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權 王艷茹
【摘 要】《刑事訴訟法》第286條規(guī)定了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制度,但是在該制度實施后,司法實踐中就出現(xiàn)了因封存程序、查詢程序、責任條款缺失等缺陷的存在而造成該制度實施后社會效果無法有效發(fā)揮的問題。本文建議通過對封存主體、程序的明確,查詢主體、事由的限縮以及添加責任條款的方式對上述問題進行彌補,完善對未成年人的制度保護。
【關鍵詞】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封存制度缺陷;缺陷彌補
《刑事訴訟法》第286條規(guī)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針對的是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這一制度的實施對于弱化未成年人的犯罪的“標簽”促進未成年犯回歸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檔案封存制度的研究處于起步極端,因此該封存制度體系并不完善。
一、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設立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犯罪記錄是跟隨每個罪犯一生的記錄,嚴重影響了罪犯出獄后的社會生活。因此如何消除犯罪記錄對罪犯的消極影響以便使其能夠順利的回歸社會便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而這一消極影響對未成年人來說則更加的緊迫和危急。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由于被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誤導以及個人個人辨別是非能力的欠缺所導致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對于未成年人更多的應當是通過教育引導的方式規(guī)范其今后的行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相反,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犯罪記錄不予封存將會伴隨升學、就業(yè)、婚姻等事件的發(fā)生而記入其學籍檔案、人事檔案以及戶籍證明中,并對其今后的生活產(chǎn)生持續(xù)性的負面影響。導致其因為這一“標簽”的存在無法順利回歸社會而自暴自棄,為今后實施更為嚴重的犯罪行為埋下禍根。
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不足
自新刑事訴訟法頒布生效后,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檔案封存制度并未進一步出臺司法解釋對這一制度的適用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導致該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像2013年的李某某強奸案中符合封存條件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被泄露,足以說明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封存制度還存在漏洞。
1、封存程序存在漏洞
(1)封存主體不明確
未成年人犯罪的檔案涉及公安機關偵查階段的檔案、檢察機關起訴的檔案、法院審理的檔案以及最后犯罪執(zhí)行情況的檔案等方面。但是刑訴法第286條中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檔案的封存主體是誰。是僅限于檢察院和法院還是其他掌握了未成年人犯罪檔案的機關單位也應當成為檔案封存的主體,就成為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落地的障礙。
(2)封存程序不清
根據(jù)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封存是司法機關對所有符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條件的犯罪記錄進行自動封存,無其他程序規(guī)定。但是這不禁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程序的啟動是否應當有一個明確的程序規(guī)定?也正因為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導致各地在具體實施該制度時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2、封存記錄的查詢程序存在漏洞
《刑事訴訟法》第286條中還規(guī)定了在司法機關因辦案需要或有關單位依國家規(guī)定可以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查詢的例外情況。但是,這兩種例外情形涉及的“司法機關”的范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辦案”一詞涉及的范圍包括刑事案件、民事和行政案件,涉及范圍過大;“單位”一詞參照《刑法》第30條、“國家規(guī)定”一詞參照《刑法》第96條規(guī)定的都過于寬泛,既不利于制度的落實也不能有效的發(fā)揮刑訴法第286條制定的作用。反而導致該法條的設置形同虛設,依舊不利于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影響其今后的升學和就業(yè)等一系列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3、責任條款缺失
《刑事訴訟法》第286條的規(guī)定缺少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負有封存義務的主體和通過查詢?nèi)〉梦闯赡耆朔缸镉涗浀闹黧w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泄露后,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承擔怎樣的責任的規(guī)定。這種責任條款的缺失一方面于我國已有的其他義務性條款的制定模式不一致,另一方方面也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有效落實。
三、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補充建議
1、彌補封存程序漏洞
第一,明確封存主體。因為未成年犯罪和所有的其他犯罪一樣都要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調(diào)查、審理。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有利于其今后回歸社會,所以設立了該項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因此,應當通過司法解釋明確的規(guī)定犯罪記錄的封存主體是所有知曉未成年人相關犯罪記錄的機關、單位和個人。即包括調(diào)查、起訴、審理、執(zhí)行未成年犯罪的所有國家機關,也包括學校、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和法律援助機構,還應包括所有參與到該未成年人犯罪訴訟過程中的知悉犯罪記錄的個人。
第二,明確封存程序。建議人民法院在裁判文書后附錄《刑事訴訟法》第286條的規(guī)定,以明確提示本案件中涉及犯罪記錄封存對象,在文書生效的同時封存程序啟動,由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執(zhí)行機關對相關的犯罪記錄進行封存。然后,再由公安機關制作《犯罪記錄封存決定書》向其他掌握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學校、單位等送達該文書,這些機關、單位依照該決定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進行封存。
2、彌補封存記錄查詢漏洞
第一,限制縮小查詢主體范圍。有權對未成年犯罪記錄進行查詢的主體應嚴格限定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國家機關以及國有企業(yè)、學校等事業(yè)單位。且應當經(jīng)過申請程序,由犯罪記錄封存機關決定是否允許查詢。獲得準許查詢的許可后對所查詢的犯罪記錄也當然負有保密義務,一旦泄露依照封存機關泄露封存記錄應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進行處罰。
第二,限制減少查詢事由。明確“辦案需要”的范圍,限定為只有因辦理刑事案件需要方可查詢未成年人犯罪記錄,且該刑事案件應當為與未成年人被封存的犯罪記錄存在直接關系的案件。限縮“相關單位”依據(jù)“國家規(guī)定”查詢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范圍,明確規(guī)定該查詢只能是考取該單位的公務員或事業(yè)編政審需求時方可查詢。因為基于公務員和事業(yè)編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應當嚴格限制其進入該隊的人員的素質品質要求。
3、增設責任條款
根據(jù)《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第69條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和查詢負有監(jiān)督職能。但是應當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及其法定監(jiān)護人、律師對應當封存而沒有封存或延遲封存、泄露已封存犯罪記錄問題的救濟程序。由其未成年人及其法定監(jiān)護人、律師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和控告,檢察機關依法對有關封存機關進行監(jiān)督。一旦發(fā)現(xiàn)相關主體存在違法封存的情況,應做出糾正意見,并要求相關單位公開聲明消除對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并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孟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可操作性完善——基于實踐操作的體系性反思[J].法律適用,2015(5):108.
[2]盧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反思與完善[J].法律適用,2014(11):74.
[3]劉清生.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的沖突與彌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未來走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