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帥兵,吳亞玉,張耀中,李向陽,于 淼,周 力
(山東省農藥檢定所,山東 濟南 250100)
咪鮮胺(Prochloraz)屬于咪唑類廣譜殺菌劑,它通過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發(fā)揮作用,使菌體細胞膜的功能受到破壞,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可用于防治可用于防治白粉菌、炭疽菌等多種致病菌引起的油料作物、谷類、熱帶和亞熱帶水果、蔬菜、經濟作物的病害[1-5],也被廣泛用于香蕉、柑橘等水果的貯存、運輸過程[6-8]。
關于咪鮮胺在水稻、水果、蔬菜等作物上的殘留及消解行為的研究研究國內外已有諸多報道[9-11]。魏書艷等證明了咪鮮胺對冬棗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對冬棗具有較好的安全性[12],而咪鮮胺在冬棗上的殘留及消解動態(tài)研究至今還未見報道。
本文建立了將樣品中咪鮮胺及其代謝物乙腈提取后,經水解轉化為2,4,6-三氯苯酚后,GC-ECD檢測的檢測方法。并于2015年在山東濱州、山東東營、河北黃驊、天津靜海進行了450g/L咪鮮胺水乳劑在冬棗上的1年4地殘留及消解動態(tài)田間試驗,用以評價該藥在冬棗上的使用安全性,為該藥在冬棗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供試材料與儀器
1.1.1 供試材料 供試農藥:450g/L咪鮮胺水乳劑;咪鮮胺標準品(純度98.5%,購自德國Dr. Ehrenstorfer GmbH公司);2,4,6-三氯苯酚(純度99.5%,購自德國Dr. Ehrenstorfer GmbH公司)。
1.1.2 儀器 Agilent-7890A氣相色譜儀,配電子捕獲檢測器(ECD);Sigma 3K15高速離心機;Crystal HYQ-3110漩渦混勻器;HEIDOLPH-ADVANTAGE旋轉蒸發(fā)儀;電子天平及實驗室常用儀器設備。
1.1.3 試劑 乙腈(分析純);丙酮(分析純);正己烷(分析純)
1.2 田間試驗
1.2.1 試驗地點 山東濱州、山東東營、河北黃驊、天津靜海;試驗時間:2015年;按照《農藥殘留試驗準則》要求設試驗小區(qū),每小區(qū)冬棗2株,重復3次,小區(qū)間設保護帶。另設對照小區(qū)。450g/L咪鮮胺水乳劑在冬棗上防治炭疽病。推薦使用劑量:1 000~1 500倍液(300~450mg/kg)噴霧處理,每季最多使用3次,施藥間隔10d。
1.2.2 消解動態(tài)按制劑量667倍液(675mg/kg) 于冬棗果實長至個體1/2大小時開始施藥,每個處理重復3次,施藥次數(shù)1次,施藥后間隔2h(原始沉積量)和1、3、5、7、10、14、21、28、35d天采集冬棗樣品。另設清水空白對照。每小區(qū)按照《農藥殘留試驗準則》中的要求,采集≥2kg生長正常、無病害的冬棗果實。稱量田間采集的冬棗樣本質量,用不銹鋼刀具將棗核去掉后,再次稱量,記錄。將棗肉剁碎后充分混勻,縮分后留樣,于-20℃冰箱保存,待測。
1.2.3 最終殘留 設2個施藥劑量:低劑量和高劑量。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每小區(qū)冬棗2株。低劑量按制劑量1 000倍液 (450mg/kg),高劑量按制劑量667倍液(675mg/kg),各設3次和4次施藥2個處理,在冬棗幼果期開始施藥,施藥間隔為7d。采樣時間距最后1次施藥的間隔時間為7、14、21、28d另設清水空白對照。樣品采集及處理方法同消解動態(tài)。
1.3 檢測方法
1.3.1 方法原理簡述 GB 2763-2016中規(guī)定咪鮮胺殘留定義為咪鮮胺及其2,4,6-三氯苯酚部分的代謝物之和,以咪鮮胺表示。據(jù)此,檢測方法為將冬棗中的咪鮮胺及其代謝物用乙腈提取,用吡啶鹽酸鹽水解成2,4,6-三氯苯酚后經凈化,GC-ECD檢測,外標法定量,再按照分子量折算成咪鮮胺進行統(tǒng)計。
1.3.2 樣品前處理 將冬棗樣品用食品料理機粉碎,稱取20g,加60mL 1%鹽酸乙腈,回旋震蕩提取1h,加2g氯化鈉繼續(xù)震蕩15min。過濾,后量取30mL,在旋轉蒸發(fā)儀上減壓濃縮至近干用4mL丙酮溶解定容,取2mL提取后的定容液加入反應試管中,80℃水浴使溶劑揮發(fā)至近干。在在在反應試管中加入1g吡啶鹽酸鹽置油浴中210℃水解反應1h,自然冷卻至室溫,加入10mL水超聲溶解殘余物,再用10mL水洗滌轉入50mL離心管中,用2×10mL正己烷萃取(先加入反應試管沖洗),搖晃1min,4 000r/min離心3min,取上層正己烷,合并正己烷在旋轉蒸發(fā)儀上減壓濃縮至近干,正己烷定容至5mL轉入10mL離心管中加2mL濃硫酸凈化,再以4 000r/min離心3min,取上清液檢測。
1.3.3 分析測定條件 色譜柱:毛細管色譜柱DB-1701,30m×0.32mm×0.25μm。檢測條件:進樣口溫度230℃,檢測器溫度300℃,柱溫程序升溫。柱溫升溫過程:初始溫度80℃,保持2min,以10℃/min升至250℃,保持10min。進樣量:1μL。2,4,6-三氯苯酚標準溶液及試驗樣品譜圖(圖1~3)。
圖1 2,4,6-三氯苯酚標準溶液譜圖
圖2 空白冬棗樣品譜圖
圖3 冬棗樣品譜圖
2.1 線性范圍及定量限 咪鮮胺殘留量測定采用外標法定量。準確稱取適量的2,4,6-三氯苯酚標準品于100mL容量瓶中,用正己烷溶解并定容,配制成質量濃度約為100mg/L的標準品母液,再用正己烷分別稀釋成溶液逐級稀釋成0.005、0.01、0.05、0.1、0.5、1.0、2.0mg/L系列標準溶液,在上述色譜條件下進行測定,以2,4,6-三氯苯酚的質量濃度與色譜峰面積作標準曲線。其中Y為峰面積,X為質量濃度。結果表明,在0.005~2.0mg/L范圍內,2,4,6-三氯苯酚峰面積與質量濃度間成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方程為Y=2 003 348X-52 982,相關系數(shù)R2=0.998 2。通過最小添加水平得到咪鮮胺在冬棗中的定量限(LOQ)為0.01mg/kg。
2.2 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 在冬棗空白樣品中,分別添加0.01、0.5、5.0mg/kg濃度水平的咪鮮胺標準溶液,每個濃度重復5次,用上述分析方法測定回收率。咪鮮胺在冬棗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為79.8%~91.6%,相對標準偏差為1.8%~5.5%,符合農藥殘留分析標準要求。
表1 咪鮮胺在冬棗中添加回收率試驗結果
2.3 咪鮮胺在冬棗中的消解動態(tài) 咪鮮胺在冬棗中的消解動態(tài)試驗結果表明(表2):咪鮮胺在冬棗中的消解動態(tài)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C=6.124e-0.122 t,半衰期為5.7d。擬合曲線(圖5)。
2.4 咪鮮胺在冬棗中的最終殘留 咪鮮胺在冬棗上的最終殘留試驗低劑量按制劑量1 000倍液(450mg/kg),高劑量按制劑量667倍液(675mg/kg),在冬棗幼果期進行第1次施藥,施藥間隔期7d,施藥3~4次,于末次施藥后間隔7、14、21、28d采集冬棗樣本分析測試。采收間隔期為7d時,收獲冬棗中咪鮮胺殘留量為0.19~16.31mg/kg;采收間隔期為14d時,收獲冬棗中咪鮮胺殘留量為0.29~16.19mg/kg;采收間隔期為21d時,收獲冬棗中咪鮮胺殘留量為0.33~9.79mg/kg;采收間隔期為28d時,收獲冬棗中咪鮮胺殘留量為0.16~4.57mg/kg。
表2 咪鮮胺在冬棗中消解動態(tài)試驗結果
研究建立了GC-ECD測定冬棗中咪鮮胺及其代謝物代謝殘留量的分析方法。結果表明:咪鮮胺在冬棗中的定量限(LOQ)為0.01mg/kg。咪鮮胺在冬棗中添加質量分數(shù)為0.01~5.0mg/kg時,平均回收率為79.8%~91.6%,相對標準偏差為1.8%~5.5%。方法的重現(xiàn)性好,準確度、精密度及檢出限均可滿足該農藥的殘留分析要求。
咪鮮胺在冬棗中的殘留消解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在山東的半衰期為5.7d。
我國未制定咪鮮胺在冬棗上的最大殘留限量。我國規(guī)定咪鮮胺的每日允許攝入量值為0.01mg/kg bw。最后1次施藥后28d,4地冬棗中咪鮮胺的殘留量為0.16~4.57mg/kg,建議暫以10mg/kg作為咪鮮胺在冬棗中的農藥最高殘留限量。
試驗結果:450g/L咪鮮胺水乳劑用于防治冬棗炭疽病,于發(fā)病初期1 000~1 500倍液噴霧處理(300~450mg/kg),每季最多使用3次,施藥間隔10d,安全間隔期2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