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廣域課程是一種綜合化的課程組織形式,是將書法課程資源依據(jù)學習者書寫的特點和一定的目標進行組織排列,以項目化的探究方式,促進學生書法素養(yǎng)的提升。
以書法作品的學習與書寫建構“書法廣域課程”體系,在項目化學習和主題探究中感受源自書法本體的特點和魅力。
1.不同書體的融合學習。
兒童的書法學習大多從楷書和隸書開始。在學習中,可以以一種書體為主,適時地加入其他書體進行對比學習(如表1)。在教學楷書“士”時,可以出示篆書、隸書的“士”,讓學生探究其筆畫與結體的差異和特點。
表1 篆書、隸書、楷書筆畫書寫與字形特點探究表
在探究中學生發(fā)現(xiàn):篆書,起筆收筆均較為圓潤,行筆過程用力均勻,速度均勻;隸書起筆時用回鋒,收筆時有波尾出鋒,行筆過程中有提按變化;楷書橫畫起筆與隸書橫畫起筆在角度和方法上有差異,收筆時需頓筆回鋒,行筆過程的提按,筆畫中段略上拱;從字形特點看,篆書字形偏長,隸書字形偏扁,楷書字形偏方正,進而在探究中明白:字體發(fā)展變化的脈絡與歷史,漢字字體在運用過程中朝著書寫方便快捷方向發(fā)展。有基礎和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探究行草書的書寫方法與特點。
2.相同字體的融合學習。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書法課程資源,打開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豐富他們的審美認知。
(圖1)
如教學顏真卿的楷書“皿字底”,學生學習書寫“蓋”這個字時,教師提供楷書四大家書寫的“蓋”的范字(如圖1)。學生在比較探究中發(fā)現(xiàn),歐陽詢的楷書“蓋”字形窄長,中宮收緊,風格險勁。顏真卿的楷書“蓋”橫豎筆畫粗細對比明顯,中宮舒朗,結體寬博;柳公權的楷書“蓋”筆畫有骨感,字形斜中取正。而趙孟頫的楷書“蓋”筆畫圓潤遒美,筆畫連接還帶有行書筆意。這些書法家的楷書間架結構勻稱,字形工整,符合楷書“平正”的審美要求,而又風格各異,擴大了學生的審美視野。
1.同一書法家作品的賞析。
書法家個人風格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期的積淀,其風格是變化發(fā)展的,如早期書法與中晚期書法會有一些明顯的風格差異和個人審美追求。如顏真卿的楷書,大家熟知的是《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等。在學生的書寫實踐中,顏體的特征和風格被簡化和窄化為橫細豎粗,結體寬博,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顏真卿楷書風格多樣性的感知。教師可以以“走進顏真卿的楷書”設計一個探究學習項目,讓學生上網查找顏真卿流傳下來的楷書作品(如圖2)。
圖2 顏真卿作品局部對比
學生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顏真卿流傳下來的楷書作品有十幾件,每一件都不一樣:34歲的《王琳墓志》,43歲的《郭虛己墓志》,44歲的《多寶塔碑》,45歲的《東方朔畫贊》,54歲的《鮮于氏離堆記》,62歲的《大字麻姑仙壇記》,62歲的《臧懷恪碑》,63歲的《大唐中興頌》,63歲的《元次山碑》,65歲的《干祿字書》,68歲的《李玄靖碑》,70歲的《顏勤禮碑》以及72歲的《顏家廟碑》,雖然這些碑帖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但“一碑一奇”,各不相同。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顏真卿34歲所書的《王琳墓志》,可以看出此時的書風受初唐的影響,尤其是褚遂良的影響,如“宅”“門”等字幾乎和褚遂良的字一樣。從43歲所書《郭虛己墓志》和44歲所書《多寶塔碑》中,可以看到這時的顏真卿書法中融入了唐人寫經的筆法,書法風格已經具有很強的個人面貌?!柏懹^之治”后,唐朝開始進入盛世時代,政治穩(wěn)定、開放,經濟發(fā)達,國富民安,這使人們的審美意識與藝術觀念開始追求強盛雄壯之風,一種正大氣象呼之欲出。這種審美輻射到各個藝術門類,如唐畫之豐腴、唐塑之豐滿、唐詩之華美,都反映了唐代藝術共同的審美精神。這時的顏真卿用筆改變初學褚遂良時的細挺,結字渾厚圓勁,內寬外緊,筆勢外拓,雄渾壯美,高古蒼勁,氣勢逼人,具有篆隸書法的筆意,極具廟堂之氣。再探究進而又發(fā)現(xiàn),書法家的風格不僅和個人審美追求、取法對象有關,還和生活環(huán)境、時代精神密切相關。
2.不同書家作品的賞析。
書法是審美藝術,也是造型藝術。書法中有豐富的字體,多變的風格,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師可以整合書法資源,引導學生探究書法表現(xiàn)的豐富性與可能性,拓寬學生的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
如教學時開發(fā)《“一”的多種寫法》的課例,讓學生用毛筆充分地去表達、感知、想象、嘗試。學生剛開始都認為“一”很簡單,不就是一個橫畫嗎?讓學生嘗試過后,教師出示了書法字典中各種各樣的“一”的圖片(如圖3)。這些“一”在用筆輕重、俯仰長短、正斜粗細、方圓連帶等方面各不相同,風格多樣,僅僅是一個筆畫簡單的“一”,就有如此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
(圖3)
書寫能力是一種技能,技能的熟練需要通過一定的書寫訓練才能形成,同時書寫質量的高低又是書法素養(yǎng)的重要外在體現(xiàn)。在書寫實踐中,讓兒童以一種書寫的姿態(tài)去感受并強化這種行為,享受書寫的樂趣。
1.作品形式的表現(xiàn)空間。
書法學習以作品的形式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能提升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和書寫的成功感,促進其更深入持久地學習書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多種形式的書法作品,感受不同書寫形式的書寫方法、形式美感、審美趣味等。如書寫杜甫的對聯(lián)“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集字作品,讓學生探索寫成什么作品形式,可以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如對聯(lián)、扇面、斗方、橫幅、條幅等各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何去書寫、去布局,如何疊格字或畫格子,如何去表現(xiàn)想要的審美意趣。同樣是扇面,還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字體變化、章法變化等,教師可以呈現(xiàn)大量的書法名家作品供學生欣賞和選擇臨摹,有相同形式不同章法的,有相同內容不同字體的,有相同字體不同書寫趣味的,等等,擴充學生的審美資源庫,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
2.書寫工具的交互體驗感受。
不同的書寫工具,會呈現(xiàn)不同的表達效果。在教學中,可以提供多種書寫方式,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書寫工具來感受不同書寫的效果。硬筆中鉛筆、鋼筆易于表現(xiàn)筆鋒,尤其是尖銳爽利的筆畫,中性筆、水彩筆不太容易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中性筆的書寫線條粗細一樣,沒有一定的書寫技巧和功力,是很難表現(xiàn)出筆鋒爽利的特點的。感受這樣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筆畫書寫的敏感性。當然,還可以感受軟筆書寫時,由于筆毫軟硬的不同,在臨寫同一作品時產生的書寫感覺和書寫效果的差異,如嘗試著用硬毫、兼毫、軟毫三種筆去書寫同一個字,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受。也可以嘗試在不同材質上書寫,如生宣、熟宣、毛邊紙、報紙、打印紙、木片、竹片、布匹等,這些廣泛的書寫嘗試與書寫體會,會增強學生學習書法的趣味性和對書寫工具掌控的敏銳性,從而鞏固書法學習的效果。
1.書寫方式的嘗試與探索。
常規(guī)的書法學習,無外乎“臨”和“摹”,但如何打開“臨摹”的視野,讓學生有更開闊的學習自主性?提高書寫技能,有時不是書寫數(shù)量簡單地疊加,采用多元的嘗試,可以對學生書寫技法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比如,可以讓學生用硬筆蒙著紙雙勾字形,然后再用毛筆填墨;也可以在書寫紙上對照著字帖雙勾字形,然后比較異同,再填墨尋找差距;亦可以用單線勾出字的“骨架圖”,然后依照“骨架圖”寫上筆畫比較異同;還可以在書寫紙上利用字格給筆畫定位,如找準筆畫的起點和終點,把握筆畫的長短和行筆路線;還可以畫出字的外形圖,感受字形的外輪廓的整體形態(tài)。這些多元的趣味練習方式,讓機械單一的重復臨摹多了些趣味性,也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觀察范字的字形和結構特點,能夠跳出原本的固有觀念,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嘗試找到自己最舒服最需要的書寫感覺,補上或激活原有認知中欠缺的能提高書寫能力的那部分,在自糾自省中找到最適合的觀察角度和書寫感覺。
2.書寫狀態(tài)的變調與實驗。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恰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边@是書寫情緒與心境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練習書法。如時間上的調整,對同一個字進行限時書寫,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書寫內容,提高其整體把握能力和觀察造型的敏捷性、準確性及書寫的速度,或是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比較,抓住主要特征、細枝末節(jié)和多種元素進行細細雕琢,慢慢琢磨,以最細致的狀態(tài)達到最精微的效果。還可以進行心境的暗示與創(chuàng)造,比如用高興的感覺去表現(xiàn)一個字,用生氣時的狀態(tài)去書寫一個字,以發(fā)怒的樣子書寫,等等。不同的心境,書寫出的效果會有所差別。還可以提供音樂做書寫的背景,不同的音樂風格和節(jié)奏、音量對書寫的影響也有差別。通常提供的是舒緩平靜的音樂,更易于讓學生安靜地書寫,靜心凝神地投入到高效的書寫練習中。書寫狀態(tài)的變調練習會讓學生慢慢尋找與感受最適合的書寫節(jié)律,由練字時的精雕細琢,到書寫時的筆隨心走、自然流淌,這需要的是一個過程,更需要從“學習”到“使用”的悄然轉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書畫同源”的說法,因為書法與繪畫之間異體同質,書畫之間的表現(xiàn)技法、藝術審美等許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脈相通的。
中國書法和繪畫都離不開筆墨紙硯,國畫中的“氣韻生動”和書法中的“骨法用筆”彼此通用,書畫中不同的行筆和墨色的千變萬化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層次和意蘊,都是通過提、按、頓、挫的用筆技法和中鋒、側鋒的表達效果產生的形式美感,二者在章法布局上也是天然巧合的相通。同時,書法還催化了西方藝術的發(fā)展,畢加索說,假如我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一個書法家而不是一個畫家。書法對西方以線條為主的表現(xiàn)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啟發(fā)。可以讓學生欣賞歷史上的書畫作品,從線條表現(xiàn)、章法布局、意境創(chuàng)設感受書與畫的相通之處,同時也可以嘗試著創(chuàng)作自己的書畫作品。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中國樂教失傳,詩人不能弦歌,乃將心靈的情韻表現(xiàn)于書法、畫法。書法尤為代替音樂的抽象藝術。”書法和音樂都具有“時間性”的特點,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人類面對宇宙萬事萬物的心靈感動和準確表達。音樂是流動著的書法,書法是凝固了的音樂。舞在古代與樂不分,樂包括舞。所以唐代有大畫家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以助氣的故事,張旭也因觀公孫大娘舞劍悟書道……中國書法所表達的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舞蹈著的天地。在一幅書法作品,每一筆、每個字、每一行,乃至整個作品和意境中,均有節(jié)奏的表達,這是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節(jié)律美的體現(xiàn)。尤其是行草書的書寫,它的節(jié)奏感更加強烈。
書法學習需求凝神靜氣,與太極中的動靜結合密切相關,書法能調節(jié)情緒,東漢蔡邕也曾說,落筆前“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書法講求調息、呼吸、練氣,故作書者必須靜心養(yǎng)氣,運筆之前應調節(jié)情緒,抒發(fā)心懷,排除雜念,以便能集中精力進行書寫。練習書法時的“靜氣”是一種最好的養(yǎng)生與鍛煉。
草書中的書法字勢與體育運動有很多奇妙的相似,書法的空間是一種運動的空間、流動的空間,從字形字態(tài)上看,書法的字勢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體育運動中的許多精彩瞬間,有著很多美妙的姿態(tài)和書法造型相關,如世界杯時很多精彩的畫面和孫過庭《書譜》中的字有著天然的巧合,跨步過人的動作像“暨”的草書寫法,上疏下密;腳下帶球的動作像“太”的寫法,凌空飛起一腳,又像“又”的姿態(tài),造型奇特險絕,而又別有味道;兩人爭搶球的動作像書法中的繁體字“獸”的寫法,牽絲連帶,收放自如(如圖4)。學生在感受體育的精彩也感受著漢字書法造型的魅力。
(圖4)
書法的玄秘還在與宇宙萬物同道同法,柳公權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yōu)美的形態(tài)都熔鑄到書法藝術里去。張旭看到“公主與擔夫爭道”及音樂的吹打之聲,頓悟筆法的龍蛇翻轉之妙,觀看公孫大娘舞劍,方知書法的精髓。黃庭堅見船夫劃槳受啟發(fā)得到了書法的神韻。所有這些,見證了書法道法自然的哲學內涵。書法中的對稱性與中國的建筑審美相吻合,書法中的意蘊與園林文化、文學意境和諧共生。如“川”幾個排列的筆畫就像栽種的一排樹,一排水杉林,間距勻稱,排列自然。豎彎鉤的寫法就像一只浮在水面上的大白鵝,昂頸高歌,自在游弋。學生由此生發(fā)想象,自己尋找自然萬象與漢字的對應,設計的“蓋”像一只小貓,發(fā)現(xiàn)“第”的樣子像一只站立在木樁上的白鷺(如圖5),意趣盎然。
(圖5)
“琴棋書畫”是文人的雅事,書法還與中國人的心靈相關,幾千年來的綿延發(fā)展,它的內涵幽遠深邃,已經對我們人類的生命、意志、精神、情感、思想、品格等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激勵與滋養(yǎng)作用,值得我們帶領學生繼續(xù)去領悟、理解與探討。
“書法廣域課程”需要教師從書法技法、書法美學、書法欣賞、書法心理學、書法批評、書法文化等多門類、多學科互融共通,把握屬于書法本體的內容,整體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增加趣味性、實踐性和體驗性,提高學生的書寫實踐水平,擴展學生的文化審美視野,提升學生的書法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形成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