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麗華
摘 要:漢字筆形分為單純筆形和合成筆形兩類,具有方向性、求簡性、直線性、多樣性等特征。在漢字動態(tài)的書寫過程中,留學生的筆畫偏誤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方向偏誤和筆畫連斷偏誤,筆畫連斷偏誤又可分為該斷而連與該連而斷兩類。留學生漢字筆畫習得的影響因素主要為筆畫形體和筆際關(guān)系。就筆畫形體來說,合成筆形的偏誤率要比單純筆形高很多;就筆際關(guān)系來說,相接筆畫的偏誤率最高。留學生漢字筆畫的習得過程為“未習得→部分習得→完全習得”,習得模式為“同化→異化→適應”。
關(guān)鍵詞:漢字;筆畫;偏誤;習得;中介文字
一、引言
筆畫是漢字的基本單位,筆畫教學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迅速發(fā)展,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也日趨深入。綜觀學者們對漢字筆畫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筆畫名稱及數(shù)量的規(guī)范化研究。如劉永山(1990)在《漢字筆畫的寫法及常見錯誤分析》一文中,認為漢字筆畫關(guān)系著漢字的正誤和形體美,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漢字筆畫的規(guī)范化和漢字筆畫在一定條件下的變異性兩個問題。費錦昌(1997)在《現(xiàn)代漢字筆畫規(guī)范芻議》中,對四種漢字教學課本中的筆畫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對漢字筆畫規(guī)范提出了具體建議。王漢衛(wèi)、蘇印霞(2012)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筆畫》中,以筆畫個體使用頻率的不平均性和筆畫系統(tǒng)的生成性為基礎(chǔ),對漢字筆畫進行了“等級劃分”,得出對外漢語教學用字筆畫32種,教學筆畫25種,基礎(chǔ)筆畫19種。二是對留學生漢字筆畫的偏誤研究。如施正宇(2000)在《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中,將以母語為拼音文字學生的漢字書寫錯誤作為研究材料,從字形角度入手,運用偏誤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他們的書寫錯誤。張靜賢(2004)在《漢字教程》中,將外國留學生易錯字275例劃分為筆畫數(shù)目錯誤、筆畫形狀錯誤、筆畫關(guān)系錯誤、部件錯誤、結(jié)構(gòu)錯誤五類。郭圣林(2008)在《漢字的筆畫特點與外國學生漢字筆畫偏誤》一文中,從筆畫的角度分析了外國學生的漢字書寫偏誤,即筆形偏誤、筆向偏誤、筆際關(guān)系偏誤、筆畫數(shù)目偏誤等,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
雖然目前對漢字筆畫習得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大多數(shù)研究是從共時的角度對漢字筆畫規(guī)范、特點及其偏誤進行的靜態(tài)研究,而很少從歷時角度進行動態(tài)研究。有鑒于此,筆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了解留學生在漢字筆畫習得過程中有沒有階段性,先習得哪些筆畫,后習得哪些筆畫,以此來探究留學生漢字筆畫的習得過程及規(guī)律,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供借鑒。本文擬以本校初級階段非洲留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共時與歷時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其漢字書寫過程中的筆畫偏誤類型及因素進行分析,總結(jié)其習得過程與模式,以期對漢字教學有所幫助。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為體現(xiàn)考察的全面性,我們從筆畫教學常用代表字中抽取了100個漢字,即:“大、十、八、主、口、人、地、月、小、水、你、元、去、良、山、女、弟、我、那、課、了、九、四、沒、仍、風、及、專、鼎、凹、凸、吃、媽、這、家、全、都、明、禮、睡、刻、燒、熱、行、床、房、根、踢、錢、紅、茶、通、想、快、起、喜、窗、找、路、尾、教、籃、腦、病、題、歌、涼、果、上、酸、三、本、休、從、拳、信、預、游、身、最、適、也、好、圖、謝、是、客、有、斗、習、同、畫、醫(yī)、回、查、瘦、象、國、申、刀”。這些漢字包括了不同的筆畫(點、橫、豎、撇、捺、折等)、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包圍結(jié)構(gòu)等)、筆順規(guī)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nèi)等)、構(gòu)形特征(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筆畫數(shù)量。為了考察留學生的動態(tài)習得過程,我們分兩次發(fā)放試卷。第一次是大一剛開學,調(diào)查對象為剛?cè)雽W零起點的非洲留學生,問卷發(fā)放40份,收回38份,我們稱之為數(shù)據(jù)一;第二次是第一學期結(jié)束后,調(diào)查對象為同樣的學生,這時他們已經(jīng)學完了一個學期的漢語與漢字課,問卷發(fā)放40份,收回39份,我們稱之為數(shù)據(jù)二。
二、漢字筆畫分類與特點
現(xiàn)行的漢字筆畫系統(tǒng)是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王貴元(2014)認為,“漢字筆畫系統(tǒng)發(fā)源于隸變產(chǎn)生的戰(zhàn)國晚期,迄于西漢末年,字形上主要體現(xiàn)為篆體的改造。東漢時期,漢字橫、豎、點、撇、捺、折六種基本筆畫形成。南北朝時期,提畫和鉤畫形成,點畫范圍擴展,此時全部筆畫己經(jīng)形成,此后部分字形的筆畫仍有調(diào)整。”現(xiàn)行漢字的筆畫分類有粗有細,名稱也不盡相同。從對外漢字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張靜賢(2004)將漢字的筆形分為兩大類:基本筆形和合成筆形??紤]到筆畫名稱的通用性、一致性與筆畫的復雜性,我們在張先生筆形分類的基礎(chǔ)上增加“臥鉤”,改“橫折斜鉤”為“橫斜鉤”,同時將合成筆形根據(jù)“折”的數(shù)量來劃分,每一類又細分為“起筆為橫”“起筆為豎”和“起筆為撇”三類,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本文的漢字筆形分類系統(tǒng)。我們首先將漢字筆形劃分為單純筆形(基本筆形)和合成筆形(復合筆形)兩類。單純筆形是指由單一的點或線構(gòu)成的筆畫,包括“橫、豎、撇、點、捺、提”六類;合成筆形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純筆形復合而成的筆畫,主要為“折”類(“鉤、提”也屬于折類)。再根據(jù)根據(jù)“折”數(shù)量的多少,將合成筆形劃分為“單折”“雙折”“三折”和“四折”,共26類。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jù)學者們對漢語筆畫的研究,我們將漢字筆畫的特點總結(jié)如下:
第一,方向性?!胺较蛐浴笔侵笣h字筆畫除了“鉤”以外,書寫方向均為“從上到下”(豎、撇、點、捺)和“從左到右”(橫、提),許多學者稱之為“趨右性”和“趨下性”?!摆呌摇焙汀摆呄隆钡姆较蛐灾饕潜阌谟沂謺鴮?。
第二,求簡性?!扒蠛喰浴笔侵冈凇胺较蛐浴钡幕A(chǔ)上,漢字筆畫能連則連,以求筆畫數(shù)量最少,因此才有了復合筆形。如果連在一起違反“方向性”的時候,就要斷開書寫。
第三,直線性?!爸本€性”是指漢字筆畫主要是“寫”出來的,而非“畫”出來的,因此多“直筆”和“折筆”,很少“曲筆”。
第四,多樣性?!岸鄻有浴笔侵笣h字筆畫易于變化,如“橫”變“提”,“撇”變“點”,“豎”變“豎鉤”等。
三、留學生筆畫偏誤類型
從靜態(tài)來看,留學生的筆畫偏誤有“筆畫形狀偏誤”“筆畫關(guān)系偏誤”“筆畫數(shù)目偏誤”等(張靜賢,2004;郭圣林,2008),這里不再贅述。從動態(tài)的書寫過程來看,留學生筆畫書寫的主要偏誤類型為“筆畫方向偏誤”和“筆畫連斷偏誤”。
(一)筆畫方向偏誤
如前所述。漢字筆畫具有方向性這一顯著特征。萬業(yè)馨(2004)指出:“習用漢字的人都知道漢字筆畫的連接方式只有兩種:一是先從上到下再從左到右,二是先從左到右然后再從上到下。”拼音文字雖然大致書寫方向也是從上到下和從左到右,但由于拼音文字是線條型的,書寫時講究圓潤流暢,對書寫方向并沒有嚴格要求。因此,在一些相接相連的筆畫中,留學生如果以連貫為主,以畫圖的方式去書寫,就容易發(fā)生“逆向”偏誤。
逆向偏誤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向上書寫。如“口、身、窗”等,許多學生把與“豎”相接的“橫折(或橫折鉤)”連為一筆寫成,從而使“豎”的筆向變?yōu)閺南碌缴?再如“宀”,很多學生把下面的“撇點”“橫鉤”連成一筆,“點”的書寫方向就變成了從下到上。第二類為向左書寫。如“良、弟、踢”等字,一些學生把“橫折、橫”連成一筆,從而使“橫”的筆向變?yōu)閺挠业阶?類似的錯誤還有“廠”“瘦”等字,留學生經(jīng)常把“橫、撇”連為一筆,從而使“橫”的筆向變?yōu)閺挠业阶蟆?/p>
(二)筆畫連斷偏誤
與筆畫方向偏誤緊密相關(guān)的是筆畫連斷偏誤。在“方向性”和“求簡性”的共同作用下,漢字筆畫產(chǎn)生了連斷規(guī)則。在漢字書寫時,如果相接筆素不違反方向規(guī)則,就需連筆寫;否則就需分筆寫。如“弓”,第一筆素“橫”和第二筆素“豎”連筆寫不違反從上到下和從左到右的要求,因此要連筆寫;但第三筆素“橫”如果也連筆寫的話,筆向就成了從右向左,違反了方向規(guī)則,所以要分筆寫。留學生由于在筆畫方向上比較隨意,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筆畫連斷偏誤,具體可分為該斷而連和該連而斷兩類。
1.該斷而連
“該斷而連(分筆寫為連筆)”是指本來是斷開的兩筆畫或多筆畫寫成了連在一起的一筆畫。主要為相接斷筆寫為連筆。包括“起筆為橫”“起筆為豎”和“起筆為點”三類,這一類型均涉及到筆畫方向的偏誤。
“起筆為橫”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相接“橫、豎折”該斷而連,如“醫(yī)”;相接“橫、撇”該斷而連,如“病、瘦”等;相接“橫折、橫”該斷而連,如“口、良、弟、踢”等;相接“橫撇、彎鉤”該斷而連,如“了”。
“起筆為豎”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相接“豎、橫折”該斷而連,如“課、凹、回、窗、是”等;相接“豎、橫折鉤”該斷而連,如“身、同、有”等;相接“豎、橫、豎”該斷而連,如“鼎、凸”等;相接“豎折、豎”該斷而連,如“畫”等。
“起筆為點”主要為相接“點、橫鉤”該斷而連,如“客”等。
2.該連而斷
“該連而斷(連筆寫成分筆)”是指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一筆畫寫成了斷開的兩筆畫或多筆畫。主要為合成筆形寫成分筆,包括“起筆為橫”“起筆為豎”和“起筆為撇”三類。
“起筆為橫”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橫折”該連而斷,涉及到的漢字有“口、良、弟、四、媽、房、想、起、凸、足、尾、踢、喜、適、酸、睡、目、象、量、屬、照”等;“橫鉤”該連而斷,如“你”;“橫折鉤”該連而斷,如“那、明、身、習、同、月、門、節(jié)、離”等;“橫折折”該連而斷,如“凹”;“橫折折折”該連而斷,如“凸”;“橫折折折鉤”該連而斷,如“仍”;“橫折彎鉤”該連而斷,如“九”;“橫撇”該連而斷,如“了、禮、通、預”;“橫折折撇”該連而斷,如“及”;“橫撇彎鉤”該連而斷,如“吃”;“橫斜鉤”該連而斷,如“風、熱”等。
“起筆而豎”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豎折”該連而斷,如“山、畫醫(yī)”等;“豎折折”該連而斷,如“鼎”;“豎折撇”該連而斷,如“?!?。
“起筆為撇”主要為撇折該連而斷,如“流、離”等。
當中間的長豎和長撇同時跟兩個及以上的筆畫相接相交時,也很容易被認為兩筆畫而斷開。如“果、課、喜、量”等字中間的“豎”該連而斷;“拳、象”等字中間的“長撇”該連而斷。
四、留學生筆畫偏誤原因分析
經(jīng)過我們考察發(fā)現(xiàn),留學生動態(tài)書寫過程中的筆畫偏誤主要是受到筆畫形體和筆際關(guān)系的影響。
(一)筆畫形體對筆畫偏誤的影響
筆畫形體主要影響到留學生動態(tài)書寫過程中的筆畫連斷偏誤,尤其是該連而斷,不同筆形的偏誤率是不同的,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合成筆形的偏誤率要比單純筆形高很多。在合成筆形內(nèi)部,首先“折”的數(shù)量越多,偏誤率越高,即“多折>雙折>單折”;再者“起筆為豎”的筆形偏誤率最高,“起筆為橫”的次之,“起筆為撇”的偏誤率最低,即:起筆為豎>起筆為橫>起筆為撇。
具體來看,筆畫形體的偏誤率由高到低可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偏誤率≥50%):橫折折>橫折折折>豎折折;
第二級(20%≤偏誤率<50%):豎折撇>橫折折撇>豎折>橫折折折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橫斜鉤;
第三級(偏誤率<20%):橫折彎鉤/橫撇彎鉤>撇折>長撇>橫鉤>長豎。
由此可見,在留學生的漢字教學中,要多關(guān)注雙折或多折的合成筆形,因為它們很容易由連筆寫為分筆。
(二)筆際關(guān)系對筆畫偏誤的影響
筆際關(guān)系是指漢字筆畫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通常認為包括相交、相接、相離三種。筆際關(guān)系主要影響到筆畫方向偏誤及筆畫連斷偏誤,尤其是該斷而連。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逆筆及該斷而連主要發(fā)生在端點相接的筆畫中,其中,“起筆為豎”的相接筆畫偏誤率最高,其次是“起筆為點”的,再次是“起筆為橫”的。即:起筆為豎的相接筆畫>起筆為點的相接筆畫>起筆為橫的相接筆畫。
具體來看,從高到低的等級為:豎+橫+豎()>橫+豎折(匚)>豎折+豎(凵)>豎+橫折()>點+橫鉤(冖)>豎+橫折鉤(冂)>橫+撇(廠)/橫撇+彎鉤(了)>橫折+橫()。
由此可見,在留學生漢字筆畫教學中,與相離和相交的筆畫比較起來,筆際關(guān)系為相接的筆畫最容易發(fā)生偏誤,因為它們經(jīng)常由分筆寫為連筆,同時出現(xiàn)筆畫方向的偏誤。
五、留學生漢字筆畫的習得過程與模式
以上我們主要從共時角度對留學生動態(tài)書寫過程中的筆畫偏誤類型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那么,從歷時角度去看,這些偏誤類型有無變化?留學生的筆畫習得有無階段性?下面我們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一)留學生漢字筆畫的習得過程
本文數(shù)據(jù)一的調(diào)查對象是剛?cè)雽W零起點的非洲留學生,數(shù)據(jù)二的調(diào)查對象是學習了一個學期基礎(chǔ)漢語和漢字的同批學生。我們注意到,在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漢語學習之后,調(diào)查對象漢字書寫的筆畫偏誤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從共時角度來看,該連而斷的偏誤率要高于該斷而連與筆向偏誤;從歷時角度來看,留學生在經(jīng)過一個學期漢字的學習后,無論筆畫方向偏誤還是筆畫連斷偏誤,偏誤率都有所下降,而且該斷而連與筆向偏誤下降比例要高于該連而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留學生先習得漢字筆畫的方向規(guī)則,后習得連斷規(guī)則。留學生漢字筆畫具體的習得過程可以表示為:未習得(違反方向規(guī)則與連斷規(guī)則)→部分習得(遵守方向規(guī)則,違反連斷規(guī)則)→完全習得(遵守方向規(guī)則與連斷規(guī)則)。
(二)留學生漢字筆畫的習得模式
與第二語言習得相類似,漢字習得對留學生來講應該屬于第二文字習得,即在習得第一文字之后習得的另一種文字,其目標文字是漢字。我們知道,在二語習得理論中有著名的“中介語(interlanguage)假設(shè)”?!爸薪檎Z”這一概念是由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主要指第二語言習得者特有的一種語言系統(tǒng),這一語言系統(tǒng)既不同于學習者的母語,也不同于目標語,而是一種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逐漸靠攏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Rod Ellis,1985;魯健驥,1984;呂必松,1993)。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產(chǎn)生的:語言轉(zhuǎn)移、對第二語言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化、語言訓練的轉(zhuǎn)移、學習第二語言的策略、交際的策略(袁博平,1995)。我們認為,第二文字習得中也有“中介文字”現(xiàn)象,這個中介文字既不同于母語文字,也不同于目標文字,它是從母語文字向目標文字的過渡過程。留學生在漢字筆畫習得過程中的部分習得階段即為中介文字階段,其漢字筆畫的習得模式可以表示為:同化—異化—適應。
1.同化:母語文字負遷移
魯健驥(1984)指出:“遷移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乃至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盧od Ellis(1985)認為,“在二語習得中,遷移是指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運用第一語言的知識。當?shù)谝徽Z言的模式與目標語相匹配時,這種遷移是積極的,叫正遷移;反之,當?shù)谝徽Z言的模式與目標語不同時,這種遷移是消極的,叫負遷移?!痹趯W習第二文字時,母語文字也會對第二文字的習得造成干擾,我們稱之為“同化”。在漢字筆畫的動態(tài)書寫過程中,同化主要表現(xiàn)為逆筆化,這是由拼音文字的線條圓潤性和方向隨意性決定的。張靜賢(2004)指出:“現(xiàn)代漢字的筆形,除了點以外,大多是直線,很少用弧線。橫筆、豎筆當然有直線,折筆和部分鉤筆都是由不同方向的直線連接而成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兩條或幾條直線的連接體。只有撇筆、捺筆和部分鉤筆有小小的弧度。而拉丁字母系統(tǒng)的文字,它們的印刷體是由點、直線、弧線構(gòu)成的;它們的手寫體,除了點以外,主要由弧線構(gòu)成?!惫チ郑?008)認為:“現(xiàn)代漢字與拼音文字在筆形上的這種重大差別,如果沒有被拼音文字背景的學習者所了解掌握,就容易產(chǎn)生將漢字筆形比附于學習者母語文字的筆形的錯誤,其結(jié)果往往是化直為曲,‘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拼音文字由于其弧線特征,書寫時方向不固定,直線一般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但弧線或順時針或逆時針,以書寫便捷為目的。如字母“a”書寫時先逆時針然后從上到下,字母“b”書寫時先從上到下,然后順時針。在母語文字書寫規(guī)則的影響下,留學生在漢字中遇到封閉或半封閉筆畫時,容易一筆寫成。如“口”,一些學生先寫“豎”,剩下的筆畫順時針一筆完成。類似情況有:豎+橫+豎()、橫+豎折(匚)、豎折+豎(凵)、豎+橫折()、點+橫鉤(冖)、豎+橫折鉤(冂)、橫+撇(廠)/橫撇+彎鉤(了)、橫折+橫()等,很多留學生都是一筆寫成。這種逆筆與該斷而連的偏誤類型就是在母語文字的同化作用下產(chǎn)生的。
2.異化:目標文字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over generalization),也稱“規(guī)則泛化”,最初為心理學術(shù)語,后來被應用于兒童語言習得及第二語言習得中,主要指將已習得的一般規(guī)則泛化到不適合的目標語語境中。與拼音文字的線條圓潤性和方向隨意性不同,漢字具有方塊形和方向性特征,留學生在習得漢字時能深切體驗到這些不同。為了有意避開母語文字的干擾,向目標文字規(guī)則靠攏,當他們初步習得漢字筆畫的特征、尚未充分習得連斷規(guī)則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規(guī)則泛化現(xiàn)象,即形成既不同于母語文字、也不同于目標文字的中介文字,認為“漢字就是一筆一畫寫成的,沒有連筆”,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異化”。異化的典型偏誤類型就是該連而斷,即合成筆形寫為分筆,如橫折折、橫折折折、豎折折、豎折撇、橫折折撇、豎折、橫折折折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橫斜鉤等,這也是大多數(shù)初級階段留學生所處的階段。
3.適應:遵守漢字書寫規(guī)則
留學生在經(jīng)過同化與異化階段后,在自己的認真觀察和教師的不斷指導下,逐漸習得了漢字筆畫的方向規(guī)則和連斷規(guī)則,就會進入“適應”階段,即對目標文字規(guī)則的適應。具體表現(xiàn)是筆畫方向偏誤和筆畫連斷偏誤很少出現(xiàn),基本能夠按照正確的筆畫規(guī)則書寫。當然,要想完全適應是比較困難的,很少有學生能夠達到這一水平,這也就是二語習得中所講的“石化(僵化)”現(xiàn)象(魯健驥,1993;袁博平,1995)。留學生動態(tài)書寫過程中漢字筆畫習得過程與模式如表5所示:
六、結(jié)語
本文將漢字筆形劃分為單純筆形和合成筆形兩類,漢字筆畫具有方向性、求簡性、直線性、多樣性等特征。在漢字動態(tài)的書寫過程中,留學生的筆畫偏誤類型主要為筆畫方向偏誤和筆畫連斷偏誤,其中,筆畫連斷偏誤又包括該斷而連和該連而斷兩類。留學生漢字筆畫偏誤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筆畫形體和筆際關(guān)系。就筆畫形體來說,合成筆形的偏誤率要比單純筆形高很多,其偏誤率等級為:多折>雙折>單折,起筆為豎>起筆為橫>起筆為撇;就筆際關(guān)系而言,相接筆畫的偏誤率最高,其偏誤率等級為:起筆為豎的相接筆畫>起筆為點的相接筆畫>起筆為橫的相接筆畫。從共時角度來看,該連而斷的偏誤率要高于該斷而連與筆向偏誤;從歷時角度來看,留學生先習得漢字筆畫的方向規(guī)則,后習得連斷規(guī)則,其習得過程為:未習得(違反方向規(guī)則與連斷規(guī)則)→部分習得(遵守方向規(guī)則,違反連斷規(guī)則)→完全習得(遵守方向規(guī)則與連斷規(guī)則),其習得模式為:同化(母語文字負遷移)→異化(目標文字過度概括)→適應(遵守漢字書寫規(guī)則)。
我們還希望通過上文的論述,能對今后的漢字筆畫教學帶來一些啟示。第一,加強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漢字教學時要遵循留學生的習得規(guī)律,分階段循序漸進。在第一學期要加強單純筆形和筆畫方向的教學,應告知學生漢字筆畫的書寫方向一般是從上到下和從左到右的,不要反方向書寫,重點關(guān)注相接筆畫。在第二學期要重點關(guān)注合成筆形和連斷規(guī)則的教學,要對折類、鉤類、彎類和折鉤類的筆畫進行書寫示范,讓學生不斷模仿,習得連斷規(guī)則。第二,注重學生的書寫練習。漢字書寫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而不是簡單的聽聽課就萬事大吉了,尤其是對受母語文字干擾的舊有書寫習慣的糾正,更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練習。第三,健全過程評價機制。漢字書寫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就要求漢字書寫的評價不僅要看其結(jié)果,更要看其過程。不僅要在期末測試中通過成績掌握留學生的漢字書寫情況,更要在每一節(jié)課上觀察學生的書寫習慣,及時給予反饋和糾正,這樣才能對學生有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費錦昌.現(xiàn)代漢字筆畫規(guī)范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97,(2).
[2]郭圣林.漢字的筆畫特點與外國學生漢字筆畫偏誤[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4).
[3]劉永山.漢字筆畫的寫法及常見錯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0,(1).
[4]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5]魯健驥.中介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4,(4).
[6]呂必松.論漢語中介語的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3,(2).
[7]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4).
[8]萬業(yè)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9]王貴元.漢字筆畫系統(tǒng)形成的過程與機制[J].語言科學,2014,(5).
[10]王漢衛(wèi),蘇印霞.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筆畫[J].世界漢語教學,2012,(2).
[11]王建勤.中介語產(chǎn)生的諸因素及相互關(guān)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4).
[12]袁博平.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世界漢語教學,1995,(4).
[13]張靜賢.漢字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14]張熙昌.論形聲字聲旁在漢字教學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2).
[15]Catherine J.Doughty & Michael H.Long.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16]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7]Susan M.Gass & 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