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銘
2017年10月《語文學習》雜志刊登了福建廈門第二中學林博老師的文章《用圖爾敏論證模型完善議論文寫作》,該文分析了如何利用圖爾敏模型進行時評類文章的思辨性閱讀和高考議論文的寫作,見解獨到,深入透徹,對議論文寫作中如何構建好的論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直至今日,高中生議論文中思維的格式化、邏輯的混亂化、遷移的無理化現(xiàn)象不但沒有得到改善,還有愈演愈烈之勢。為此有必要舊題重談,筆者將進一步以學生的習作為例,從微觀的視角闡述圖爾敏模型在構建議論文論證中的功能性作用。
葉黎明教授指出:“寫作教學中要從結果教學法向過程教學法轉變,應該強化教師的支架意識?!睂懽髦Ъ芸梢詫崿F(xiàn)寫作過程的“可視化”,讓寫作思路更加清晰、利于發(fā)現(xiàn)漏洞,走向縝密。對于當下的情境性、任務驅動等作文形式而言,說理是寫好此類文章的關鍵,說理必然要論證,怎樣才是好的論證,怎樣才能做到論證邏輯自洽?
圖爾敏模型是英國哲學家圖爾敏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個論證模型,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實踐檢驗,這個論證模型仍然具有強大的魅力。
圖爾敏模型指出,一個好的論證包括六個部分。
根據(jù):用來論證的事實證據(jù)、理由。
結論:即要證明的觀點、主題。
保證:用來連接證據(jù)和結論之間的普遍性原則、規(guī)律等。
支撐:用來支持上面“保證”的陳述、理由,表明“保證”是真的。
辯駁:是對已經(jīng)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慮進行反駁和說明。
限定:對“保證”、結論的范圍和強度進行限定的修飾詞。
這種模型指向清晰,邏輯縝密,在層層追問中讓思維和論證趨于合理與嚴密。在情境性寫作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圖爾敏模型,在追問中構建自己的論證:
1.根據(jù)情境指示,我要論證什么觀點?(立論)
2.在這個觀點下,我要舉出哪些實證?(事例)
3.如何保證這些事例就能證明這個觀點?(前提或隱含前提)
4.這個前提可靠嗎?(前提成立的原則)
5.有反例嗎?(反對者意識,辯駁)
6.觀點在哪種范圍內成立,突破這個范圍就不成立?(限定)
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缺失的是3、4、5、6的追問,導致我們的議論文只剩下例子的疊加和孤立的觀點,有些優(yōu)秀的考場文章看似華麗卻存在邏輯空洞的現(xiàn)象。
下面是湖南師范大學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將每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1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資助對象,直接把補貼款打進飯卡。這件事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
學生甲:“這是一種‘隱形慈善’,既幫助了貧困學生又維護了他的個人尊嚴,好!”
學生乙:“這種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夠公開透明,難保公平公正,也可能會出現(xiàn)‘暗箱操作’?!?/p>
學生丙:“這樣悄悄地進行補助,對個人固然有好處,但對倡導幫貧扶困的風氣作用有限,不如陳光標式的高調慈善影響力大?!?/p>
……
請你根據(jù)對材料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確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其中一位同學的滿分作文:
行善何懼無名(58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币皇罏槿藴亓脊€,不求大鳴大放,行善亦如是——無需高調慈善吸引眾人目光,隱藏與“無名”之善,或許才是這個浮躁社會的真正解藥。
大學里資助學生的隱形善行,是對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堅守。我們總期待善行為人所知,受人贊賞,強調善在公眾視線上的長期露面,卻漸漸囿于形式之籠,形成一種“為行善而行善”的偽風氣。不否認幫貧扶困之風的導向作用,但也不應過于依賴這樣的“道德春風”——在這樣的“風”中,我們總想著“有人行善,與我何干”,并未認識到只有一顆顆“微塵”的參與,才能使善之風無聲地吹綠貧瘠的大地。
無名,本就是一種美德。我們所畏懼與擔憂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不過是一種源自內心的對善的懷疑。害怕“無名”,是因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澈明凈,是因為內心本就有陰翳與傷痕。
如同我們常抱怨制度不公,規(guī)則毀滅,對于過度完美的事物存在天然的偏見,我們對善的理解始終只處在自身格局上——簡而言之,比起陽光,我們只是更多地看到陽光下的陰影。如若我們對世道充滿信心與信任,便無需畏懼無名的善背后那些庸人自擾的臆想。
許多人都曾見過一張圖片: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圖書館桌前,認真小心地翻閱書籍。大家贊嘆他“讀書人的樣子”,而在他去世后才知曉他用退休工資資助貧困學生的善舉。他是無名的,沒有人關注他此前的善行,更無所謂“影響力”——但今天,我們都知道,他叫韋思浩。
一個老人何以給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我想,他的“隱藏”比“高調”更有力量,讓人們幻想,也許這社會真的有善流涌動,也許“我”也應該為之做點什么。一生中許多的小善意,也許會被黃沙灰土暫時掩蓋,但決不會淹沒,“當精神的光明來臨時,生命會迸發(fā)出更大的活躍”——作家張中曉如是說。
不論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還是底層百姓,只愿君心如松柏,采照陽光無窮極。行善何需懼無名,一善染心,世皆通明,大同之日,猶可待矣。
這位同學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頗有才情。從行文可以看出,該生的閱讀積累豐厚,能夠將經(jīng)典化用無痕,文采斐然,令人眼前一亮,文章結構采用三段論式,具備了論證文章的基本模式,在當下的這種閱卷機制下,此類文章屬一類文無疑。
《行善何懼無名》圖爾敏模型圖
我們試著用圖爾敏模型將該同學的論證梳理出來:
通過用圖爾敏模型重構該同學的論證后,我們就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是具備了一個好論證的基本要素,六個要素全部在文章中能夠得到體現(xiàn),結構合理有序。
愛德華·戴默在《好好講道理》一書中認為,用標準模式重構原論證是發(fā)現(xiàn)論證缺陷的法寶。接下來我們根據(jù)重構后的模型,關注這些要素本身,通過層層追問,看看文章中還存在哪些論證缺陷。
1.根據(jù):“孤證不足為證”,通過韋思浩老人的一個實例能否充分地論證“行善要低調”的觀點。一個論證,還必須有數(shù)量和質量都充足的相關且可接受的前提,才能使我們覺得這論證足夠有力。
2.保證:這是連接觀點和根據(jù)的關鍵,也是觀點走向成立的關鍵。因為“隱形善行,是對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堅守?!蔽覀兙鸵驼{行善嗎?這個“保證”非常勉強,高調行善就不尊重被扶助者了嗎?尊重與低調高調有必然聯(lián)系嗎?“默默無聞的堅守”更與論點無關,陽光下作業(yè)豈不更容易堅守。
3.“無名,本就是一種美德?!边@是作者為“隱形行善”找的最直接的支撐,因為“無名”是美德,所以要“隱形行善”;因為“無名”是美德,所以要“默默堅守”。但問題是,根據(jù)行文來看小作者所引出自《道德經(jīng)》中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遂”明明是名利已然在手,然后才功成身退,何以推導出“無名是美德”之說?!盁o名”是美德嗎?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子貢贖人”的故事: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鬃又篮笳f:“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仆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痈吲d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無名”之舉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美德。
4.辯駁:“畏懼與擔憂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是一種源自內心的對善的懷疑”?!氨г怪贫炔还?guī)則毀滅,對于過度完美的事物存在天然的偏見”。這些基于反對者的辯駁充滿了道德綁架,也是中學生作文中常見的問題。懷疑“暗箱操作”“背后文章”就是懷疑“善”嗎?如,崔永元懷疑范冰冰偷稅漏稅就是懷疑“善”嗎?抱怨制度不公,就是對完美實物存在偏見?如,我們抱怨高考錄取的地域傾斜就是“偏見”嗎?如此推理,是不是我們安于現(xiàn)狀,不爭不怒、不怨不求就是最大的美德,最大的善呢?
5.限定:任何道理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限定范圍或強度是為了讓文章更加嚴密??墒沁@篇文章中小作者將自己的觀點最后歸結到“不論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還是底層百姓”,那就幾乎所有人都要“隱形行善”,這顯然是一種觀點的泛化,不但不能強化觀點,反而削弱了論證,讓一個本來尚可在一定意義上成立的觀點徹底崩坍。
到此,我們就能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考慮到考場作文的特殊情境,考生迫于時間壓力不能展開充足的思考,難免掛一漏萬,我們可以修繕其中比較突出的幾個部分:
1.根據(jù):增加實例,適當展開評述。
2.保證:凝練準確,尋求更穩(wěn)妥的前提。如,隱形行善是高校基于青年人身心成長的妥善之法,是關懷與扶助相結合的積極探索。
3.支撐:《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4.辯駁:規(guī)避絕對,考慮充分。高調行善不是不可,只是在高校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中,要充分彰顯人文關懷,不同于社會生活中以弘揚公益精神為旨歸的行善。
5.限定:以高校推及社會某些領域。
當然,圖爾敏模型不是唯一的論證模型,但不可否認這應該是比較簡潔的一種模型,尤其適合介入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論證思維和論證習慣,養(yǎng)成好好講道理的論證品性,這也是走向“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有效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