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劉華彬
趙顯坤,1988年出生,高中畢業(yè)后就從事農機作業(yè),算是老農機人了,如今是吉林省榆樹市新莊鎮(zhèn)顯坤機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于2012年12月成立,出資額400萬元,這幾年發(fā)展很快,成員由最初的5戶增加到了現(xiàn)在的61戶,大多以土地加入合作社。伴隨合作社的發(fā)展,年輕的趙顯坤也有著多樣的經歷和糾結的抉擇。
吉林省榆樹市新莊鎮(zhèn)顯坤機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趙顯坤與新購買的農機
2012年合作社成立的時候,當?shù)剞r機普遍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式的拖拉機、收割機。合作社自己種地,除了成員的地,大多是流轉過來的,2012年種植了40多坰(15畝=1坰,下同),2018年擴大到150多坰。合作社的農機主要為自己提供服務,在不忙的情況下也對外作業(yè)。
合作社主要種植玉米,效益總的來說還不錯,但2018年是一個例外。在榆樹市,種玉米最怕的是干旱。一般五一前后下種,5月初下雨,玉米開始出苗。但在2018年,一直到6月20號后才下雨,延遲了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里,合作社與當?shù)卮蠖鄶?shù)農戶一樣,都選擇等待下雨,后來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打水澆地,花了幾萬元,但苗情還是很差,最后產量在1.6萬斤/坰—1.7萬斤/坰,比正常年景減產近一半。2018年,玉米收購價格也低,直到現(xiàn)在當?shù)睾芏嘤衩走€沒賣出去,有的農戶嫌價格低也不想賣。
2016年,政府啟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玉米的效益下降了不少。那么除了玉米,種植其他的作物效益又如何呢?趙顯坤就做過不少的嘗試。2016年、2017年,合作社種了一些大豆。種大豆一坰地能收獲5000斤,政府補貼6000元,市場銷售價格2元/斤,扣除8000元土地流轉費,4000元種子、肥料費,僅剩4000元利潤。就是這4000元利潤也得不到保證,因為當?shù)卣畬Υ蠖寡a貼實行總量控制政策,根據(jù)合作社以往的情形,只有一半的種植面積能獲得補貼,那些沒有補貼的大豆必將面臨虧損的結局。所以到了2018年,合作社干脆就不種大豆了。
除了大豆,合作社每年也種少量經濟作物,比如馬鈴薯、毛蔥、夜來香。趙顯坤說,種植經濟作物最大的問題是市場風險大,趕上行情好時有人來收購,行情不好時只能在家等,有時甚至沒人要,只能扔到河溝里。因此,每年具體種植哪種經濟作物,都得先看看市場情況再定。
相比之下,種植玉米優(yōu)勢非常明顯。玉米產量高,一坰地一般能產3萬斤,按2018年的差行情還賣0.65元/斤,一坰地產值1.95萬元,刨除買化肥3000元,承包費8000元,種子、農藥及作業(yè)費2500元,還剩6000元,趕上玉米價格好的時候掙得更多。另外,玉米不愁賣,收購渠道多,合作社自己就收購玉米,又有烘干塔,烘干后銷售利潤更大,不想出售的話也利于保存。
“種了這么多年玉米,就去年賠了,不論怎么算都比種大豆強。因此,兜兜轉轉,玉米始終是合作社的主要種植品種。”趙顯坤說。
除了種植,趙顯坤的視野也曾擴大到養(yǎng)殖行業(yè),甚至連豬圈都蓋好了。但是,2018年的非洲豬瘟,讓他徹底打消了養(yǎng)豬的念頭?!袄先藗兂Uf‘家財萬貫帶毛不算’。我們跟前的幾個大型豬場,去年全虧損了。有一個豬場剛建2年,就賠了200多萬元?!壁w顯坤搖著頭說。
吉林省榆樹市新莊鎮(zhèn)顯坤機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收獲的玉米
這些年,生產性托管在全國逐漸推開,趙顯坤也開始在托管方面發(fā)力,2018年合作社全托管加半托管土地達230多坰?!叭泄艿脑挘N子、化肥都是合作社出,半托管的話合作社只出機具,收獲時把玉米送到農戶家就可以了,如果愿意賣給合作社,也是根據(jù)市場價來算,非常省事?!壁w顯坤對托管很滿意。
相比之下,對于土地流轉趙顯坤則頗為煩惱。一是投入大。一坰地一年的流轉費在8000元左右,2018年當?shù)剞r民種玉米賠了錢,流轉土地的意愿加強,流轉價格下降了1000元左右。除了土地流轉費,還有農資、農機等其他費用,種地的投入太大,靠合作社自己的資金和人力,最多只能流轉300坰,規(guī)模沒法再擴大。二是只能流轉本村的土地。外村的土地流轉價格低,一坰地一年在五六千元,比本村低不少。2018年,合作社以7000元/坰的價格在外村流轉了一些土地種玉米,但原先承包的人有氣,暗中搞破壞,不是毀掉玉米苗,就是偷掰玉米,這讓趙顯坤實在支撐不下去。
總結這幾年的經驗,趙顯坤得出了結論:合作社的優(yōu)勢就是有機械,可以提供農機服務,要想把規(guī)模做大,只有走托管這條路。托管省心又掙錢,一坰地能掙400元—500元,并且別的村的土地也可以托管。但也面臨一個矛盾:農民更愿意流轉土地,不想承擔種地的風險。
談及鄉(xiāng)村振興,趙顯坤表示現(xiàn)在農村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他舉例說,村里和他年齡相仿的人有30多個,小的時候大家一起在村里上學,如今除了他留在村里種地,其他人都出去了,很多人在城里買了房,孩子在城里上學,連帶老人陪讀也都進城了。
雖然農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但土地還沒有撂荒的情況。當?shù)氐耐恋乇容^多,人均達2.5畝,種地的收益也不錯,比大多數(shù)人外出打工要強很多。這幾年,當?shù)氐募彝マr場多了起來,每家自有加流轉土地有20坰左右,30坰—40坰的也有,由于自家的農機少忙不過來,往往得找合作社幫忙。
2018年,合作社迎來了重大的發(fā)展機遇,入選吉林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裝備建設實施單位,按照“先建后補”政策,得到了政府補貼300萬元。趙顯坤介紹說,相比平時購買農機政府補貼30%,入選后農機購置補貼比例提高到60%。300萬元補貼中,250萬元是農機購置補貼,50萬元是機庫棚建設補貼。利用這次政策機遇,合作社購置了收割機、大型拖拉機、旋耕機等先進的機具,農機具總數(shù)達30多臺,機庫棚也蓋起來了。
有了這些新農機,趙顯坤發(fā)展托管的底氣更足了。他說,農民的土地只要托管給合作社,什么事都不用管了,合作社從種到收服務到底。另外,旋耕一坰地,別人要600元,合作社只要400元;打藥一坰地,別人要200元,合作社只要100元。既然國家給了合作社補貼,合作社就可以讓利給老百姓。
當然,趙顯坤也想多流轉點土地,希望政府能幫忙解決融資問題。同時,他對現(xiàn)在合作社單一的種植模式比較擔憂,打算多出去學習看看,為合作社找到一個更好的發(fā)展路子。