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旭,江 盼
依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截止2013年底,教育系統(tǒng)管理的體育場地66.05萬個,占全國總數的38.98%;場地面積10.56億平方米,占全國總數的53.01%[1]。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具有數量功能優(yōu)勢、人才資源優(yōu)勢和文化環(huán)境優(yōu)勢。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居民對于體育運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但是供大眾使用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卻相對貧乏,通過開放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社區(qū)共享是解決我國群眾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有效途徑。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社會開放,來緩解當前公共體育服務中場地設施匱乏的問題[2]。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后將面臨如財產風險、設施風險、經營管理風險、安全風險等潛在的風險,阻礙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對社會開放。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有利于對出現(xiàn)的風險進行有效規(guī)避[3~6]。
風險分解(Risk Breakdown Structure,簡稱RBS)根據風險辨識來標示項目的風險狀況,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將風險逐層分解,一直細化到各類風險的屬性類似為止[7]。當前RBS方法被作為風險識別方法,廣泛應用于工程建設[8,9]、網絡信息[10,11]、政府購買公共服務[12]等領域。RBS方法能夠有效地對風險進行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當前對于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措施、制約因素、資源與服務供給以及相關政策的研究[13~16]上,而對于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風險識別、評估,是當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基于此,利用AHP構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提供風險評估和風險等級分類,可防范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可能出現(xiàn)的各類風險,推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共享。
在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過程中,由于涉及到人員鍛煉、場地設施的使用、鍛煉者身體情況差異、管理制度落實情況、環(huán)境因素變化將會導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開放過程中出現(xiàn)風險。運用RBS方法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進行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見表1)。
表1 基于RBS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識別表
如表1所示,針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全面對風險進行分解,并在分解后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以利于對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結合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過程中風險的特點,初步識別出了4個一級風險指標、11個二級風險指標、34個三級風險指標。
如表1所示,在初步識別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指標的基礎上,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問卷調查確定指標,并依據平均數和變異系數對指標進行篩選,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學校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聘請5位專家對初選指標進行篩選,各指標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及“非常不重要”五個方面進行評分,并對認為不重要的指標給出建議。
2.1.1 第1輪專家問卷結果篩選平均數代表專家對該指標的重要程度的評價;變異系數則反映專家對某一指標評價的離散程度。第1輪中剔除平均數小于3.5和變異系數較大(大于0.2)的指標[17]。運用問卷打分的形式進行第一輪調查,將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最終分別得到了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的專家意見統(tǒng)計結果(見表2、表3、表4)。
如表2所示,一級指標專家意見統(tǒng)計結果如下:一級指標平均數均大于3.5,變異系數均在0.2以下,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專家對一級指標的確定沒有異議,一級指標無需修改并全部保留。
表2 一級指標專家意見統(tǒng)計結果
如表3所示,專家對二級指標的確定提出以下建議,剔除學生風險指標,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只涉及到學校的課余時間,并不會在學校上課期間對外開放。因此,故將學生風險指標進行剔除,并對其下屬三級指標進行剔除。將“運行制度風險”與“管理制度風險”合并,合并為“管理制度風險”,下屬的三級指標也進行相應的合并處理。
如表4所示,專家對三級指標給出了以下建議:刪除器材配套設施風險,將主觀意識缺失風險和忽視安全教育風險進行合并成安全意識缺失風險,將管理者能力缺乏風險和管理者安全意識缺失風險合并成管理者綜合能力缺乏風險。學生風險二級指標被剔除,其下屬的學生學習受外界影響風險、學生安全風險進行剔除。場地設施運行制度風險、場地設施開放制度風險進行剔除。
2.1.2 第2輪專家問卷結果篩選在第一輪專家建議的基礎上調整專家問卷內容,剔除專家建議修改的指標,對初建的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然后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設計,將各級指標劃分為5個等級,即“非常合理”“比較合理”“合理”“不合理”“非常不合理”,讓專家對各項指標進行進一步評價。在第二輪指標篩選中,通過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對指標進行了進一步的整理與合并,最后構建了含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27個的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見圖1)。
表3 二級指標專家意見統(tǒng)計表
表4 三級指標專家意見統(tǒng)計表
如圖1所示,在基于RBS方法識別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風險指標基礎上,通過2輪專家問卷對指標進行篩選,最終確立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能夠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的風險進行評估,對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在評估指標體系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因素有很多。為了能夠更好地對當前評估體系中風險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規(guī)避,通過選取專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判斷矩陣的構建。
圖1 學校體育場地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在學校體育場地開放風險因素遞階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建立后,上下層的隸屬關系隨之而確定。根據遞階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和專家判斷信息,構造各層次元素的判斷矩陣。為了使任意兩個風險指標關于某一個準則的相對重要程度得到一個定量的描述,如表5所示,我們采用1~9的標度法給予數量標度。筆者通過邀請的5位專家來進行群體決策,形成兩兩做判斷的矩陣,最終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先分別計算各專家判斷矩陣,然后將計算得到的排序權重均值作為群體的權重;另一種是先根據專家判斷矩陣數據,對各判斷矩陣各要素求均值,得到均值判斷矩陣后,再計算排序權重。采用第二種方法進行矩陣的構造。
表5 1~9級標度法及其含義
風險指標的重要度排序,能夠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評估提供有力的依據。根據重要性排序,對排序靠前的指標進行重點預防,從而能夠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預防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表6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一級風險指標重要度排序(一致性比例:0.065 6 λmax:4.175 2)
從表6可以得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中風險權重最大的是人員風險,約占風險的51.80%。往后依次為場地設施風險、制度風險、環(huán)境風險,所占風險比重分別為23.32%、15.98%、8.90%。
如表7所示,從場地設施、人員、制度、環(huán)境四個維度不同的權重合成了二級風險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在學校對外開放評估體系中鍛煉者風險是風險比重最高的為39.78%;其次是管理制度風險為24.86%;第三的是管理者風險為8.96%。從位列前三的風險比重可以看出,當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過程中,人的風險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鍛煉者是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的主體參與者,因此如何規(guī)避鍛煉者的鍛煉風險,可為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減少風險。
表7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二級風險指標重要度排序
表8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三級風險指標重要度排序
從表8可以得出,影響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的27個三級風險指標中,風險重要性超過5%的有7個,分別是安全意識缺失風險指標、器材使用風險指標、管理者綜合能力缺乏風險、鍛煉者風險預測能力、鍛煉者身體情況指標、場地使用管理制度風險因素、場地器材管理風險。其中影響因素最大的指標為安全意識缺失風險。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以后能夠滿足周邊居民的健身鍛煉的需求,但若鍛煉者缺乏安全意識,會造成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出現(xiàn)風險概率增大。風險重要性超過5%的7個指標占總風險的49.07%,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的影響程度非常重要,是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運用RBS方法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進行分解的基礎上,再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對風險指標進行篩選和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并進行指標重要度排序。在評估指標重要度排序的基礎上,運用巴雷托分析法[18]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類,將風險指標分為3級,對風險指標累計權重進行分類,共分為3類:A類發(fā)生累計權重為0%~75%,為高風險因素;B類75%~90%,為一般風險因素;C類90%~100%,為次要風險因素。如表9所示,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指標進行分類,其中高風險指標13個、一般風險指標5個、低風險指標9個(見表9)。
表9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評估指標權重累加百分表
如表9所示,三級指標的等級分類中高風險因素有13個:安全意識缺失風險、器材使用風險、綜合能力缺乏風險、鍛煉者風險預測能力、鍛煉者身體情況風險、場地管理制度風險、場地設施管理風險、鍛煉內容方法風險、器材位置布局風險、社會風氣影響風險、器材設計質量風險、鍛煉者風險處理能力、其他人主觀過失風險。高風險指標的確立能夠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的規(guī)避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學校組織方在開放場地設施時,了解可能出現(xiàn)的高風險因素,做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例如針對鍛煉者風險下屬的安全意識缺乏風險、風險預測能力、身體情況、鍛煉內容、風險處理能力等因素,在場地設施開放過程中通過安全提示、免責申明、購買保險等形式來規(guī)避可能造成的風險,使得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
從表9得出,三級指標的等級分類中一般風險因素有5個:校內外人員沖突風險、場地設施應急風險、場地進出管理制度風險、場地設施檢查制度風險、事故醫(yī)療應急處理風險。低風險因素有9個:場地保障風險、管理者決策失誤風險、其他人偶發(fā)性行為風險、體育運動存在的風險、場地建設風險、場地設施維護風險、場地設施質量風險、場地設施供應風險、自然環(huán)境風險。
針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指標的分類,能夠在評估風險的基礎上,快速識別高風險因素,從而為預防風險的發(fā)生贏得時間。學校只有能夠控制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的發(fā)生和及時對風險進行有效評估,才敢于進一步嘗試將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進而全面實現(xiàn)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空余時間對外開放來滿足周邊社會居民的健身鍛煉的需求。
運用RBS方法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過程進行分解,然后對開放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在風險識別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從場地設施、人員、制度、環(huán)境四個維度構建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風險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兩輪專家調查問卷進行評價指標篩選,最終確立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體系包含了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7個三級指標。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風險由場地設施風險、人員風險、制度風險、環(huán)境風險構成。場地設施風險分為運動場地風險和運動設施風險;人員風險可以分為鍛煉者風險、管理者風險和其他人員風險;制度風險包括了管理制度風險和后勤保障制度風險;環(huán)境風險分為了社會環(huán)境風險和自然環(huán)境風險。
運用巴雷托分析法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風險評估三級指標進行分類,其中高風險指標有13個。依次為:安全意識缺失風險、器材使用風險、綜合能力缺乏風險、鍛煉者風險預測能力、鍛煉者身體情況風險、場地管理制度風險、場地設施管理風險、鍛煉內容方法風險、器材位置布局風險、社會風氣影響風險、器材設計質量風險、鍛煉者風險處理能力、其他人主觀過失風險。這些高風險指標是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過程中容易導致風險出現(xiàn)的因素,應當在此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針對風險進行合理規(guī)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