老年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會到自身可以利用的價值,能夠讓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解決他們精神上的空虛。最后,老年人要加強身體鍛煉,身體上有不舒服的時候及時就醫(yī),使自己的身體始終保持一種健康的狀態(tài)。
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雖然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子女無法時刻待在父母的身邊,但是子女們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將照顧老人落到細微之處。首先,工作較忙的子女可以利用手機、電話等通訊工具對父母進行日常問候,實時了解父母的情況,這些關懷對于父母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其次,子女們還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父母的需求和喜好,并投其所好,這樣父母才能夠更加欣喜。最后,子女與父母之間要加強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夠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系,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才能夠得到極大滿足。
社會方面應當重視關心老人、愛護老人的環(huán)境營造,盡可能地結合媒體方面的力量,將“孝道”作為宣傳的主要內容。當前,對老年人進行精神慰藉的場所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家庭與社會,社會主要指的是社區(qū)。因為老年人所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大都是社區(qū),所以社區(qū)需要利用其自身特點,廣泛地發(fā)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為老年人的社會生活提供更多的資源,這樣能夠有效地幫助老年人結交更多的朋友,提升老年人之間的凝聚力。社區(qū)街道可以針對老年人開展不同的活動,比如廣場舞比賽、象棋比賽、攝影比賽等,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還可以創(chuàng)辦專屬于老年人的報刊,鼓勵老年人通過筆紙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讓更多的老年人看到之后產生共鳴。
為老年人創(chuàng)辦專屬報刊有助于實現(xiàn)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區(qū)或者其他公益組織應承擔起這項工作,并在社區(qū)范圍內廣泛傳播。報刊板塊內容涉及本地新聞、健康資訊、生活百科、勞務信息等方面,并鼓勵老年人參與投稿。從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為老年人創(chuàng)辦專屬報刊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在當前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紛繁復雜。雖然智能手機已經逐漸融入到老年人的生活中,但是很多老年人在操作智能手機方面十分不熟練。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利用現(xiàn)代化媒體設備來獲取信息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報刊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設立老年人專屬報刊有助于滿足老年人了解各類信息的需求,開發(fā)老年群體的興趣愛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對老年人精神生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在報紙上的一些適合老年人從事的零散工作可以一定程度地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幫助老年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發(fā)揮余熱。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通過征集投稿、人物專訪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了表達自我、抒發(fā)情感、展示才能的平臺,讓老年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發(fā)聲空間,從而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價值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與其自身、子女們以及社會的關懷都密不可分。老年人自身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子女們要真正關心老人,同時,社會也要發(fā)揮力量,為老年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讓他們發(fā)揮余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問題,才能讓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的安慰,才能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東陽.城市空巢老人養(yǎng)老需求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大連地區(qū)調研為例[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6,(15):65-66.
[2]范茜,周波.大城市近郊區(qū)農村老年人養(yǎng)老問題探析——以天府新區(qū)成都直管區(qū)農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9):227-230.
[3]張凡麗,金紅梅.農村喪偶老年女性精神慰藉缺失現(xiàn)狀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統(tǒng)計與管理,2016,(07):35-36.
[4]陳盼盼.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空巢老人養(yǎng)老需求分析及對策研究[J].人間,2016,211(16).
[5]劉慧娟,孫趙躍,姜佳藝.基于O2O模式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體系建設構想[J].中國經貿導刊,2017,(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