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huán)環(huán)/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古往今來,一切事物的產生和消亡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就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所指,無論是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自行走向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級別的生產關系,在其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絕不會出現的。[1]因此,對于一切新的事物,尤其是那些關切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艱難的事物,人們絕不能奢望當天播種當天收獲,因為要想像種植作物一樣收獲果實,就必須經歷一個精心培育的過程。
早在19世紀末的1895年開始,列寧就開始了對當時已經在市面上廣泛使用的“帝國主義”相關理論進行關注和研究,并撰寫了一系列相關的著作,“如《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及說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俄國的生產集中》《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等?!保?]同時期,列寧還關注了其他相關書籍、報刊。且于瑞士伯爾尼居住期間,從一系列閱讀和學習中整理出為完成《帝國主義論》而做的筆記和提綱。同時,列寧也從未放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作品的研讀,尤其是對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的深入挖掘,從中汲取理論營養(yǎng),針對當時機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泛濫,做著理論層面最堅決的斗爭。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列寧深刻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斗爭要想取得勝利,一方面必須揭露帝國主義的本質和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要時刻警惕機會主義思潮在無產階級內部興風作浪。占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陣地,引領全世界受壓迫剝削的民眾走上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必須有自己的理論武裝,必須有自己的理論信仰,這也促使列寧在理論探索中,更好更快地完成了《帝國主義論》。
對于出生且成長于沙皇俄國專制統治下的列寧來說,參與并組織反抗運動,幾乎伴隨他一生。大學時期他就積極參與反抗沙俄專制統治的運動組織,辦報刊,發(fā)文章,寫專著,即便數次遭遇迫害,被迫流亡,被投進監(jiān)獄,也從未放棄尋求俄國的美好未來,也從未停止帶領受壓迫剝削的無產階級大眾從思想上,行動上向著專制政府反擊。1887年,列寧甫一進入喀山大學,就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反對沙俄的警察制度,結果自己被學校開除不說,還連累全家禁止在喀山居住。1895年因創(chuàng)立“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組織工人階級參加革命斗爭,于當年12月,被投入監(jiān)獄。1897年2月,在監(jiān)獄中呆了一年多后,因其不服管教,被當局流放到西伯利亞。1900年列寧結束流放生涯,轉戰(zhàn)歐洲很多國家,一方面不斷學習各種理論,另外一方面繼續(xù)從事反政府反專制的活動。期間他還在德國和別人合作創(chuàng)辦了一份報紙,在多國出版。也正是這時,”列寧“一名開始被廣為人知,他自己也最終確定將這個名字作為其正式名。1905年,結束海外運動的列寧,返回俄國,參加并領導了11月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以失敗告終,列寧又被迫開始流亡。此后十多年的流亡生活,除了貧窮的物質生活外,他的精神世界從未貧乏過,參加各種各樣的反政府集會,反一戰(zhàn)集會,為其最終寫就”帝國主義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16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并未因恐懼或其他阻止而完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1917年4月該書單行本首次公開發(fā)行,標志著列寧“帝國主義論”的最終完成。[3]
性格決定命運,在社會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被很多人認可和贊同,即便它本身確實有點宿命論的意思。但回溯歷史,從個人到民族到國家,性格對其影響都是深遠的,有意義的,不容忽視的。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踐行者列寧的命運和際遇,也同樣受到其自身性格的影響。[4]從人類進化角度看,好吃懶做是人的天性,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家庭、階級事物也理所當然成了絕大多數人的日常,人群中只有極少數人會超脫出自己的階級局限去考慮其他人,列寧就是其中之一。在專制統治下的沙皇俄國,能有優(yōu)渥的居住環(huán)境,能享受高等教育,即便流亡也能有基本生活保障,都表明,列寧家庭條件不錯。此等優(yōu)越環(huán)境并未將列寧變成一個自私自利、驕奢淫逸的紈绔子弟,反而讓他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在感知生活巨大貧富差距過程中,在看到底層民眾受到嚴酷壓迫剝削境況下,發(fā)現其中的不合理,并通過各種方式去努力改變這種不合理。堅忍不拔、威武不屈、貧賤不移、自強不息、不畏艱險等性格特質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捕,流亡中變得越來越強勁,沒有半點猶疑,沒有半點怯弱,在強權面前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這都成為支持列寧完成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泉。
當歷史行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全世界范圍內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演進,資本主義向著更廣大范圍擴展的道路上,以自由競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以壟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階段。加之,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其海外殖民地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租逐漸激化且不和調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與此同時,國際無產階級運動陷入低谷,且出現了以考茨基、列諾德爾、王德威爾等為代表的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思潮主張者。[5]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列寧深刻地認識到,在任何不確定的年代,會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有更多不安全,這些東西會長期且不斷困擾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思路,但是筆者認為,只有那些能看到危機的人,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在很多重大的歷史節(jié)點上,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上并不總是意氣風發(fā)的,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雜音,而在雜音面前該怎么辦,普通人的思考固然是有限的,短淺的,但是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甚至一個政黨的領袖人物的列寧,卻不得不思考,前蘇聯的未來究竟該怎樣,社會主義國家的未來會怎樣。一個人所處的位置越高,所擔負的責任越重大,所做出的任何決定的影響也將更加深遠,無論這個決定最終將會被歷史作何評價。
任何偉大的理論除本身的價值外,還在于它能跨越歷史長河被不斷傳承下去,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其中之一。盡管列寧自身就獨具很多異于常人的優(yōu)秀品質,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也不容忽視。也正是因為他從接觸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并自己獨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艱辛過程,讓他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者。早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時期,他已經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本質,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通過從廣大的世界殖民地獲取原料和開拓市場,來滿足資產階級驕奢淫逸欲壑難填的富足生活和不斷膨脹的各種欲求,資本主義的滅亡是必然的,社會主義的勝利也是指日可待的。資本主義就像深埋地獄的魔鬼一樣,已經腐化不堪,注定應該被毀滅。[6]列寧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原理,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角,實踐性和階級性的特點,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到壟斷階段的過渡和發(fā)展,并將帝國主義定位為資本主義最高的階段。[7]無論是在理論創(chuàng)作中還是領導抵抗運動中,列寧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不斷變化的內部外環(huán)境下尋求無產階級獲勝的可能性,尋求社會主義國家的康莊大道。
即便社會主義國家正且將會一直身處資本主義不斷侵擾的危機中,列寧在其著作中反復告誡大家,無論如何,作為未來世界主人的無產階級要始終看到希望,要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的教導,社會主義的勝利是終極的,資本主義的輝煌只是一時的,曇花一現的,無論外表多么光鮮,其腐朽和垂死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列寧反復在其理論中強調,擁有希望,擁有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的追求。要求廣大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要保有這個希望,信念和追求,且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辨能力,要勇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辯證的方法和已有的思想表達個體的真實認知。因為真實才知道我們所掌握的理論,所進行的革命實踐,所領導的人民到底有多強大。因為真實我們也才能知道我們到底有怎樣的缺陷和不足,也才能向著未來走得更遠,真正實現社會主義之花開遍全世界的夢想。
打破一個舊世界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任何舊有的東西破壞之后,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就只能最終走向終結,制度如此,政權、國家亦然。因為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中,只有極少數的個體不會等待歷史自身在極壞之后有好的開端,而是利用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理論促進中間的過渡,甚至打破中間漫長的等待,列寧同志就是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把已有的知識和現實的實踐緊密連接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揭發(fā)帝國主義腐朽、墮落的本質,從而激發(fā)普通民眾的高昂斗志,并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理論,最終促成其完成“帝國主義論”的整套思想體系。盡管理論本身是在特定時空領域里面寫就的,但是對于今天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和建設,尤其是在處理和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中仍然大有裨益。因此,筆者認為,無論跨越多少世代,都不能停止對列寧“帝國主義論”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